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方法探究/陈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方法探究/陈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对话交往的角色。“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将关注点进一步聚焦,同时善于思考,在思考的前提下调整教学行为。”教师技巧性地引导学生从语境中的人物心理、特有的气氛方面进行思考,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课外阅读是有效策略的重要路径,是对实施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

陈 华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它能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能沟通人与人的心灵,吸收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能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思维和审美的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教学也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进入阅读,开展阅读活动。教师要善于以兴趣为先导,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激起学生阅读的动机。教学前要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预测、猜想,激起求知欲。这样创生了最佳教学时机,只要在课堂上抓住兴趣点,围绕中心意图,提出话题,调动大家的阅读愿望,就能对阅读始终保有兴趣,整个过程充满思索,思维活动积极,不断产生灵感。阅读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启发课外阅读,带动拓宽视野。

新课程标准下的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对话交往的角色。因此,教师仅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引导者,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要确保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在双方的互相倾听当中理解学生,从中获得对于学生精神指导的入口,形成对话交流与思想分享。借由阅读指导,教师指引学生展开想象、探索、争鸣,点燃灵感之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独特的教学特征,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将关注点进一步聚焦,同时善于思考,在思考的前提下调整教学行为。”“教师需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会文章情境;同时,合理把握阅读教学活动边界,张弛有度,为学生保留个体拓展发挥的空间。”

(一)想象:创新的翅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的言语空白、角色缺席,诱导寻找其耐人寻味之处,激发学生的合理想象。如,在讲授《灯塔爷爷的朋友》一文时,启发学生想象“灯塔爷爷还会有哪些朋友”,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又如,在讲授《神奇的耳朵》一课时,启发学生想象“神秘的丛林”、“奇怪的声音”,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生一起走进美妙的自然界。用心想,用心悟,“呼呼,呼呼,风爷爷在发火”、“沙沙,沙沙,蚕宝宝在美餐”……学生在想象中发展了探索的精神,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问疑:创新的源泉

(宋)陆九渊有言:“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也。”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发现并提出问题,即善于问疑,习惯于问疑,在老师的启发下,解决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遇到的问题。

1.问疑题目。教师要尊重学生思维进步,鼓励学生问疑解难,引导学生自主寻求问题的真谛,思考的精神就得到了培养。“好题半文”,好的文题能一下子吸引读者,引起阅读的兴趣。阅读之后会发现,题目里归纳了文章的主旨,含纳了内容的核心。如,在讲授《地球的清洁工》时,读完题目,教师引导学生问疑:“你认为,地球的清洁工会是谁呢?它们做什么样的清洁工作?怎么做呢?”解决的办法就是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2.问疑难点。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求难点,深入思考问题。如,在讲授《月光曲》一文时,讲到“听了贝多芬弹的曲子后,盲姑娘激动地问道:‘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教师技巧性地引导学生从语境中的人物心理、特有的气氛方面进行思考,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因为,贝多芬为人谦虚,不想让人知道他就是大音乐家贝多芬;音乐家贝多芬情怀悲悯,非常同情盲人姑娘,虽然他没有回答,但聪明的姑娘已经可以默会到了……

3.问疑中心。学完一篇课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探求思想主旨,由同学们给出答案,深化情感的共鸣理解。如,在讲授《小狮子爱尔莎》一课时,乔伊•亚当逊精心驯养失去母亲的小狮子爱尔莎,并最终把它送回了大自然。在这一故事中,问询中心:“为什么乔伊•亚当逊要把爱尔莎送回大自然呢?”在学生指出情感的不舍与理性的胜利时,教师指出:“你很棒,发现了正确的答案。”这样,鼓励学生问疑,他们思考就越来越自主,养成了从问疑中获得启发的思维习惯。这本身就是进步,是看得见、感受得到、让人兴奋的真正进步。

教师要善于创设丰富的情境,在初读、熟读、精读、范读以及配乐角色朗读中传递情感,从“眼到、口到”,到达“心到”,从“正确”、“流利”到“有感”进行示范,围绕“理解、体会”到“汲取有益的情感因子”,获得成长。如,讲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课文中的情感由深沉、压抑到惊奇、喜悦,最后到失望、哀伤,让孩子们对话文本,与文中的小女孩一起快乐,一起悲伤,沉浸其中,感受到心灵受到的撞击——小女孩命运的无助的悲苦,给他们以情感的深沉的悲悯,升华人性至于至善之境。

丰富的情境教育易于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且获得写作的冲动。在朗读中获得字、词、句、段的特定内涵、特定作用之时,还有一个写作的冲动不容忽视。捕捉住学生的语言灵感,适时地提示仿摹写作,抓住创作的火花,会有益于形成写作的直接能力。这样,结合阅读,有了“潜移默化”,看到“移”、“化”的效果,我们会发现,学生对于写作技巧的把握常常是超过我们的预期,其语句之巧妙、情感之浓烈常常会感染我们,使我们惊讶并且使我们幸福。与此相关的教学评价自然地超越了鉴定、选拔这些所谓的激励手段,而真正实现了发展、促进的目的。这在说起来时是理想的追求,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却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

学生个性的成长、自我的塑造是在阅读教学与写作仿写中完成的,读写结合,两面一体,是科学的、有效的、焕发生机与活力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大量阅读的过程,即是学生对语言知识感知的过程,拓展阅读教学平台的构建则是学生获取课内信息延伸的最佳途径。”课外阅读是有效策略的重要路径,是对实施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因此,要在课堂上讲求由读到写,注重实践,注重语文的功用。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度追求课堂评价与教学艺术,在新课程理念下,重视兴趣,抓住根本,为学生做好全面示范,善于把综合的手段、多元的路径化为无形,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实行,有效而自然地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真正夯实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基础功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