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时间:2022-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毛泽东以“兼顾”的概念初步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是从战略和方法论的高度对实践需要的回应。根据统筹兼顾的思想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建设和发展的各种矛盾关系,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一、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就一般含义而言,所谓“统筹”就是指统一筹划;“兼顾”是指照顾各方。“统筹兼顾”就是筹划大局,兼顾各方关系。统筹兼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

(一)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

统筹兼顾的思想来源于实践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过程中,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的情况,提出要军民兼顾、公私兼顾,表明我们党在实践布局上要协调有关方面的工作和利益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实践背景的角度看,统筹兼顾思想的提出反映了实践的复杂性。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是在极其复杂的环境中进行的,完成每一个时期的任务要牵涉到许多矛盾,做许多方面的工作。毛泽东以“兼顾”的概念初步提出了统筹兼顾的思想,是从战略和方法论的高度对实践需要的回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承担起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任务,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实践问题。根据统筹兼顾的思想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处理建设和发展的各种矛盾关系,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在全国革命胜利后,毛泽东就指出,现在我们掌权了,搞统筹兼顾,就是要为全体中国人谋利益。1956年毛泽东总结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畸形发展的教训,论述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道路,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在新背景下丰富和扩展了统筹兼顾思想的实践内涵,把它提到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基本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毛泽东说:“国家和工厂、合作社的关系,工厂、合作社和生产个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要处理好。为此,就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也就是我们过去常说的‘军民兼顾’、‘公私兼顾’。鉴于苏联和我们自己的经验,今后务必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1]

毛泽东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对于统筹兼顾有进一步的阐述。在那里,他明确地把统筹兼顾作为工作方针,指出:“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这一方针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粮食问题、灾荒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对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做出各种适当的安排,决不可嫌人多,嫌人落后,嫌事情麻烦难办,推出门外了事。”[2]统筹兼顾这个观点的实践内涵在这里明显拓宽。毛泽东提出统筹兼顾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上升到哲学层面来阐述统筹兼顾的方法论意义。毛泽东把统筹兼顾作为解决矛盾的一种方法而提出,并把这一方法奠基于对立统一的规律上。

(二)统筹兼顾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在这一时期,统筹兼顾的方法有了新发展,主要是着眼于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考虑统筹兼顾的要求,使统筹兼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了新的内涵。

1978年邓小平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角度,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然后通过这些人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3]。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即从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统筹全局,用部分先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另一方面,又不把统筹兼顾静止片面地理解为平均主义和“一刀切”,而是理解为一种发展进程,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作为加快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进一步对这一思想作了系统阐述:“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内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地顺利地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4]从这些论述看,新时期已经将发展进程纳入了统筹兼顾的理解中。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一方面继续运用统筹兼顾的方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强调“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并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另一方面,开始进一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兼顾的新要求。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标志着中国进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代。1995年9月江泽民在十四届五中全会上总结历史经验,发表了《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的讲话,论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二种重大关系的处理策略,提出必须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做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这一讲话要求加快改革和发展的紧迫感同科学求实的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可能出现的困难,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与发展,在改革和发展的推进中实现政治和社会的长期稳定。该讲话的针对性和内涵表明,应当注意计划经济条件下统筹兼顾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兼顾的区别。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更复杂,统筹兼顾的内涵、方式、范围发生了许多变化,需要总结历史经验,研究和把握统筹兼顾的新内涵,贯彻这一方针。

(三)统筹兼顾思想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基于上述新阶段的新特征,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统筹兼顾提升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这一高度来理解和把握。根据这一理解,新阶段的统筹兼顾是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体现其实践内涵与理论意义的。统筹兼顾是落实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统筹兼顾,是关于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中国是在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后强调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的重要性的。没有这种新发展方式,没有统筹兼顾,中国的发展任务就不能真正落实。正是这种新阶段的新定位,确立了科学发展观的意义所在,也确立了统筹兼顾方法的根本重要性。统筹兼顾方法的重要性也体现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体系本身。科学的理论内含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方法支撑科学的理论。发展作为第一要义的主题要求,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都要落实到统筹兼顾这一方法的层面上,都要通过统筹兼顾这一方法在实践中落实。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向实践层面转化的关键环节。

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需要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思想,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这些方面的统筹,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内涵、对象和范围,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