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教育师范学校

幼儿教育师范学校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20年代,近代意义上的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的研究及实施尚未引起国人的充分重视,为扭转这一局面,陈鹤琴成为中国儿童教育领域的拓荒者。任职期间,大力提倡和推广教育实验,试验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发起成立中华儿童教育社。正是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陈鹤琴认识到,盲目模仿、照搬照抄不可能建立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教育。

第一节 生平和教育活动

陈鹤琴(1892—1982年),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出生于小商人之家,幼年丧父。8岁入私塾读书,14岁考入杭州蕙兰中学,开始接受新式教育。1911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同年秋考入清华学堂高等科。1914年夏,从清华学校毕业后,取得“庚款”留美资格,与陶行知同船赴美。1917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文学士学位后,在终生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的驱使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与心理,直接受教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等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深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1918年,他获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又转入心理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后因公费留学期满,批准延期的公文姗姗来迟,遂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郭秉文之请,于1919年回国,受聘为该校教育科教授。

在执教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8年时间里,陈鹤琴除担任教育学、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外,还历任教育科主任、教务主任等职。他以极大的热忱和精力投身教育改革活动,在学生自治、婚姻变革、语体文应用字汇及智力测验、教育测验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究;同时积极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方法,参与接待杜威、孟禄、克伯屈等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家访华。20世纪20年代,近代意义上的儿童教育和儿童心理的研究及实施尚未引起国人的充分重视,为扭转这一局面,陈鹤琴成为中国儿童教育领域的拓荒者。自1920年起,他通过对长子陈一鸣的追踪研究,开始了对儿童教育及心理发展规律的探索。在取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并结合西方儿童学理论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相继出版《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部著作,为中国现代儿童心理和家庭教育开辟了一片新天地。1923年,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幼儿教育科学实验园地———南京鼓楼幼稚园,并亲任园长。他以鼓楼幼稚园为基地,开展了幼儿教育的课程、故事、读法、设备以及幼儿习惯和技能等一系列课题的实验研究,编写了多部幼儿教育教材,并主持了全国幼儿教育课程标准的制订工作。1927年后,他受聘为南京特别市教育局学校教育科科长,领导建立南京教育实验区制度。任职期间,大力提倡和推广教育实验,试验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发起成立中华儿童教育社。1940年春,陈鹤琴来到江西,着手筹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师范学校),以培养幼儿教育师资,训练幼儿教育运动干部。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建成一个包括专科部、幼师部、小学部、幼儿园、婴儿园5个部门在内的完整的幼儿师范教育体系,并在教育目标、教学原则与方法、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打造了一所有崭新气象的新型学校。

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任上海市教育局督导处主任督学,又创办了上海市立幼稚师范学校,并兼任该校和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两校校长,同时积极实验乡村幼稚教育,发展乡村幼教事业。

由陈鹤琴回国后的经历可知,他始终坚持不懈地致力于中国传统教育的革新,在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师范教育等领域均先后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实验。正是在长期的教育改革实践中,陈鹤琴认识到,盲目模仿、照搬照抄不可能建立适应中国社会需要的教育。他说:“仍旧像中国初办教育的时候,今日抄袭日本,明日抄袭美国,到底弄不出什么好的教育来。”[1]他认为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和儿童特点,另辟蹊径,创造本土化的教育理论与方法。经过多年的探索,20世纪30年代末陈鹤琴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等方面有机联系的活教育理论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