首页 理论教育 珍贵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

珍贵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珍贵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何新宇 郭晓红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对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巩固根据地,发展经济,筹备军需和战略物资,支援革命战争,同时改善根据地军民生活,调剂金融,阻止根据地资金外流,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了工农银行,发行了各种货币,其中以纸币和布币为主,是根据地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
珍贵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_文博耕耘录

珍贵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

何新宇 郭晓红

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反对蒋介石的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巩固根据地,发展经济,筹备军需和战略物资,支援革命战争,同时改善根据地军民生活,调剂金融,阻止根据地资金外流,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了工农银行,发行了各种货币,其中以纸币和布币为主,是根据地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最初的根据地货币是由区、县工农银行发行的货币,随后是特区银行货币,进而发展到省银行货币。1931年11月,在瑞金中央苏区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以后,制定了经济政策,统一名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1935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改称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随着革命战争的发展,各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和经济建设的开展,为了控制和集中资金,保障根据地军民的供给和贸易活动,根据地也适量发行了银币和铜币,主要在根据地内部使用。为了向苏区以外的地区购置根据地必需的各类物资,根据地还铸造了部分有孙中山头像和袁世凯头像的银币。而纸币和布币,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政策》的规定,是兑换货币,银币和铜币作为本币,本身具有价值,是稳定的货币。特别是根据地铸造的银币,由于成色足,铸造精良,部分银币流向了苏区以外的地方。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地区,是中国中部较大的地区,又处在大别山区系传统的农业区,交通很不发达,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商业贸易非常落后,加上连年天灾、匪患和军阀混战,经济十分落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的规模大、坚持时间较长的革命根据地。它在鼎盛时期管理区域达到20余县,游击区域40余县,根据地人口350万,红军主力发展到4.5万人,先后从这块根据地走出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三支主力部队,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以往对于该根据地的研究,偏重于武装斗争和根据地政权建设,有关金融事业的创办和发展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本文就鄂豫皖和皖西北革命根据地铸造发行的铜元做初步探讨。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后,成为敌人连续不断军事“围剿”和长期经济封锁的重要地区,整个根据地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国民党政府在与苏区相通之关津卡隘、水陆要道,均成立封锁办事处,在苏区周围建立了纵深上百里的封锁线,断绝军用品、工业品、生活必需品等重要物资流入苏区。国民党企图用扼杀苏区经济、配合军事“围剿”来消灭红军,消灭新生苏维埃政权

针对鄂豫皖根据地极其艰难困苦的财政经济和金融环境,中共中央及时指出要加强财政经济建设:“中央的意见,你们应当创造财政经济委员会,来计划苏维埃一般财政经济建设的发展,与实行财政经济政策。”“苏维埃政府的财政经济来源……完全建立在‘打豪儿’上面的,这是应当转变的。鄂豫皖赤区由于斗争的加深与工作的扩大,‘打豪儿’已不能供给苏维埃政府的需要,所以正在把财政来源建立到累进税的征收上面去”。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保障根据地的军需民用,鄂豫皖根据地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大力加强财政和金融建设,在根据地自上而下成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统一财政管理,建立财务制度。其一,统一累进税(主要是商店的与土地的)。其二,建立银行,确定基础并制定集股与低利借贷的简章。先由特委通知各级党部及支部,在群众会议提出讨论,决议要求政府建立银行,经过群众路线的宣传鼓动,再由政府来布告。其三,逐渐统一金融与集中现金(用各种群众路线的办法)。此次关于经济问题首先根据国际的指示,完全允许自由贸易,低利私人借贷亦不禁止,唯以银行的借贷与之竞争。这一决定,明确了金融建设的一些基本问题:一是确定把金融的收入和实行累进税一样作为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不完全依赖于打土豪;二是发展金融,必须建立银行,要统一合并根据地现有的金融机构,建立整个根据地苏维埃政权的统一银行;三是银行要筹集股金,以便集中使用现金,统一调配资金,以增强货币的信用;四是明确银行实行低利借贷的经营方针;五是建立苏维埃银行的方法是走群众路线,依靠组织,发动群众,让群众首先提出来,政府再组织实施,以便使银行筹建和货币发行一开始就建立在广泛的群众基础之上。

1930年7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成立。10月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就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七里坪北街成立,行长由郑位三兼任,会计曹学秀,出纳吴子清,押运员李正山,保管员方思训,勤杂员郑国南。特区苏维埃发行“鄂豫皖特区银行银币券”面值一种,流通于鄂豫皖苏区。

1931年2月,红军打下新集(今河南新县)后,鄂豫皖党政军的首脑机关便由箭厂河、七里坪等地迁到新集城,并在这里成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省委、军委、省工农民主政府和红四方面军总部。从此,新集便成为鄂豫皖边区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931年5月15日,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也随之由七里坪迁往新集,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在新集开始营业。开始代理财政金库,发行货币。1931年7月,鄂豫皖区苏维埃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正式成立鄂豫皖工农联盟民主政府。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也于7月更名为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亦称省苏维埃工农银行,属省级银行,实际履行了总行职能,行长由特区苏维埃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主席郑位三兼任。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当时有会计、出纳、保管员等9人,既是货币发行机关,又是财政拨款机关,下设一个(道)区级银行和两个县级银行。在没有设立银行的地区,银行业务由“经济公社”代理。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的建立,标志着根据地金融业的兴盛。

基本状况是,省苏维埃银行发行货币主要在1931年至1933年间。发行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银币券,面值两种:伍角、壹元,流通于鄂豫皖苏区,1932年1月,该行更名为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后,即停止发行银币券。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苏维埃银行货币发行总币值80万元左右。发行的货币有纸币、银币、铜币、布币等约4种8个券别。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中纸币的印制,一部分是在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后,由石印科负责。石印科最初设在七里坪附近的杨家畈,后迁至新集附近的扒棚。周围戒备森严,有武装守卫。石印科印制的纸币为浅黄色、蓝色和棕色文字图案,清晰、美观、大方。印钞工人也由10多人增至50多人。从现存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分析,其中的部分货币使用了机制印刷,所以货币的色彩和清晰度都达到很高的标准。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货币中另一部分是由皖西北特(道)区苏维埃政府印制局负责。印制货币的纸张、油墨等重要原材料是通过地下工作者从武汉、上海等地购进的,也有通过商人购买的。银元和铜辅币的制造,除皖西北建立了一个造币厂铸造外,曾在红安、商城等地委托私人银匠承制。布币主要是由“经济公社”印制。从目前存留的根据地纸币的设计来看,有的上面印有马克思像,有的印有斧、镰交叉图,有的印有克里姆林宫图,有的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争取中国苏维埃胜利”等口号和有关政策条文。当时的货币同时也是政治宣传品,起到了传播革命的作用。

鄂豫皖苏维埃银行,是随着人民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鄂豫皖根据地的党和苏维埃政府及苏维埃银行,高度重视货币的投放流通、回笼中各个环节的管理,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根据地货币在政权建设、武装斗争和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应有的职能作用。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货币的发行,在活跃苏区金融,发展苏区经济,反对国民党对根据地的经济封锁,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发行的货币,不仅为根据地的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证,而且还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巩固了革命政权,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它不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革命经济政策的产物,为改善根据地人民群众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是我们深入研究中国金融史的重要史料。

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于1931年5月初在安徽省金家寨成立,行长由区苏维埃政府主席吴保才兼任,11月迁到麻埠,12月更名为皖西北道区(注:相当于现在的地区)苏维埃银行。该行发行的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银币券,面值三种:贰角一种,壹元三种,伍元一种,流通于皖西北苏区。1931年5月12日,鄂豫皖苏区中央分局成立。中央分局成立后,对根据地财政经济状况进行了统一研究和部署。“鄂豫皖苏区及皖西特区各设有一个苏维埃银行,共发有纸票(一元的)六万元,并发有一串的小票,这些票子在农村中颇有信用,群众感觉比较往日便利多了。皖西银行纸钞……通用无阻,并正在进行将两个银行合并起来,国民党‘交通’‘中央’等纸钞在苏区一概九六折扣,对现洋出口也有限制”。

1932年1月10日,鄂豫皖区苏维埃银行与皖西北特区(道区)苏维埃银行合并,改称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行长郑义斋,会计曹学秀,出纳李正山,保管员王泽兰,全行干部共9人。同年1月21日,又使用“鄂豫皖省工农银行”名称。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发行伍角一种、壹元三种银币券;鄂豫皖省苏维埃工农银行发行贰角两种、伍角一种银币券,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后,两行银币券同时停止发行。1932年6月,蒋介石对鄂豫皖根据地发起第四次“围剿”。银行随军转战大别山区。是年冬到达安徽西界岭,银行奉命将银元、纸币交给红军经理处带走,将白银(银锭)埋藏在檀树岗附近,“1932年10月,红军撤走,银行同时撤走”。

在鄂豫皖苏区建立省苏银行后,银行业务委托各级经济公社办理。经济公社是一种特殊的国营商业组织。1931年初,鄂豫皖苏维埃经济公社总社在新集成立,各县区设立分社,属财政经济委员会管理和人民委员会指挥监督。当时,经济公社总社约有资金十几万元,工作人员50余人。新集除总社外,还有分社(国营商店)5所,以及箭河、郭家河等区经济公社。其任务是冲破敌人的经济封锁,开展对外贸易,促进生产,打击投机商和承办银行业务,并定期向银行结账。其资金由苏维埃政府从没收土豪劣绅的财物中拨给。

由于各级经济公社是随着革命政权的建立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建立的时间也先后不一。如1929年3月,中共光山县委和县工农民主政府成立,随后设立了县区经济公社,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白雀园、泼陂河、南向店、砖桥、晏河等区经济公社。1929年9月17日,罗南工委发动宣化店起义,成立罗南革命委员会,随即建立了鄂豫皖经济公社第八分社,有工作人员5人。1930年10月,潢川县苏维埃政府在仁和集成立,所辖的7个区均设有经济公社。经济公社除经营商品外,还代理银行工作,这对发展生产、活跃经济、稳定物价、增加税收、支持战争起到了积极作用。1932年10月,红军撤离根据地后,各级经济公社才相继停止了活动。

在苏维埃时期,鄂豫皖苏区还有一个唯一的县级银行,即赤城(商城)县苏维埃银行。1931年5月15日,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在皖西金家寨成立,辖本区的固始、商城两县,受鄂豫皖特区苏维埃银行领导。7月,两行合并后,皖西北苏维埃银行停止货币发行。当时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发行的货币,因交通运输困难而供应不上,为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流通的迫切需要,1932年2月底,赤城县苏维埃银行在城关南大街胡义商号处(现县审计局内)组建成立,主要办理信贷业务和货币兑换工作,并铸造发行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的银币和铜辅币。其铸造发行的银币,由县城关银匠唐元昌及南门口等几家银炉铸造。赤城县苏维埃银行从1932年成立到1934年,历时两年,其间除县苏维埃银行外,区、乡还设有信用社,办理信贷业务和各种货币的兑换工作。

苏维埃政府一边加强宣传自己的银行和货币,一边吸取国民党反动派的金融教训,很重视货币信誉,集中表现为重视筹集发行货币的基金,而不是滥发钞票,制造通货膨胀,搜刮民财。“我们的银行已建立起来,初次可发五千元票子,农民很喜欢用,不过基金不多,为苏维埃信仰起见,故亦未能多发,待信用建立起来后再发第二次。”由于加强宣传和讲求信誉,所以苏维埃货币一经发行,流通顺利。“特苏银行已于本月15号开幕,信用非常之好,农民都是用这银行纸币,不要非苏区的票子,只七里坪一处几天功夫已用四千元,现在还来不及印刷大批纸票来供给市面。”

1931年9月和次年1月又发行35000元纸币。1931年9月发行面值为伍圆的银币,10月发行面值为五十文、二十文的铜币。苏维埃银行“共发有纸票(一元的)6万元,并发有一串小票,这些票子在农村颇有信用,群众感觉比往日便利多了”。说明苏维埃货币在当时通用无阻,颇有信用。

鄂豫皖省苏维埃银行直属苏维埃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和民主政府领导,既是货币发行机关,又是财政拨款机关,它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统一货币制度,发行货币,调节货币流通。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初期,市面货币混杂,银元、铜币、国民党政府发行的“中央票”“交通票”以及私人商店出的商票均混杂使用。“皖西过去立三路线领导之下,苏区几乎完全坍台,军事上只存留很少部分”。“经济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锡棚、纸棚、铁棚都没有恢复,合作社没有发展,农民对它没有认识。皖西北的银行始终没有成立,金融方面是紊乱的,纸洋打八折,只用上海交通银行的;在霍山首先不打折,结果归农民吃亏,后来还是打八折”。为了驱除旧币,稳定根据地市场,调节金融,发展经济,根据地各银行均有计划地发行货币。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规定,在苏维埃政府未发行货币前,国民党政府发行的“中央票”“交通票”可继续在市场流通,但要由根据地苏维埃政府经济部门加盖印记;在苏维埃政府发行货币之后,国民党政府发行的“中央票”“交通票”禁止流通,但可拿到苏维埃银行兑换,一元国民党政府货币可打九六折扣兑换根据地货币。鄂豫皖区苏维埃政府还发布政令规定:“苏区发行的纸币随时可以向银行兑换银元,或用银元兑换纸币”。同时禁止根据地金银外流。

第二,大力筹集资金,吸收各项存款。根据地资金前期主要来源是收缴军队的金银、货币等战利品,没收地主、豪绅的财物,还有税收及经济公社的销售收入等;银行建立后,苏维埃政府曾开展“财政经济政策运动周”活动,广泛宣传发动群众贯彻落实政府制定的财政经济政策,其中动员存款就是一项重要内容。“过去,各级苏维埃、各革命团体没有深入这种宣传,致使群众有这样一种观念,以为银行只是放款,不知道还需要存款。我们现对于银行工作必须有一个普遍深入的宣传,引起广大群众起来帮助银行的工作,使银行时常有人存款,时常可以放款。宣传的材料应说明银行的作用、银行的章程、存款放款的手续,等等”。银行对筹集的金银和款项,及时进行分类、清点、过样、包装、记账、装箱,妥为保管,以备使用。筹集资金后,银行代理金库,拨付经费,按政府批准数额,支付红军和军政机关经费。银行还根据苏维埃政府的决定投资重要工厂建设,如于1931年4月拨款在熊家嘴创建鄂豫皖边区军委兵工厂,专门修理和制造枪支弹药,还投资建立了3个印染厂和1个拥有10架缝纫机的被服厂,所需款项均由银行拨付。

第三,促进生产,发展贸易。“工农银行是供给群众低利贷的机关,与群众的利益非常大。银行的作用如果大起来了,工农群众的借贷就特别方便,苏区经济更易于发展”。银行对贫困农民发放耕牛、家具、种子、口粮等贷款,月息1至3厘,到期无力偿还者,可以延期,从而使苏区不断掀起“增加生产多打粮,支援红军打胜仗”的热潮。同时,银行还支持经济公社,开展对外贸易。银行对经济公社、合作社及手工业作坊发放生产和经营贷款。同时利用贷款鼓励小商贩通过各种渠道向苏区购进食盐、布匹、药品等紧缺物资和工业品。所得利润20%归商贩,80%归经济公社。由于苏维埃政府制定了灵活有效的经济政策,发挥了银行调剂融通资金的作用,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经济封锁,保障了军需民用,支持了革命战争,发展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大好形势。

鄂豫皖根据地银行是革命根据地建设的产物,它为支援革命战争,活跃苏区经济,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根本上为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提供了财政经济保障,使金融部门成为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支柱。鄂豫皖根据地的银行还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培养了一批人才,如郑位三、郑行瑞、郑义斋等高级理财专家及业务人员。这些人才随着部队不断开辟新的根据地而着手筹建新根据地的金融事业,特别是对红四方面军撤离大别山后创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事业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1947年8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中州农民银行券也随之进入大别山区发行流通。鄂豫皖苏区的金融建设为后来革命政权在大别山区发行和流通货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皖西北革命根据地铸造铜元简介

一、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币厂铸五十文铜元,铜币正面中央有一圈“伍拾”字样,圆圈上是圆弧形是从左向右读“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字样,下部边缘有“50CH.1932.10”字样,币背面地球图案中嵌有斧头、镰头图案,镰刀和铁锤交叉在五角星形的上面,代表工农联盟,外缘是从右向左读“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其中“无、产、阶、级、联、来”都是繁体字,字两头都有小“★”形,币直径为35毫米,厚1.2毫米,重11.38克。铜币所有文字多为繁体字。

img47

皖西北根据地二十文铜币

二、皖西北苏维埃造币造二十文铜元,铜币正面中间是五角星,星里面是“二十”字样,上面是“皖西北苏维埃造”(西字上少一横),铜币下面偏左是“20”字样,铜币背面中间是镰刀和步犁,象征着农民,外缘是从右向左读“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字样,是一整圆圈读。币直径为34毫米,厚1.6毫米,重11.17克。

三、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伍拾文铜元,右旋读,币面上有一道深刻横杠,币正面中央双圈(圈外珠圈)内“伍拾”,上缘“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下缘“50CAH1932.4”字样,币背面地球图案外加珠圈,外缘“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起”字已模糊),币直径36.3~36.7毫米(椭圆),厚1.7毫米,重14.2408克。

img48

皖西北道根据地五十文铜币

四、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伍拾文铜元,币正面中央双圈内大写字“伍拾”,上缘开头是从右向左用方隶书体“皖西北道区苏维埃造”,其中“区、苏、维”是繁体字;币下缘”50CH1932.10”字样,币背面最底是地球图案外加珠圈,上面是大“★”形,外上缘是正规的楷体字从右向左读“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币下缘是从右向左读“一九三四年”,币直径36.1毫米,厚1.2毫米,重19.7542克;观整个铜币制作精良、字体清晰、图案分明、含义深刻,特别是币背面地球图案外缘珠圈点清晰可数,可以看出当时根据地是使用了机器打压式的铸币方法。

据《安徽革命根据地财经金融史料》介绍,皖西北造币厂于1931年10月以皖西北苏维埃政府名义鼓铸发行五十文铜元,还于1932年4月以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名义铸造发行伍拾文铜元和二十文铜元。另据《鄂豫皖根据地货币史》记载:“鄂豫皖根据地银行无论是分散时期,还是集中统一时期,都委托民间匠人铸过银、铜辅币。”笔者还仔细研读了多篇关于介绍和记叙“皖西北苏维埃造五十文铜元”的文章,将史料一一对比分析,发现它的直径、厚度、重量均都参差不齐,尤其是厚度与重量方面,相差很大。分析这些特征,得出一个结论,皖西北苏维埃造币厂所铸造的铜元有机器制造的,也有人工铸造的。

众所周知,皖西北革命根据地创建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位于大别山东麓,东起淠河,西接商城,南抵英山金家铺、潜山水吼岭,北至霍邱尧冲、六安丁家集,地跨五县,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皖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成功地领导苏区军民粉碎了蒋介石对鄂豫皖苏区的三次“围剿”。1931年5月1日皖西北特区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控制和管理根据地货币流通及金融市场,5月15日皖西北特区苏维埃银行在金寨成立,同年11月改为皖西北道区银行迁至麻埠。银行下设印钞和造币两厂,印钞厂设在麻埠镇高台子鼎盛茶行内,1931发行二角券一种,一元券两种,五元券一种,1932年发行一元券一种。造币厂设在麻埠镇大街源仁记钱庄内,厂长韦世友。1931年10月、1932年4月先后两次铸造铜元,面值有20文、50文两种(有多种版别)。由于战争不断,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皖西北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黄安、商潢、苏家埠、潢光四个战役,歼敌六万余人。1932年7月蒋介石又调集30万大军对鄂豫皖苏区疯狂地进行了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错误战略方针,致使苏区人民第四次反“围剿”惨遭失败。1932年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仓促撤离皖西北,大片根据地沦陷,故此皖西北造币厂自成立到撤离,前后仅存一年半时间,且战斗频繁,“在无战争干扰的情况下,每天可鼓铸铜元2500枚左右”,铸币有限,现存世极稀,尤为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