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师范学校的紧迫性

师范学校的紧迫性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曼本人就成为这种新型教育体制最初的思想者和实践者。在州教育委员会成立的12年以内,本州的教育经费经议会批准,增加了一倍半,曼功不可没。因此,师资培训尤其是女性教师的培训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曼将师资培训看作是改善公立学校的一个重要手段。1839年,在曼的大力推动和筹备下,美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在马萨诸塞州宣告建立。在一次讲话中,曼曾雄辩地论证师范学校在公共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国史家对曼的评价,说他是不单是一流的教育理论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实践者。[138]除了以上列举的荦荦大者,他的公共教育思想还体现在若干具体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教育实践当中。

首先,既然公立学校由公共开支兴办而不似过去由某个政治派别或宗教团体控制,公共教育的领导权就必须交由公众,实行公开透明的公共管理,比如像马萨诸塞州建立州教育委员会,这样公共教育也就具有了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而曼本人就成为这种新型教育体制最初的思想者和实践者。由于这一模式在该州取得了成效,很快被其他各州效仿并风行全国。克雷明称这一举措是建立公共教育制度的“第一个伟大行动”,正因为注意到了他的原创性和代表性。

其次这种以全民福祉为宗旨而设立的学校理应依靠公共税收来维持并发展。在州教育委员会成立的12年以内,本州的教育经费经议会批准,增加了一倍半,曼功不可没。通过四处巡回演讲,发动民众,同时又巧妙地与政客周旋,说服议员投赞成票,曼以高超的辩驳能力和灵活的政治手腕,屡屡获得政府的财政资助。他的名言,“投资教育能够产生更多的金条和银锭”对各个阶层的人而言都极具蛊惑性,说明曼不仅是一位百折不挠的勇者,也是一位深谋远虑的智者。

再次,在以教育税制解决了教育经费的资源问题以后,曼又将目光转向了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1830年以前,以马萨诸塞州为例,“市镇学校教师约有三分之一是未经考试和检定而轻率任职的。”[139]由于报酬偏低,一般男性不愿从事这一职业,所以许多学校被迫聘请女性,她们一般报酬更低,也很难胜任教育工作,严重地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师资培训尤其是女性教师的培训这一问题已迫在眉睫。

曼将师资培训看作是改善公立学校的一个重要手段。他曾通过比喻论证说:“不得优秀的教师而希望培养出优良的学生,无异于缘木求鱼。如同没有瓦工、木工而希望住进房屋,这样的希望怎么能不落空呢?”[140]在所有的职业中,曼在第12个《年度报告》中还指出,教育职业应该是最崇高的一种。正因为“教学在所有艺术中是最困难的,在所有科学中是最深奥的”[141],曼才主张必须建立师范学校这样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对未来即将但当人类心灵诊治工作的教师进行培养和训练。

1839年,在曼的大力推动和筹备下,美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在马萨诸塞州宣告建立。和曼的其他一些改革措施一样,也很快在新英格兰(如康涅狄格州)及全美各地推广。在一次讲话中,曼曾雄辩地论证师范学校在公共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师范学校是推动我们民族前进的一种新的手段,我认为,没有师范学校,那些公立学校就会失去本身的力量和恢复活力的能力,最后成为慈善学校,这样一来,就会在形式上和实际上逐渐消亡……因为假如允许教师的品德与水平降低,公立学校就会变成赤贫学校。赤贫学校就会造就赤贫的灵魂。”[142]在曼看来,教师不只应该精通文化知识,还应掌握教学艺术,循循善诱,寓教于乐,在发展儿童天性的同时也注意培养他们日后成为合格公民的基本概念,因为毕竟,“儿童是成年人的父亲”(华兹华斯语),他们代表了一个民族未来的前途和希望。为了让未来的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保证日后教育的成功,他还主张在他倡导设立的三所师范学校附近设模范学校或实验学校,让那些未来的教师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在他的第8个《年度报告》中,曼还提到了聘请女性担任公立学校教师的问题。同时代的女教育家凯瑟琳·比彻(Catherine Beecher,1800—1878)早在1829年就已充分论述了女性在教育中的伟大作用:“这个世界将从母亲们和教师们那儿寻求烙在每一代人身上的时代特征,因为教育这项伟大事业几乎完全由他们来完成……妇女的职业是什么呢?难道不就是塑造不朽的心灵,看护、照料和抚育构造如此绝妙的身体系统吗?心灵的健康与良好状态是如此地取决于身体系统的控制与调谐……在家庭和学校中塑造不朽的心灵,这就是共和国妇女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和使命。”[143]曼也持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妇女的性格更适于教授年幼儿童;而她们自身的温文尔雅、充满爱心的态度,再经过专业培训,显然更适合公立学校的教育工作。正如他在《论妇女的力量和责任》一书中所言,“妇女是儿童的母亲,也将成为儿童的教育者,我相信这是自然的要求。我肯定地认为,教育是妇女的工作。”[144]

前已提及曼的教育思想和主张,除了体现在他的教育专著和演讲稿中,另外还体现在他担任教育秘书的12份教育《年度报告》中。这些报告内容广泛,涉及诸如教育目的、课程设置、校舍建设、学校编制以及教材教法等现代教育研究的各项提议,被誉为教育的百科全书。[145]其中的第7册考察普鲁士国民教育,第10册探究马萨诸塞教育史以及第12册申明公共教育的宗旨及马萨诸塞教育的演变,最为著名。其他如第3册探讨设置学校图书馆问题,也颇切中时弊。曼本人自幼受惠于富兰克林捐赠的公共图书馆,因此深知博览群书对于个人增广见闻和提高修养的重要性。他曾这样比喻道:“公立学校图书馆的好处是一种近代的发现……好的书籍对年轻人的心理作用,就如温暖的太阳和清新的春雨对冬天森林里埋着的种子的作用一样……从此以后,一个新的天空将覆盖在他的头上,一个新的地球将延伸在他的脚下。”[146]

综上所述,发轫于19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公共教育运动和其他教育领域内的改革一样,也是欧洲教育传统与美国社会历史相结合的产物。[147]从世界范围看,正如张斌贤先生所言,公共教育思想是欧洲国民教育思想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历史产物。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它自身的美利坚民族特色。首先,这一思想实际建立在“教育万能”这一信念之上,将教育视为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其次,它继承并发展了富兰克林的实用性教育思想,将教育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非常合于美国人的口味,堪称具有美国特色的教育思想。另外,他还试图铸造出一个具有美利坚民族精神的大熔炉,使得美国社会和谐稳定欣欣向荣。最后,这一思想的实践,即公立学校自由的、平等的、免费的、不分教派的、由公共税收维护,并由国家控制的公共学校这一体系的设立,也体现了美国教育一贯的创新精神。

曼本人的教育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美国学者马丁在他的《马萨诸塞州学校制度的变革》一文中曾列举了他的9项重大教育实绩(包括新建50所中学在内的)。另一位著名美国教育家帕克甚至坚称,贺拉斯·曼可以与开国元勋华盛顿,以及颁布《解放黑奴宣言》的林肯一道并列为美国最伟大的缔造者。[148]

正如曼本人的说的那样,从他受命担任教育秘书之职起,他的生命就和教育事业紧密结合到了一起,对此他也无怨无悔。正如教育史家指出的那样,曼的伟大,不仅在于巨大的教育功绩,更在于他的高尚品德和崇高人格令人景仰,感人至深。哈佛大学曾授予他荣誉学位以表彰他的功勋,纽约大学的名人堂更于1900年将他列为第一位教育家。

事实上,曼的影响不单在美国,他的光辉业绩在欧洲乃至全世界也广为传颂。法国著名学者皮考(Felix Pecaut)说应该让所有的师范学校学生以及千千万万的小学教师了解这位教育巨人的生平,这还不够,他还切望每个公民都人手一册贺拉斯·曼的传记。[149]克雷明也曾引《爱丁堡评论》(Edinburgh Review)对曼第10册《年度报告》的赞语说,“这卷报告实乃文明人类的一座高尚丰碑。即使美国陆沉于万顷波涛之下它将仍是载于史籍的那个理想共和国的最为出色的描绘。”[150]曼和爱默生在学校体制建设方面观点相反,但在最大限度普及民众和民主教育方面却是惊人的一致,他们的教育思想由对立碰撞到形成一种合力,也是美国教育思想发展的一大特色。

【注释】

[1]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38.

[2]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20.

[3]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11.

[4]Maxine Greene,The Public School and the Private Vision(New York:The New Press,2007),40.

[5]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48.

[6]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48.

[7]Charles Strickland,“A Transcendentalist Father: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s of Bron son Alcott,”History of Childhood Quarterly Summer(1973),4-51.

[8]〔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1页。

[9]Larry A.Carlson,“Those Pure Pages of Yours:Bronson Alcott’s Conversation with Children on the Gospels,”American Literature 3(1988),451-460.

[10]Larry A.Carlson,“Those Pure Pages of Yours:Bronson Alcott’s conversation with children on the Gospels,”American Literature 3(1988),451-460.

[11]Larry A.Carlson,“Those Pure Pages of Yours:Bronson Alcott’s conversation with children on the Gospels ”in American Literature 3(1988),451-460.

[12]Bruce A.Ronda,“Genesis and Genealogy:Bronson Alcott’s Changing Views of the Child,”New England Historic Genealogical Register 10(1981),259-273.

[13]〔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14]A.Bronson Alcott,The Doctrine and Discipline of HumanCculture(Boston:Reprint Service Corp,1998),153.

[15]Charles Strickland,“A Transcendentalist Father: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s of Bron son Alcott,”History of Childhood Quarterly Summer(1973),4-51.

[16]Bruce A.Ronda,“Genesis and Genealogy:Bronson Alcott’s Changing Views of the Child,”New England Historic Genealogical Register 10(1981),259-273.

[17]Charles Strickland,“A Transcendentalist Father: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s of Bron son Alcott,”History of Childhood Quarterly Summer(1973),4-51.

[18]Charles Strickland,“A Transcendentalist Father: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s of Bron son Alcott,”History of Childhood Quarterly Summer(1973),4-51.

[19]Charles Strickland,“A Transcendentalist Father: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s of Bron son Alcott,”History of Childhood Quarterly Summer(1973),4-51.

[2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

[21]Charles Strickland,“ A Transcendentalist Father:the Child-Rearing Practices of Bron son Alcott,”History of Childhood Quarterly Summer(1973),4-51.

[22]Thomas P.Pietras,“Amos Bronson Alcott:A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of Educa tion,”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4(1972).

[24]Thomas P.Pietras,“Amos Bronson Alcott:A Transcendental philosophy of Educa tion,”Educational Theory 1(1971),105-111.

[25]〔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26]Marjorie Stiem,“Beginnings of Modern Education:Bronson Alcott,”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1(1960),7-9.

[27]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57.

[28]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54.

[29]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54.

[30]Marjorie Stiem,“Beginnings of Modern Education:Bronson Alcott,”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1(1960),7-9.

[31]Marjorie Stiem,“Beginnings of Modern Education:Bronson Alcott,”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1(1960),7-9.

[32]〔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9页。

[33]〔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34]〔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94页。

[35]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60.

[36]Marjorie Stiem,“Beginnings of Modern Education:Bronson Alcott,”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1(1960),7-9.

[3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7—88页。

[38]〔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88页。

[39]George E.Haefner,A Critical Estimate of the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A.Bronson Alcott(Westport,Connecticut:Greenwood Press,1937),126.

[40]〔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8页。

[41]〔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著,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7页。

[42]〔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8页。

[43]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41.

[44]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42.

[45]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42.

[46]〔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页。

[47]〔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第679页。

[48]〔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第332页。

[49]〔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第332页。

[50]〔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第332页。

[51]Laraine R.Fergenson,“Margaret Fuller in the Classroom:The Providence Period,”Studies in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1987,131-142.

[52]Judith Strong Albert,“Margaret Fuller’s Row at the Greene Street School:Early Fe male Education in Providence,1837-1839,”Rhode Island History 2(1983),43-55.

[53]Judith Strong Albert,“Margaret Fuller’s Row at the Greene Street School:Early Fe male Education in Providence,1837-1839,”Rhode Island History 2(1983),43-55.

[54]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64.

[55]〔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56]Susan Cheever,American Bloomsbury(New York:Simon&Schuster Paperbacks,2006),90.

[57]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197.

[58]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213.

[59]Judith Strong Albert,“Margaret Fuller’s Row at the Greene Street School:Early Fe male Education in Providence,1837-1839,”Rhode Island History 2(1983),43-55.

[60]Laraine R.Fergenson,“Margaret Fuller in the classroom:The Providence Period,”Studies in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1987,131-142.

[61]Laraine R.Fergenson,“Margaret Fuller in the classroom:The Providence Period,”Studies in the American Renaissance,1987,131-142.

[62]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64.

[63]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63.

[64]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63.

[65]Judith Strong Albert,“Margaret Fuller’s Row at the Greene Street School:Early Fe male Education in Providence,1837-1839,”Rhode Island History 2(1983),43-55.

[66]Charles Capper,“Margaret Fuller as Cultural Reformer:The Conversations in Boston,”American Quarterly 4(1987),509-528.

[67]Charles Capper,“Margaret Fuller as Cultural Reformer:The Conversations in Boston,”American Quarterly 4(1987),509-528.

[68]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62-63.

[69]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62.

[70]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64.

[71]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114.

[72]Charles Capper,“Margaret Fuller as Cultural Reformer:The Conversations in Boston,”American Quarterly(4)1987,509-528.

[73]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114.

[74]Charles Capper,“Margaret Fuller as Cultural Reformer:The Conversations in Boston,”American Quarterly(4)1987,509-528.

[75]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119.

[76]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120.

[77]Perry Miller,ed.The Transcendentalists(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0),459.

[78]Perry Miller,ed.The Transcendentalists,460.

[79]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Athens’,Georgi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2007),207.

[80]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204.

[81]〔美〕小罗伯特D.理查森,石坚、李竹渝等译:《爱默生:充满激情的思想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页。

[82]Barbara L.Packer,The Transcendentalists,213.

[83]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61.

[84]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 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61.

[85]〔美〕斯蒂芬·哈恩著,王艳芳译:《梭罗》,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9页。

[86]王彦力:“创意人生源于生活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0—95页。

[87]〔美〕斯蒂芬·哈恩著,王艳芳译:《梭罗》,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0页。

[88]王彦力,“创意人生源于生活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0—95页。

[89]〔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90]〔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10页。

[91]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3.

[92]〔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5页。

[93]〔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第207页。

[94]〔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湖》,第197页。

[95]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2003),65.

[96]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65.

[97]Martin Bickman,Minding American Education:Reclaiming theTradition of Active Learning,70.

[98]王彦力:“创意人生源于生活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90—95页。

[99]〔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100]Martin Bickman,ed.Uncommon Learning:Thoreau on Educati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99),IX.

[101]〔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5页。

[102]〔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3页。

[103]〔美〕斯蒂芬·哈恩著,王艳芳译:《梭罗》,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4页。

[104]Martin Bickman,ed.Uncommon Learning:Thoreau on Education(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99),X.

[105]〔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93页。

[106]〔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96页。

[107]〔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102页。

[108]〔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102页。

[109]〔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03页。

[110]〔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102页。

[111]〔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103页。

[112]〔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页。

[113]〔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114]〔美〕亨利·大卫·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第126页。

[115]〔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3页。

[116]〔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33页。

[117]〔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页。

[118]〔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第2页。

[119]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69页。

[120]转引自张斌贤 楮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50页。

[121]转引自张斌贤 楮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第455页。

[122]〔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123]转引自张斌贤、楮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70页。

[124]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New York:Longman,1990),88.

[125]参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86-87.

[126]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88.

[127]转引自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1页。

[128]参张斌贤、楮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2页。

[129]〔美〕安迪·格林著,王春华等译:《教育与国家形成:英法美教育体系起源之比较》,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页。

[130]参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3页。

[131]〔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页。

[132]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New York:Longman),89.

[133]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87.

[134]转引自张斌贤、楮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6页。

[135]参Joel Spring,The American School 1642-1990,90-91.

[136]转引自姚运标:《美国公共教育中的宗教问题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1页。

[137]滕大春主编:《外国近代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355页。

[138]L.Dean Webb,Arlene Metha,K.Forbis Jordan,Foundations of American Educat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92),114-115.

[139]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266页。

[140]转引自滕大春:《美国教育史》,第319页。

[141]Maxine Greene,The Public School and the Private Vision(Now York:The New Press,2007),17.

[142]Maxine Greene,The Public School and the Private Vision,17.

[143]〔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9页。

[144]转引自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93页。

[145]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19页。

[146]转引自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页。

[147]参见张斌贤、楮洪启等:《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69。

[148]转引自赵祥麟主编:《外国教育家评传2》,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396—397页。

[149]滕大春:《美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150]转引自〔美〕劳伦斯A.克雷明著,洪成文等译:《美国教育史:建国初期的历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