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材施教思想的提出

因材施教思想的提出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观点,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个性化培养思想的历史先河,并由后人将其发展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思想。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观点,开创了我国教育史上个性化培养思想的历史先河,并由后人将其发展为人才培育的重要思想。所谓“因材施教”,即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特征等要素,教师要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发挥学生的亮点和特长,发现和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个性化发展。

论语·先进篇》中记载:“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1]在孔子看来,冉有性格谦虚、优柔寡断,而子路逞强好胜、过于武断,故他采取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来回答两位学生提出的问题。由此可见,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孔子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发掘,遵循因材施教的客观教学规律。

孟子继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站在性善论的角度来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主张“教亦复述”的观点。他认为,人具有程度大致相同的善性,但由于环境和个人修养的差异导致了才能上的差异。所以,他主张先将受教育者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再针对不同类别的特性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达到“分层教学”的效果。孟子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2]即君子育人的方式有五种:有像及时雨一样滋润化育的;有成全品德的;有培养才能的;有解答疑问的;有以学识风范感化他人使之成为私淑弟子的。也就是说,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施以个性化的培养方法。

此后,由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写作的《学记》的面世,标志着我国个性化教育思想的正式确立。该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的论著,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先秦时期孔孟等儒家的教育思想。他提出“长善救失原则”和“善喻原则”,认为教育者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差异,做到扬长避短、补偏救弊,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学记》中特别指出了当时社会出现的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并分析产生弊端的原因。他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在他看来,如果教育违背教学原则、规律,采用灌输式教育而不能因材施教,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厌恶学习,不能使学生安心学习、热心学习,也无法使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即使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无法达到。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经由孔孟提出、《学记》系统阐述和总结,因材施教的观念深受古代教育家们的特别重视,个性化培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源泉,也成为指导教育实践的重要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