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人文旅游

广东人文旅游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高校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6个,依托高校的广州市重点研究基地有7个。这既与中央及地方政府逐年加大对社科研究的投入有关,也与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身研究实力、水平提高较快有关。长期以来,广东高校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着眼质量提升,着眼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

2001年以来,特别是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2005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决定》以来,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十五”、“十一五”期间的建设,不论是研究队伍、研究平台,还是研究项目、研究经费、研究成果,都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总体情况

1.研究概况

(1)队伍。2010年,广东高校社科活动人员为23991人,比2000年的11491人增长了109%。队伍职称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正高人数从2000年的774人增加到2010年的2974人,增长了284%,副高人数从2000年的2791人增加到6034人,增加了116%。30~44岁人员13788人,占总人数的57.5%,中青年成为主流力量。2010年,广东高校社科活动人员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13696人,占57%,其中有博士学位人员4158人;具有本科生学历人员8933人,占40.32%;其他学历人员1664人,占5.83%。

表1 广东高校人文社科活动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

续表

(2)平台。截至2010年底,广东省高校共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0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6个,依托高校的广州市重点研究基地有7个。

(3)经费。2010年,广东高校社科科研经费当年拨入5.24亿元,比2000年(0.42亿元)增加了11.48倍。这既与中央及地方政府逐年加大对社科研究的投入有关,也与广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自身研究实力、水平提高较快有关。

表2 广东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情况表 (单位:万元)

2010年,广东高校当年实到课题经费3.72亿元,比2000年(0.24亿元)增加了14.5倍。课题经费所占科研经费比例逐年上升。

图1 广东省高校2001—2010年人文社科实到课题经费情况(单位:亿元)

(4)课题与成果。2010年,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承担科研课题14305项,比2000年(2017项)增加了6.09倍;发表各类成果的数量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表3 广东高校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2.主要措施

(1)严格按照五个标准开展高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以国内领先和世界水平界定建设目标,以科研平台汇聚研究队伍,以“伞形”网络协调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合理的学科布局增强“思想库”功能,以“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发挥改革示范作用,对高校文科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的增长、人才培养、标志性成果的产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增加、社会服务功能的彰显、科研体制改革的深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已成为广东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峰。

(2)加强哲学社会科学项目体系建设。根据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重点突出、兼顾一般、自成体系”的原则,先后设立了基地团队项目、基地重大项目、重大攻关项目、一般项目、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育项目(育苗工程)等多个层次的项目,逐步构建起结构完整、分类明晰、层次分明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体系。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1.主要成绩

立足高端,产出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长期以来,广东高校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着眼质量提升,着眼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出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仅2008年就有6项成果被收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选介汇编》,2010年有6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

贴近现实,发挥了“思想”库的作用。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长期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主动面向社会需求,自觉通过校市合作、制定政府发展规划、呈送研究成果、制定立法制度、参政议政等形式,为中央和地方,尤其是广东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提供多元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效,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智库。仅2008年就有5份成果入选国家规划办的《成果要报》,上报中央有关部门和领导审阅并作重要决策参考。

围绕学科,形成了一批优秀研究团队。随着科研组织方式的转变,“大科研”、“大兵团”成为必然选择,广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动适应这一要求,围绕学科建设和平台建设,组建研究团队,从而为产出重大科研成果、培养高水平研究队伍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进一步提升了广东省高校文科科研的实力和竞争力。如,中山大学城市社会研究团队在农民工问题研究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承接了两个数据库建设,推出了“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数据免费共享计划”,获省政府支持的研究经费500万元。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团队完成省人民政府及各职能部门项目20多项,广州、佛山、茂名、汕尾等30多个市县(区)的产业布局或产业规划,大多已成为政府规划和实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团队围绕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村镇历史文化保护、文物建筑和考古遗址的保护与修缮三个领域开展研究,完成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佛山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制定了广东省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镇、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基本经验

(1)坚持一个中心。牢牢把握一切以“质量”为中心、为出发点的原则,并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构筑两个体系:研究项目体系和创新平台体系。

(3)注重六个机制:科研管理机制、校市(企)合作机制、项目评审机制、成果评价机制、能力提升机制、学风建设机制。

三、标志性成果

(1)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经过十余年、几代学人的努力,组织力量编纂的《全粤诗》已经完成先秦至明代各卷,共804卷,收录诗家2500多人,诗作6万多首,估计出齐后共25000页,版面字数逾1500万,已经超过了《全唐诗》的数量。

(2)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完成的《华侨华人与新中国》入选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辉煌六十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并代表中国参加2009年法兰克福国际书展。

(3)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出版的《广东粤方言地图集》,共调查122个粤方言点,绘制了方言地图432幅(其中示意图1幅,语音图103幅,词汇图258幅,语法图70幅),是我国第一部单独展示大区方言特征的地图集,在方法上有较大突破,在广东方言地理研究方面具有开拓意义。

(4)华南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完成的《转型中的中国企业战略行为研究》,在国内第一次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集团的行为,其核心内容“动态竞争概念和相关理论”被第二册《全国MBA教学大纲》编写入大纲,动态竞争理论正式进入到企业战略管理教材中,推动了我国MBA战略管理课程教育的发展。

(5)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完成的《新加坡为什么能》在国际、国内引起了较大反响。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为此书作序,称它“文字精练,又富洞察力,短短几行字,就概括了我们经年积累的治国方略”。《联合早报》、《中国行政管理》、《南方都市报》等对该书进行了报道。

(6)暨南大学外语学院完成的《Encarta英汉双解大辞典》,多达2800多页,达1500余万字。有关专家称其道:“该辞书是21世纪世界上出版的有数的几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英文工具书之一。”

(7)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完成的《棉花进口滑准税对中国棉花市场的影响分析》,得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并指示有关政府部门认真进行研究。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商务部专门召开了“棉花进口及滑准税问题专家座谈会”,邀请作者赴京就我国棉花进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专门会商。

(8)华南理工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完成的《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发展规划》,被广东省政府称为是“难得的一个得到政府承认,被政府采用,而且中央政府也采用并纳入《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的好成果”。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十二五”期间,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将坚持“质量优先”原则,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学科体系创新,围绕广东文化强省发展战略,不断深化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体制改革和科研组织形式创新,以重大理论和重大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不断提升竞争力、服务力、影响力、辐射力,以贡献谋发展,进一步推进广东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和新繁荣。要进一步完善创新平台体系,确保财政经费投入,促进开放与合作,增强学术优势和特色。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体系,争取扩大立项规模,加大项目资助力度;力争设立“国别研究”、“后期资助”、“年度报告”等项目类型。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探索建立政府、企业需求发布平台,构建畅通的决策咨询渠道和反应机制。进一步提升学术交流层次,推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进一步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学风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