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教育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期,我国的教育技术称为“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称,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7]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的推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这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并推广沿用至今。90年代中期,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早期,我国的教育技术称为“电化教育”。电化教育是我国独创的名称,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教育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在美国开始于视听教育运动,而在中国则是以电化教育的出现为标志的。[7]电化教育的出现和发展形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它的推行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世纪20—40年代,在新兴资产阶级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一批怀着“教育救国”理想的有识之士,纷纷远渡重洋。他们接触到当时欧美发达国家教育教学中使用的幻灯、无声电影、广播等,认为这些手段形象直观,特别适合于当时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是文盲的广大国民的教育,因而积极引入中国,为当时的国民教育运动服务。

1919年,我国的教育工作者开始运用幻灯进行教学,这是我国电化教育起步的标志。后来,随着电影与广播引入教育领域,出现了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为培训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的人员,举办了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将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合二为一,称为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教育部举办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由各地选派学员参加。学员结业后,就将电化教育名称带回各地。这以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陆续正式使用电化教育名称,并推广沿用至今。[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加快了发展步伐。新中国电教事业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将我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重新起步的电化教育分为两个阶段:视听教育阶段和信息化教育阶段。[9]

(一)视听教育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90年代初期)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我国的经济重建,教育复苏,电化教育重新起步,一切从头做起,立机构、组队伍、添设备、编教材、出书刊、开课程、建专业、搞试验,各项建设红红火火,迅速发展。电化教育的“三件”(硬件、软件、潜件)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硬件建设,由“两机一幕”到电教系统工程建设(主要内容包括“八室一站三系统”);软件建设,由个别学科的重点难点幻灯、录音教材的开发到各科现代教材体系(由书本教材系统和非书本教材系统两个部分构成)的初步建立;潜件建设,由电教概念、特点、作用等的简单阐释,到初步构成以“七论”(本质论、功能论、发展论、媒体论、过程论、方法论、管理论)为内容的理论体系框架等。在视听教育阶段,电教领域应用的主流技术是:投影、录音、电视技术。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戴尔的“经验之塔”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二)信息化教育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一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教育信息高速公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90年代中期,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电教“三件”建设的重点发生了变化。硬件建设,以网络教室和校园网的建设为主;软件建设,以网络课程和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为主;潜件建设,以网络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和方法的探究为主。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电教领域的主流技术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起主导作用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信息化教育就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电化教育发展的新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