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班干部如何建设班集体

班干部如何建设班集体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班集体建设是班干部的主要功能。班集体凝聚力是班集体心理的集中体现。心理相容是指班集体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集体,班干部与学生,班干部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睦相处。表现为学生对班集体目标和班集体规范有一致的认识,对与班集体有关的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有共同的认识和评价。可以说,班集体精神是班的灵魂。班集体精神是本班学生的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的外化。

班集体建设是班干部的主要功能。把一个班建设成为团结、健康、积极、向上的优秀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的责任,也是每一位班干部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班集体建设实际就是班集体文化建设。班集体文化是班的灵魂,是推动班发展的不竭动力。班集体文化是一个由核心层、中间层和外围层构成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根据内容大致可以分为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班集体文化的各个层面,是和谐统一、相互渗透的。班集体建设就是要加强各个层面的建设。

一般说来,班集体建设要做到:

1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班集体凝聚力也叫内聚力,是指班集体内成员之间及班集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班集体凝聚力是班集体心理的集中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强,表现为: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吸引力,班集体活动的出席率高;有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成员间有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班集体民主气氛好,彼此关系和谐;班集体成员有责任感,愿意承担班集体任务,关心并维护班集体利益和荣誉;班集体成员有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表现出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班集体士气高昂。

一个班集体是否具有凝聚力以及凝聚力的强弱,取决于班集体本身以及它所处的处境。班干部要千方百计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为此,要做到:

(1)目标整合。班集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有整体的目标,个体也有个体的目标,将两者的目标统一起来,保持一致,就称为目标整合。目标整合包括两个方面:对班集体来说,总目标应该包括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使个体目标在班集体内得以实现;对班集体学生来说,各个个体目标必须和整体目标一致,或趋向于统一。当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发生矛盾时,应以整体利益为重,修正个人目标,甚至牺牲个人目标以顾全大局。

(2)志趣相投。志趣相投是指学生在动机、理想、志向、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基本一致。上述心理品质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和个人积极性的源泉。志趣相投可以保证学生有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步调一致;可以使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3)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班集体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集体,班干部与学生,班干部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睦相处。若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猜疑、相互攻击、相互歧视。心理相容是班集体团结的基础,也是实现班集体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相容可以为班集体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互补。在一个班集体内,每个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同,因而需要学生间取长补短、互助协作。如果学生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等方面形成互补,则班集体将会形成人才辈出、生动活泼的局面,班集体的工作效率和战斗力将会大大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会随之提高。

(5)利用外界压力。许多实验和事实都说明,当班集体处于外界的压力下,班集体的凝聚力会大大提高。班干部要善于利用外界压力,多与其他班比较、竞赛、竞争,从而提高本班的凝聚力。

2增强班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也可以称之为集体心理,是指存在于集体成员头脑中,并反映集体关系的共同心理与心理倾向。班集体意识一旦形成,就会呈现出一些普遍的特征:

(1)认同感。表现为学生对班集体目标和班集体规范有一致的认识,对与班集体有关的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有共同的认识和评价。

(2)归属感。学生对班集体在情感上的依赖,一般来说,学生对班集体的认同感越强,其归属感也就越强。学生所产生的“我们同属一个班,我们是一个整体”的观念就是归属感。

(3)排外意识。排外意识是指排斥其他班集体的意识。班集体具有相对独立性,学生具有整体意识,就必然在不同程度上产生排外意识。从心理上讲,学生往往把本班内的人当作“自己人”,而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班集体外的人。

(4)心理联动性。心理联动就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心理状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心理连锁反应”,它是班集体意识的重要特征。

班干部要努力增强班集体意识,为此要做到:

(1)让学生产生安全感。集群性是人类的重要特征,或者说是人类的本性。只有结成班集体,才有力量,才能战胜环境,发展自己。学生只有在班集体中,通过与班集体其他成员的交往,才能获得支持和力量,从而摆脱孤独和恐惧,获得安全感,满足自身对安全的需要。

(2)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学生通过与班集体其他成员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彼此产生强烈的依赖感,意识到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要同呼吸、共命运,与班集体共荣辱。

(3)让学生产生力量感。当学生的行为符合班集体规范时,就会得到班集体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从中获得力量,增强战胜困难、做好工作的勇气,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4)让学生产生荣誉感。在班集体中,个人利益和班集体利益息息相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与班集体的荣辱得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班集体取得荣誉时,个体就会产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

(5)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学生在班集体中通过岗位分工,可以感到自身的价值,体会被别人需要的快乐,得到班集体的重视和他人的尊重,从而使学生自尊和被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班集体理念建设

班集体理念是班集体管理、运行、发展的观念和指导思想。班集体建设的核心是班集体理念建设。班集体精神建设

班集体精神是指根据本班的性质、任务、目标、时代要求和发展方向,经过精心培养而形成的本班成员的精神风貌。

班集体精神是班文化的核心,在整个班文化中起着支配的地位。班集体精神以价值观念为基础,以价值目标为动力,对班集体管理制度、道德风尚、团体意识和班集体形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班集体精神是班的灵魂。

为便于学生识别、记忆,并激励自己,便于对外宣传,并形成个性鲜明的班集体形象,班集体精神通常用一些富有哲理、简单明了的语言来表达。如“一切依靠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就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如“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就充分体现了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当肩负的责任;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毛泽东对全中国学生的要求与期望,也是学校、班级的美好愿望,更是学生对自己的期待。

班集体精神是本班学生的观念意识和进取心的外化。班集体精神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号或美丽的词句上,而是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中,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班集体精神建设必须通过本班全体学生有意识的实践活动来实现、完善。班集体价值观建设

所谓价值观,通俗讲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好、什么是坏,怎样为好、怎样为坏,以及向往什么、追求什么、厌恶什么、反对什么等等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价值观不是人们在一时一事上的体现,而是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观念体系。班集体的价值观,是指本班学生对本班存在的意义、目的、目标的价值评价和为之追求的整体化的班集体意识,是本班全体学生共同的价值准则。只有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基础上才能产生班集体正确的价值目标。有了正确的价值目标才会有奋力追求价值目标的行为。因此,班集体价值观决定着学生行为的取向。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干部应该对是与非、美与丑、好与坏、对与错等价值观念加以引导,让全班学生形成共同的价值观。班集体道德建设

班集体道德是指调整本班与其他班之间、本班学生与教师之间、本班内部学生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从伦理关系的角度来评价和规范学生行为。

班集体道德与法纪规范和制度规范不同,不具有那么强的强制性和约束力,但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后具有自我约束的力量。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是约束班集体和学生行为的重要手段。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班干部应该对善与恶、公与私、荣与辱、诚实与虚伪等道德范畴加以引导,让全班学生形成共同的道德观和道德品质。班集体制度建设

班集体制度是班集体内部的法规,是班集体文化的内容之一。从班集体文化的层次结构看,班集体制度属中间层次,它是班集体精神文化的表现形式,是班集体物质文化实现的保证。班集体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带有强制性,本班学生必须遵守和执行。《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干部要组织全班学生反复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党和国家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中小学生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认真学习、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利于学生增强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提高分辨是非、区分善恶的能力和道德选择与行为评价的能力。班干部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增强守法、守规、守纪的意识,养成守法、守规、守纪的行为习惯。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学校为了正常运行,都有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如教学制度、教育制度、管理制度、作息制度等等。班集体是学校的组成部分,必须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本班学生是学校的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校关于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班干部除了要以身作则以外,还要安排时间带领同学认真学习学校的相关制度,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学生、规范学生行为。力争做到全班学生都能够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落实在实际行动当中。

建立班级制度

在学习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学校规章制度的同时,班集体要建立符合本班实际的规章制度。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干部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在学习、生活、卫生、纪律、管理等方面制定一些规章制度,如班干部轮换制、值日生负责制等,做到有章可循。

班干部要带领同学自觉遵守本班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必循。

班干部要发动学生互相监督、互相激励。除了自己带头以外,平时要求学生都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班级管理,发现违纪违规违章行为,敢于出面制止,做到违章必究。

班级制度不要求过多、过繁,但一定要适合本班特点。班级制度可以以规定、制度、办法等方式呈现,也可以以公约、标语、顺口溜等形式呈现。班级制度建设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广泛参与。力争做到人人都参与班级制度建设,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都管事的局面。

班集体环境建设

班集体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情绪。良好的班集体环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也是班集体激励学生的重要手段。班集体物质环境建设

班集体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本班的教室环境及各种设备、设施。教室的空间虽然不大,但却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的主要场所。整齐、干净、美观、有序的教室环境不仅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而且会令学生心情舒畅。

班干部要带领同学精心布置本班教室,平时要注意保持,做到桌椅摆放整齐、桌面整洁、地面干净、窗户玻璃明亮、黑板洁净、各种设施设备摆放有序等等。有条件的班级还可以在教室内摆放几盆鲜花。

班集体物质环境还包括校园内由本班负责的责任区。本班负责的卫生区要保持清洁;本班负责的绿地要栽花种草植树,为绿化、美化校园做贡献。

班集体人文环境建设

班集体人文环境一般包括本班的班容、班风、班规、礼仪、道德等内容。这里所讲的班集体人文环境主要指由学生精心设计的班训、班标、班歌及精心布置的教室环境。

班干部要组织同学精心设计本班的班训、班标、班歌,让其充分体现本班的特点和理念。班干部要带领同学精心布置教室环境,充分利用教室墙壁,“让墙壁说话”。如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科学家、艺术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格言,制作、设计介绍班集体成就的图片和文字,绘制、创作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卡通人物形象,展示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等。有条件的班集体可以创办手抄报、班刊,可以创办班集体网页或者网站。

班集体人文环境建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维护和创造班集体人文环境建设。班干部要发挥学校广播站、电视台和网络的作用,大力宣传、推介本班,在全校范围内树立班集体形象。

班集体舆论环境建设

从表层看,舆论是众人的议论、言论,是众人经过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从深层看,舆论是众人对社会事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社会意识、组织及人物的意见与看法,是大多数人的共同信念。舆论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如同我们周围的大气压,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确实有一个大气压存在。舆论又像无数眼睛、耳朵和口舌,它时刻注视着人的行动。舆论在人们心中产生巨大的压力,从而调节、制约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同大多数人相一致。舆论监督每一个人,有时比法律、规章、道德等更有效力。舆论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为依据,对社会现象及人的行为进行是非、对错、好坏、善恶、美丑的评价。舆论的评价可进一步影响班集体和个人的行为,使得个人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

班集体舆论是一种无形但有力的环境、氛围。班集体舆论代表了多数学生的倾向性意见。当班集体舆论和个人的需要、愿望接近时,个人的观念就会得到强化,因而个人对舆论的接受和传播就积极;当班集体舆论与个人的心理感受、心理倾向相一致时,个人心理上的模糊状态就会被舆论唤醒,使原来的心理倾向转化为个人意见和言行;当班集体舆论与个人原有的观念不一致时,如果班集体舆论对个人构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时,个人就会想办法调整自己的行为。班集体舆论一旦被学生所接受,就成为左右学生言行的无形力量。

班干部要善于用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引导学生。正确、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能够团结同学、鼓舞同学,能够抵制、阻止不道德言行的发生,打击歪风邪气。班干部要努力构建班集体舆论环境,积极扶持、培养健康向上的班集体舆论,抵制消极错误的班集体舆论,营造积极的班集体舆论氛围,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创建“家庭式”班集体

所谓“家庭式”班级集体,顾名思义,就是要把一个由几十名学生组成的班级,建设成一个“大家庭”,让大家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大家庭中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而班干部就顺其自然、理所应当地成为这个大家庭的领头人。

创建“家庭式”班集体的意义

第一,是新的形势下的一种必然选择。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德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思想教育,它既是重点更是难点,是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去做而又长期困扰的一个难题。尤其在现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和独生子女为主的基础上,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难做,任务更其艰巨。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家庭教育的不良倾斜。我们很多的独生子女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吃、穿、用、身体发育,而忽视了整个心灵的塑造;对子女娇生惯养、袒护有余、严格要求不足;只注重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等。这就在需要新形势下,对德育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创建“家庭式”班级集体,就是增强同学们思想品德修养的很好形式和方法。把这种观念合理地运用到班级管理当中,就是让每一位同学在学校有一个极具特色的班级大家庭。

第二,创建“家庭式”班级,也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一种良好形式。所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家庭式”班级的规范化管理,全方位的严格要求和家庭化的热情与温馨的完美结合,必将表现出一种和谐的生气勃勃的发展势态。

另外,创建“家庭式”班级,是进行素质教育的良好形式之一。因为,在这样的班级集体当中,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品质好、身体好;教师不仅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更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不仅有好的学识,更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良好情操,培养他们吃苦耐劳、有毅力、有竞争意识、意志顽强的优良品格,促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家庭式”班集体的创建以“法”治班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以法治班,是创建“家庭式”班级的根本所在。因为,班级毕竟是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特殊家庭,家庭成员无法可依,必然导致凌乱无序。只有明确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大家的日常行为有法可循,有规可依,才能真正规范自己的言行。为此,就要在学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建设一套切实可行的班级管理章程。

班干部是班规的主要制定者,但要做到合理可行,就必须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和全班成员共同制定,要在大家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制定通过。要注意的是班规既不能大而无当,也不能统得过死,必须宽严适度,具有可行性。当然,刚开始制定的制度不一定就全都可行合理,那就要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断修订。一旦形成,班规就必须成为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在执行的过程中虽然要灵活机动,但必须以严明为基调,通常要照章办事,否则将成为一纸空文,有等于无,失去其应有的效力。这就要求规定的执行者班干部和班主任,尤其是班干部要以身作则,说到做到,严格执行。

具体执行时,可以采用实行“量化考核制度”。这一制度,涵盖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方方面面的规定,诸如课堂纪律、课间规定、卫生值日、公物管理、集体活动、出勤考评、同学团结、班级贡献等,都以记分为手段,好则加分,差则减分,按星期、月、学期、学年分期分段累计,表现好的进行表扬、表彰,表现差的及时批评教育,促使尽快改掉毛病,不断进步。这种考核相对简便易行,公正有效,对班级管理起到了极佳作用。

以爱为核心

创建“家庭式”班级集体离不开一个“爱”字。因为爱是凝聚,是尊重,是理解。只有让班级内充满了爱和关怀,才能使大家互帮互助,相互团结,共同进步,一起提高,才能使班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才能尽可能地发掘每一位成员各方面的潜力。为此,班干部时刻注意让每一位学生尽可能地把“爱”表现出来,通过随时表扬、鼓励和班会讨论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对“爱”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真爱”意识。久而久之,在“爱”的感化和鼓舞下,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自觉地以“爱”相处,班级也就能因爱而凝聚,表现出超乎想象的一致性和集体力量。

以平等为基础

这种平等,突出地表现在人格上的平等。要求同学之间平等,班干部对待每一位学生平等,尤其是后者更为重要。因为班干部能否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同学,直接影响到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影响到这个“家庭式”班级集体建设的成功与否。毕竟组成一个班级的几十名学生是各种各样的,特别是学习方面,因为智力和基础的不同,必然造成学习成绩的好和差,如不注意,极易造成对学习好的学生偏爱,对学习差一点儿的学生看不上眼的不良倾向。这就要求班干部善做明眼人,能够更多地看到每一位学生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在人格上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使同学们之间平等相待,才能使这个“家庭式”班级健康地发展。

以公正为关键

在平等的基础上,要求班干部对人对事要公正。班级集体组成成员的多样性,是必然的、正常的。每一个成员在这个大家庭中的身份、地位、作用不会是完全一样的。但是,班干部不能忘记的是,大家都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在班级管理的操作过程中必须公正。班干部也罢,普通同学也罢,学习好一些也罢,学习差一点也罢,在学习、劳动、辅导、集体活动时,在违反班规的处罚上,甚至班级座位的排列上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公正,不得袒护和偏爱。这是创建“家庭式”班级集体成功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以上四点是创建“家庭式”班级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班干部在班主任的领导下不断探索,不断努力,这种“家庭式”班级的创建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表现为班风正,学风浓,学生集体荣誉感强,良性竞争意识浓烈,会做人,会处事,为别人为集体想得多,班级更会连续被评为“优秀班级”、“三好班级”。

班干部如何树立良好班风

正确认识良好班风良好班风的定义

班风是一个班级内学生思想认识、情感、意志、舆论等方面的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班风对班集体的建设,对班集体内学生的成长都有很大的作用。良好的班风包括健康向上的班风和刻苦进取的学风,体现在班级凝聚力、人际关系、群体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它是赢得别人重视、信任和获取别人支持与帮助的前提。良好的班风能给学生带来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环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能使班级正气不断上升,能使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情操都受到积极的影响。我们常说,好的班集体是个大熔炉,就是指班级的良好风气能够对班级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当然,不好的班风也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它可以使学生受到不健康的熏染而不思进取,可以使整个班集体涣散。作为班干部,要协助班主任使班集体形成一种良好风气,给同学们包括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因此说班风建设是班集体建设的重点,是班干部的工作重心。

良好班风的特征

1相对稳定

任何一个班都有自己比较稳定的班风。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倾向。尽管班里的有些方面会发生相对的变化,但总体上仍会表现出一种基本的倾向。

2相对独立

任何一个班的班风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各个班的班风是不同的。尽管班与班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彼此往来对班风有影响,但它仍然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

3综合性

班风是由诸多层次构成的。从层次来说,有观念层次、心理层次、行为层次。从总体来说,又是由诸多个体构成的总和,因而它是复杂的和综合的。良好班风的作用

班风对校风的形成有影响。班风的形成受校风影响很大。但班风对校风也有很大的反作用。班风一旦形成就成为校风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会向社会扩散,波及社会和他人。好的班风可以对校风和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坏的班风则对校风和社会有污染作用。

班风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也有作用。班集体是学生最直接和最经常的活动场所,而在班集体中形成的班风对学生个性的形成就有了很大的影响作用。这一点不能忽视。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班风,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是有利的。而松散敌对、互不协作的班风对人的成长是不利的。前者会培养人的合群、友爱的性格和品质;后者会塑造孤僻、漠不关心他人的性格和品质。特别是同学们正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候,应当注意在一个良好的班风中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培养和形成好的人格。

建设良好班风的方法途径

班风建设离不开校风。学校的风气对班集体有最为直接的影响。好的校风对班风的建设有积极的直接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对班集体进行最有效和最有力的渗透,从而使班风也很好;反之,不好的校风对班风也有直接影响。

班风的建设也离不开教师的示范和引导。班风的形成和建设不是自发的,完全可以自觉地进行。特别是教师应率先垂范,为人师表,带头抵制各种不利于班风建设的倾向。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按照正确的价值导向去行动,自觉地建设良好的班风。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在低年级的学生中就更为重要了。

班风建设更离不开班干部和班内同学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几十个同学要在几名班干部的领导下,团结友爱,互助合作,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使班级生气勃勃,催人奋进。

树立正确的班集体舆论

班集体舆论是指在班集体中占优势并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舆论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1集体舆论的作用

正确的舆论在班集体建设中将会发挥如下作用。

(1)评论作用:既然舆论反映的是班内多数人的意愿、态度和倾向,那么,它必然形成一种巨大的影响力,对班内的矛盾和冲突、班内成员的行为等进行评论,使错误的言论、行为得到抑制,并促其转化;使正确的言论和行为得到肯定、支持、鼓舞和激励。

(2)同化作用:由于舆论本身产生的压力,能够使班级中的一些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顺应”。正确的舆论一经形成,它往往会成为一种无形的集体压力。它对个别学生的影响往往比教师个人的力量要大得多,有效得多。

研究表明:大多数班集体的正确舆论都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教师与班干部的领导下,班内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

2树立正确集体舆论的方法

(1)树立正确是非观

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是建立班集体舆论的根本。班干部要带动本班同学从以下几方面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a)好与坏

由于班内有些同学知识和经验的缺乏,常会发生以貌取人,以现象论事的问题。班干部要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带动大家正确看待人和事,看人要看他做了哪些事情和这些事对谁有利或有害;看事要看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根据它的规律去判断曲直,根据它的后果认定是非。

(b)美与丑

中小学生具有对外在美的感受能力,感受事物内在美的能力却较差。班干部要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剖析,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建立较高的审美观念和形成较强的审美能力。

(c)真与假

客观世界是真实的,但由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总带有主观性,加之认识方法和条件的局限性,所以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的真实程度上总带有相对性。班干部要培养学生求实的精神、务实的作风以及判断事物真假的能力。

(d)善与恶

学生的善念善行是决定集体安定、团结的重要因素。班干部在集体中要提倡善意、善言和善行,倡导大家“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要从小处着眼,小事做起,形成正确善恶观。

(e)光荣与耻辱

中小学生在荣辱问题上,常出现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荣辱颠倒,譬如把听从教师的教导,服从班干部的安排视为“窝囊”,把在与同学发生争执时采取忍让态度看作“无能”,把考试时作弊未被教师发现视为“聪明”;二是不计荣辱,如有的同学对受到表扬不以为荣,对指责批评不以为耻,对事事都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样子。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学生个人和集体的进步。班干部要正确把握这两种倾向,进行合理引导。

(f)先进与落后

由于许多学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并对先进存在某种妒忌情绪,常表现出不承认先进和不能正确地对待先进。班干部要号召大家向典型学习,充分发挥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使先进学生与一般学生搞好关系。

(g)自私与奉献

现在独生子女占绝对多数,他们想问题办事情,常常首先想到“我”,以自我为中心,把“我”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而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考虑得很少。所以,班干部应在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去倡导奉献,克服自私,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h)个人与他人

同学们在集体中一起学习、玩耍、游戏、交往,由于自私心理和各自不同的性格,会使他们之间产生种种问题,要引导同学摆正个人和其他同学的关系,在集体中树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正确人生观和崇尚团结、友爱、互助的精神。

(m)个人与组织

来自不同家庭的学生们在一起生活,需要组织纪律来维护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组织之间良好的关系。但光靠组织纪律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每一组织成员的组织观念和自觉行为。班干部要做好引导工作。

(n)勇敢与怯懦

中小学生,特别在中小学的低年级学生,有不少同学把带头破坏纪律,敢顶撞老师,敢打架伤人的同学看作英雄,而把老实、守纪律的同学看作怯懦、胆小。在这个问题上,班干部要引导班内同学树立正确“英雄观”,要首先让班内同学明确什么是英雄;其次,还要让同学们分清个人英雄主义和集体英雄主义的不同。

(2)树立形象,做好榜样

正确的是非观不是自发形成的,它要靠班干部的积极引导,在这方面班干部往往要起带头作用。

(3)抓住时机展开教育

班干部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时机,建立好的班集体舆论。寒暑假后开学就是一个大好时机,可以充分利用同学们刚刚换了新环境,同学重相聚,见到了新老师时的新鲜感和上进心,抓紧工作,用一系列美好的、高尚的思想,以及明确的、严格的要求,把四五十个性格各异、情况不同的同学组织起来,并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班长李强暑假开学后就以“人的美德之——讲文明、懂礼貌”为主题,召开了班上第一次班会。会上,他表扬了班上同学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的礼貌行为。第二天放学,个个学生从老师面前走过时,都主动说声:“老师,再见!”班主任高兴地表扬大家说:“同学们第一次‘认识’了我这个班主任老师,并且对我很有礼貌,这使我很高兴。但是,我的最大希望是你们能做到尊敬每一位老师,尊敬你们的家长,尊敬每一位年长的和同龄的人,使自己真正具备讲文明、懂礼貌的美德。”不出三天,全班同学普遍注意了对各位老师的礼貌,受到老师们的好评。

在实际工作中,教育时机是非常多的,班干部可以抓住班内同学的兴趣点、潮流点、情感点、求异点、畏惧点等进行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舆论。宝贵的教育时机如同流星一样,会一闪而过,这就要求班干部要练就一身过硬的“基本功”。它包括以下3点:

第一,心中要时时注意,处处留心,事事过脑。第二,心中要装着班内每个同学的情况,要了解班内同学的思想、爱好,各科的学习情况,个性特点及他们的内心世界。对同学了解得越深刻,越具体,所捕捉到的教育时机就越多,教育的针对性也就越强,发挥的作用也就越大。第三,要有一双洞察一切的眼睛。这来源于班干部对班集体的热爱、关心和负责,来源于班干部在实践中的锻炼。

(4)发挥集体舆论效应

班干部要创造机会,让集体成员通过舆论来鉴别、判明是非,使有问题的同学心悦诚服地接受集体舆论。

如在某中学初中二年级班上曾发生这样一件事:自习课上,有几个平时散漫的同学大声聊天,一个团员站起来制止他们,一个说话的人不但不听,反而拿起某人的笔记本,狠狠打了前来制止的同学。那个团员回手就给了那个同学一拳,于是大声聊天的结成一方,反对他们蛮不讲理的也结合在一起,先是说理,后是动手,全班立刻大乱。班长葛唐想,树立集体舆论要比自己处理一个具体问题重要得多,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同学们看到舆论的力量。于是,他为此事专门组织开了一次班会。在全班的讨论会上,大家畅所欲言,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是非越辩越明,最后那些说话捣乱的同学也只好认错。葛唐并未对捣乱同学作任何处罚,也未上报班主任,让班主任处分他们。他大力表扬了积极发言、坚持真理的同学,指出只有人人都关心集体的事情,并且积极表明自己的观点,才能形成一股健康的舆论力量;让同学们从这次发生的冲突和解决的做法中体会发挥集体力量、树立集体舆论的巨大作用。国外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于整体的习惯,能培养学生因为学校,因为自己是这个光荣集体的成员而自豪的精神。”

(5)开展评议班日志活动

让人人当家,巩固集体的正确舆论。很多优秀班干部都要在班内建立填写班日志制度。班日志由同学们轮流写,从不间断,涉及的内容包括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论说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评论同学在学科课上的学习态度,议论干部以身作则的模范作用等等。班干部常常利用每日早晨的几分钟,组织大家来评议班日志的内容,通过评议,学生们知道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进而树立了正确的是非观。

培养集体荣誉感

集体荣誉感是集体成员意识到集体的作用和价值,并自觉维护集体声誉的一种道德情感。在集体活动中,集体荣誉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动力。在一个集体荣誉感强的班里,谁能为集体争光,谁就能受到尊敬和爱戴;谁做了有损于集体声誉的事,谁就会受到谴责。集体荣誉感越强,集体成员越感到自豪和骄傲,越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各种集体活动也就越容易开展。

无论是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好胜心强,这是非常可贵的。班干部一方面要倍加爱护,同时还要通过教育把它上升为进取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一般来说,班干部往往可以通过抓住各种评比活动,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通过获胜,使大家看到团结一致、劲往一处使就能战胜困难,同时使每一个集体成员增强奋发上进的勇气,加深热爱集体的感情,增强对集体的信任和依靠。争取集体荣誉的过程必然是班级和个人加强组织性、克服缺点错误的过程,这样做比简单的规定、限制、禁止,更能调动同学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争取集体荣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班上提出的第一个奋斗目标,它应是在考虑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基础上提出的,不能盲目追求,否则会适得其反。

于丽丽是某重点中学初一的优秀班干部,后因父母工作调动,转入一所普通中学的一个差生班,仍然担任班中的班长职务。这个班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觉得样样都不如别人,没有一点集体荣誉感。经仔细分析,于丽丽决定从环境卫生搞起,激发大家的集体荣誉感,她首先使大家认识到,既然我们和别人一样都有两只手,我们为什么不能争取年级第一呢?这一想法有力地触动了班里同学压抑已久的荣誉感。大家劳动时积极认真,干劲冲天。在卫生评比中,果然获得了第一,这个“第一”使同学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接着,于丽丽再提出争取运动会总分第一的目标。本来班上爱好体育的人就多,由于上次评比的鼓舞,大家信心很足,决心很大。再加上平时不断地努力训练,果然又实现了同学们的愿望。在此基础上,于丽丽又提出了在学习方面要争取排在年级的前列。由于班里同学大都基础不好,平时学习习惯差,要想在学习上赶上并超过其他班级,实在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他们看到了集体的力量,并从中受到鼓舞,纷纷组成互帮小组、互补短长和学科小组(以学科代表为核心,专门研究某一学科),于丽丽还选聘各科学习较好的同学组成考试委员会,定期抽查同学的学习成绩,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信心也随之增强,于丽丽让各学科小组主动和任课教师联系,争取老师的帮助辅导,全班学习成绩迅速得到提高。毕业时,全部达到规定的标准,不少同学升入了自己理想的学校。

严格班规班纪

纪律是建立班集体和巩固班集体的根本保证。班集体有了严明的纪律,就能使班集体中每个成员的思想、学习、生活既有约束,又有自由。班集体就会出现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局面。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集体如果没有好的纪律是很难想象的”,“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美妙,集体的活动,集体的姿态和集体的信念。集体中的一切,归纳起来,都摆脱不了纪律的形式”。一个班如果没有必要的纪律,就无法进行教育教学,更谈不上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经验告诉我们:任课教师不抓纪律,就会出现乱课;班主任班干部不抓纪律,就会出现乱班。乱班的学习成绩一定上不去。不仅如此,学生的思想品德也会存在问题,严重的甚至还会接连不断地出现违纪违法现象。因此,班干部必须认真抓好班内纪律。

班干部要注意班级经常出现如下的纪律问题:

(1)课上乱说话

上课或自习时随便说话,是班上一个普遍性的违纪现象。这种现象乍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如果不通过一定的教育方式来加以制止,任其发展下去,就会产生严重的破坏力。它可以由小声说话发展到大声讲话,由两人到数人,由近距离到远距离。

(2)迟到、旷课

在中小学,迟到现象时有发生,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能力差,在上学路上贪玩、看热闹或睡懒觉所致。

旷课是考勤制度中最严重的问题。学生旷课一定有着特殊的原因。旷课不仅会耽误学习,往往还会带来更坏的影响,如与坏人勾结或在坏人引诱下,在校外干出越轨的事情。

(3)争吵、骂人、打架

这是中小学生最易发生的问题,有时还发生在课堂上。话不投机,便横眉冷对;一语不合,更是拳脚相加。特别是有些男同学易冲动,语言表达能力和自我约束力较差,动不动就要用拳头发表意见。

(4)拖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

无论对哪所学校、哪个班来说,此类现象都会发生,类似行为更是屡见不鲜。近年,中学生考试作弊一直是违纪的主要方面。调查表明,考试作弊原因一般有4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平时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指望考试作弊,蒙混过关;第二种是原来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虽然平时很努力、很认真,但仍然很难过关,这类学生自尊心很强,惧怕考试不能过关的难堪,在侥幸心理和焦虑心理的支配下考试作弊;第三种是碍于同学友情,讲义气,在考试时,因“帮助”别人而作弊;第四种是本身学习不错,为了争“三好”或获奖学金而冒险作弊。在以上4种情况中,以前两种情况为多。

(5)小偷、小摸

偷摸的东西小到一块橡皮、小刀,大到钱财。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有3种:第一种是无所谓心理,即认为“偷书不是偷”、“偷车不为偷”,只不过是自己用书、用车时,方便一些而已。第二种是补偿心理,即别人拿了我的东西,我也同样去拿别人的东西,以补偿自己的损失;第三种是为了自我享乐而偷摸,极个别的数额较大,情节严重的会构成犯罪。

(6)损坏公物

有不少同学抱有这种心理:“公家的东西,坏了也没事”,“反正也没人看见”,“大不了赔而已,值不了几个钱”,所以他们对公物不知爱惜,不懂节约。

(7)抽烟喝酒

近年来,我国的“烟民”、“酒民”的年龄越来越小,不少中小学生都过早地染上了烟酒恶习,对于其身心健康,对于其学习工作,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上述纪律问题,班干部应做到预防为主,并可采取下列一些措施。

(1)进行守则教育

中小学都有学生守则。学生守则就是学生的行为规范。为了使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必须首先对其进行守则教育。守则教育,一般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熟悉守则、理解守则。为了便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记忆,班干部可以把守则编成歌谣的形式,教班内同学们背诵,第二个阶段是初步贯彻执行阶段。这一时期,用守则去衡量班内所出现的问题。事事和守则对照,处处以守则论是非。第三个阶段是深入贯彻阶段。有重点地联系实际,围绕着班内重点人、重点事,边学边展开讨论,集体制定措施。

(2)进行纪律教育

在学校中,学生应遵守的校规主要是几项成文的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常规是指除国家和上级颁发的成文制度外,学校自身制定的一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如作息制度、课堂常规、文明公约等。

班规是班主任班干部根据学校要求和本班实际而提出的规章制度。

一般来讲,很多班级都有自己的班规,其中一些班规是由班主任和本班学生共同制定的。

如有个班长根据小学学生易于接受生动、具体、形象化教育的特点,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编制了对学生进行校规、常规和班规教育的系列图片16套。每套有4幅连环画。主要内容有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上课了》、《完成作业再玩》;有帮助学生克服依赖性,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起床以后》、《互相友爱》;有用于文明礼貌教育的《送雨具》、《下雪的路上》等等。复印后,发给本班同学,人手一份。并每周利用班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看图说话训练。让同学们认真观察,讲清每幅图意,再连贯讲出4幅图的故事内容,然后谈感想。通过观察和发言,达到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目的。有一次,看连环画《一幅手帕》,当讲完故事情节谈感想时,一位同学说:“我可不愿意捡别人的脏手帕,我妈不让我管闲事。”有人立刻反驳说:“这不是闲事,是关心别人的好事。”有人说:“图中的同学真好,她把别人丢的脏手帕洗干净,再还给别人,这就是老师讲的关心他人。”通过系列图片活动,不仅帮助同学们明确了是非观念,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通过这种形式对班内同学进行校规、常规、班规教育,生动有趣,形象直观,比教师的单纯说教效果好。

(3)开展评比活动

评比形式是多样的,内容也可不同。比如,对于乱班,全面要求如实难收效,不妨仅就一种行为先行开展单项评比,有成效以后,再加进新的内容,但评比的程序与方法不宜太复杂烦琐,否则,不能坚持长久。

对低年级同学来说,有效的方法是搞课堂纪律评比:人与人比,组与组比,组长检查个人,班长检查小组,可以评分插红旗,可以评分上红榜。

(4)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班干部在处理较大问题时,千万不能只把同学叫出教室单独处理,要尽量在班上处理。在班上处理时,要在摆清问题的基础上,鼓励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启发当事人自己发表意见,然后班委会做小结并提出处理意见。由于处理的全过程是在集体中进行的,所以其教育意义就远远超出了一二个当事人的范围,而且对班集体正确舆论的形成和巩固,对全班同学认识能力的提高,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5)开展集体讨论

有些事情,谁是谁非一目了然,在处理问题时,班干部可采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加以解决,而对有些问题,同学们一时难以分清是非曲直。此时,班干部就应采取集体讨论的方法,甚至进行辩论,先从理论上分清是非,再指出其危害。譬如,有的同学在校外捡到东西,占为己有。针对这一问题,最好是引导班内同学开展“捡到东西怎么办”的讨论,通过讨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

(6)及时处理问题

及时公正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问题,以免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7)严格要求与抓住不放

严格要求就是要认真不放松,事事有要求,时时刻刻都按要求去做。

在纪律问题上,有的同学怕身强力壮的男教师瞪眼睛、攥拳头,有的怕挖苦,有的怕处分。只有一样东西对于所有学生是无一不怕的,那就是“抓住不放”。比如说,有的同学经常不交作业,班干部发现后,天天让他把作业亲手交到自己手里,然后再由班干部交给老师。这样他就没办法不交了。因此,在教师提出要求之后,班干部要经常检查、讲评、总结,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有关纪律教育的方法是很多的,但没有一种是万能的,这需要班干部不断借鉴他人经验,不断在实践中进行探索,进而寻找出适合于自己使用的一套有效方法。

把握“集体情绪”

在班集体中,“集体情绪”作为一种合力,将直接影响班级工作。良好的、积极向上的“集体情绪”作为一种向心力,将推动班级工作的顺利开展。班干部应积极把握“集体情绪”,使班集体成员的情绪成为推动集体前进的动力。

首先,班干部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情绪信号,并究根求源。

情绪是一种不稳定、不可见的心理活动。但只要班干部细心观察,就可从学生的表情、行为、语言等方面发现一丝半毫。因此班干部要善于通过外表看内心,及时发现学生的情绪信号,并分析引起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这样能够使班干部掌握主动权,及早采取措施,防止不良情绪的蔓延,把不良的情绪抑制在萌芽状态。

作为班干部,还应努力使学生敢于表明自己的感情,使他们能不受拘束地、热忱坦率地在教师面前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满意与不满意、感谢与委屈、愤怒和惊讶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培养良好的集体,必须培养集体情感丰富的生活,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在他的课堂上,学生用菊花的颜色来表明集体的情绪,粉红色和鲜红色象征着愉快,蓝色象征着不安,淡蓝色象征着忧郁悲伤,紫色象征着委屈……通过一个微小的动作,教师很快了解了集体的情绪,便于及早做出决定。

其次,班干部要善于引导,激励良好的情绪使之变成稳定的情感。

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增加集体战斗力的前提。由于学生的情绪波动性较大,因此当学生的情绪刚露出积极的嫩芽时,班干部就应精心培育。要善于通过引导激情,使同学当中出现的好的情绪凝固下来,加以不断强化,把良好的情绪上升为稳定的情感。

再次,要善于了解情绪在学生中的传播途径、媒介。这是班干部把握“集体情绪”的重要方法。一般说,班上比较活跃、有一定号召力的同学的情绪易传递给其他学生,形成“集体情绪”。班干部就是调解集体情绪“晴雨表”的关键所在。班干部要善于动之以情,以自己的积极情绪感染学生。而且,班干部应对其他类似同学多接触,引导其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情绪,在班级中发挥积极影响。

最后,班主任是班里的一班之主,班主任的情绪高低,与学生的情绪状况有很大的关联。因为学生的情绪往往受其周围环境影响,班主任与其接触较多,自然影响不小。班干部应主动与班主任交流,用自己积极、乐观、饱满、自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班主任,使班主任心情愉快,对班里同学信心十足。如果班主任自己信心不足,悲观消沉,学生的“集体情绪”也会大受影响。

一、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班集体凝聚力也叫内聚力,是指班集体内成员之间及班集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班集体凝聚力是班集体心理的集中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强,表现为:有较强的向心力和吸引力,班集体活动的出席率高;有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成员间有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班集体民主气氛好,彼此关系和谐;班集体成员有责任感,愿意承担班集体任务,关心并维护班集体利益和荣誉;班集体成员有安全感、归属感、自豪感,表现出较强的集体主义精神;班集体士气高昂。

一个班集体是否具有凝聚力以及凝聚力的强弱,取决于班集体本身以及它所处的处境。班干部要千方百计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为此,要做到:

1目标整合。班集体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整体有整体的目标,个体也有个体的目标,将两者的目标统一起来,保持一致,就称为目标整合。目标整合包括两个方面:对班集体来说,总目标应该包括和满足个体的需要和愿望,使个体目标在班集体内得以实现;对班集体学生来说,各个个体目标必须和整体目标一致,或趋向于统一。当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发生矛盾时,应以整体利益为重,修正个人目标,甚至牺牲个人目标以顾全大局。

2志趣相投。志趣相投是指学生在动机、理想、志向、信念、兴趣、爱好等方面基本一致。上述心理品质是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和个人积极性的源泉。志趣相投可以保证学生有相似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步调一致;可以使学生在班集体中获得最大的心理满足,从而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3心理相容。心理相容是指班集体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班集体,班干部与学生,班干部之间的相互吸引、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和睦相处。若不相容,则表现为相互排斥、相互猜疑、相互攻击、相互歧视。心理相容是班集体团结的基础,也是实现班集体目标的重要保证。心理相容可以为班集体活动提供积极乐观的心理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境,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4互补。在一个班集体内,每个学生所扮演的角色不同,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同,因而需要学生间取长补短、互助协作。如果学生在智力、性格、气质、性别等方面形成互补,则班集体将会形成人才辈出、生动活泼的局面,班集体的工作效率和战斗力将会大大加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也会随之提高。

5利用外界压力。许多实验和事实都说明,当班集体处于外界的压力下,班集体的凝聚力会大大提高。班干部要善于利用外界压力,多与其他班比较、竞赛、竞争,从而提高本班的凝聚力。

二、增强班集体意识

集体意识,也可以称之为集体心理,是指存在于集体成员头脑中,并反映集体关系的共同心理与心理倾向。

班干部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如利用纪念日、节庆日、传统节日,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外开展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等。无论组织开展什么内容、何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在体现知识性、科学性的同时,更要突出趣味性、娱乐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如此,才能逐渐增强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当全体学生都具备了集体主义精神,他们对自己的班集体就会充满认同感、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三、塑造班集体学风

学风,是班风在学生学习中的表现。对于学校而言,学风是校风、班风建设的重点。建设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快乐和谐、健康向上、充满正气、争做主人的良好班风,能够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好,他人的事情帮助做好,集体的事情一起做好。而对于学生来说,最应该做好的事情是学习,建设勤奋努力、积极向上、充满兴趣、乐于探究的良好学风应该是班干部工作的重点。

良好的学风包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能够把对知识的兴趣和追求作为学习的动力,爱动脑、勤动手、上好每一节课、完成好每一次作业。

班干部在学风建设方面可以利用班集体舆论和班集体制度,可以通过倡导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激励,互相监督等,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为此,班干部要做到:

1善于制造积极的班集体压力。如正确的舆论压力、科学的规范压力、真诚的情感压力、严厉的惩罚压力等,通过这些班集体压力来引导学生的思想,统一学生的认识,规范学生的行为。人在单独情境下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在班集体中,由于班集体规范和行为常规的制约和影响,个人行为上的差异性将大大减小。如果能够在班集体中造成一种好好学习,遵守学习纪律光荣的舆论,就可以引导学生好好学习。

2充分发挥社会助长作用。在集体中,当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能使个体活动效率提高,这就是社会助长作用。社会助长作用的机制是由于别人在场,能唤起个体的竞争意识和被别人评价的意识,这种压力变为了动力,激发了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多数人在一起活动,可以减少单调、枯燥的情境,激发个人的活动动机,从而提高效率。班干部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竞赛活动,组建学习小组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塑造良好学风。

3利用从众心理。从众是指个体在班集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班集体的压力,在知觉、判断、行为上,表现出与班集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平时我们所说的“随大流”,就是从众心理的外化,即从众行为。从众是一种信任他人,依赖他人的心理活动。学生都想让班集体喜欢自己、接受自己,为了避免由于自己和大家不一致而被班集体讨厌的后果,常常会从众。如果班干部带头,带领优秀生和一些积极分子,在班集体内营造出努力学习的风气,其他同学就会从众。

4暗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观念的过程。暗示不是说服,不是讲道理,而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暗示的目的是让人接受某种观念,并按这种观念行事。班干部要想利用暗示的方式促进学风建设,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威望和学习成绩,加大暗示的威力,提高暗示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在本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班集体成员间的相互暗示,形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学风。

5模仿。模仿是有意或无意地对某种行为产生类似反应的行为方式。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倾向,是人的本能之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学习,形成自己的行为。班干部要注重榜样的作用,一方面以身作则,成为好好学习的示范者;另一方面要善于发现学习中的先进学生、先进事迹,为学生提供可学、可比、可信的榜样,引导学生自觉模仿榜样的行为。

四、引导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结成的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凝聚力强,压力大,对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成员间的从众行为、标准化倾向严重,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的一致性较强。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的威信高,对成员的影响力大,号召力强。非正式群体容易产生“小集团”、“小宗派”,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甚至破坏团结。容易滋长自由散漫的倾向,干扰或阻碍班集体决议的顺利执行,滋生歪风邪气,破坏班集体规章制度的落实。

在现实生活中,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班集体中都有非正式群体的存在。正确的做法是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影响,使之成为促进班风、学风建设的一支力量。为此,班干部要做到:

1利用非正式群体凝聚力强,成员易从众的特点,引导他们接受正确的思想观念,多为班集体着想,与班集体的目标达成一致,共同促进班集体目标的实现。

2利用非正式群体成员之间感情融洽、来往密切的特点,引导他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利用非正式群体内信息沟通快的特点,引导他们传播有利于班集体团结的信息,收集学生的意见、要求及合理化建议,及时反馈给班干部。

4利用非正式群体中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威信高、号召力强的特点,引导他们,依靠他们,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带头作用,使其统领的非正式群体为班集体建设多做贡献。

班干部如果能够充分发挥非正式群体积极作用,阻止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引导非正式群体关心班集体、热爱班集体、参与班集体建设,就会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