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波工程学院甬城工事

宁波工程学院甬城工事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干伟忠主持的宁波工程学院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所,拥有一支数量精干、高效率的科研团队,其实验基地也是宁波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点实验室。2008年12月23日,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华巍代表学校与镇海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陈召华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协议,学校与镇海区的校地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如此,宁波工程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共建“港口

宁波工程学院甬城工事

img17

宁波工程学院

象山港大桥施工区域阳光明媚,随着现场吊机架起一块箱梁,准确地固定在南主塔和主跨间的桥面位置,象山港大桥南主塔次边跨合龙完成。次边跨的合龙减小了边跨主梁的挠曲,从而大大提高了主跨的刚度,为全桥钢箱梁架整体推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意味着大桥施工进入最后的合龙阶段。

据了解,象山港大桥共有5次合龙施工,分别是南主塔次边跨合龙、南边跨合龙、北主塔次边跨合龙、北边跨合龙和主跨合龙,最终的主跨合龙在2012年7月初完成,这为大桥在2012年年底前顺利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象山港大桥是事关象山发展、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它的建成,不仅使象山县城到宁波市区的距离由目前的120千米缩短至47千米,车程由2小时变为35分钟,而且使象山融入宁波半小时经济圈、杭州2小时经济圈、上海3小时经济圈中。这对保障浙江省海洋开发的全面实施,促进浙东南和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象山港大桥的建设中,宁波工程学院获奖的六项关键技术创新之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得到了落实和应用。

一、理论与实践结合,学习与研究并进

宁波工程学院根据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办学目标,从自身办学实际出发,坚持走开放办学之路,提出了“双合作”办学战略,即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与国内外名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将“双合作”作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实践证明,“双合作”工作已成为学校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和提升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象山港大桥的建设中,宁波工程学院获奖的六项关键技术创新之一——“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成套技术研究与应用”研究成果得到了落实和应用。这也是该校服务地方,实现产学研结合的一个缩影。该校参与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强潮海域跨海大桥建设关键技术”研究还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承台、墩身和箱梁上预埋了一系列传感单元,跟踪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动态信息变化——“我们可以提前感知混凝土结构的剩余寿命,并根据预案及时采取措施,从而确保混凝土结构百年以上的工作寿命。”“我们要跟踪混凝土结构的‘一颦一笑’,预测大桥是否会过早得‘病’,然后适时地进行维修或大修。”大桥指挥部被称为“杭州湾跨海大桥有百年寿命的保健医生”。2005年以来,《宁波日报》、《今日早报》等多家媒体以“为杭州湾跨海大桥百年寿命上道保险”为标题,报道了干伟忠教授有关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这项今后值得期待的研究。

干伟忠主持的宁波工程学院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所,拥有一支数量精干、高效率的科研团队,其实验基地也是宁波市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中每个成员分工合作,配合默契。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开工建设,几年来干伟忠和他的团队经常往返于大桥施工现场和实验室之间,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桥墩、承台和厢梁等部位安装传感器,定期记录数据。李跃明老师回忆起2006年盛夏一次去大桥工地安装传感器的情景,仍然心有余悸。那天大家在三十几米高的摇摇晃晃的桥墩脚手架上,顶着烈日一干就是4小时,等回到岸上时早已经双腿发软。

团队完成的《沿海水工混凝土结构腐蚀与修补技术研究》等3项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完成的《杭州湾跨海大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等2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环境下长寿命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被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当中,同时还参与编制交通部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目前该团队的主要项目还有科技部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以及舟山跨海大桥结构耐久性监测预警研究等。

img18

干伟忠与杭州湾跨海大桥

无论是象山港大桥还是杭州湾跨海大桥,都是学校致力于产学研结合体系建设的表现。除此之外,学校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中,还有很多的优秀案例。2006年以来,该校与慈溪市坎墩街道建立了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学校发挥人才、技术和信息优势,街道提供政府服务和管理资源,企业提供市场、经营和产能资源,实现了政府、高校和企业的三方互动,促进了校企强强联合,加快提升了街道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在校地合作过程中,与慈溪市坎墩街道的合作不断深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坎墩模式,其合作案例被宁波市科技局评为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

此外,学校科协与坎墩街道直塘村结对合作,利用智力优势为直塘村提供支持和帮助,如对新老村民进行网络信息化知识普及培训,提高新老村民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使他们能通过上网了解国家时事政策和各项村务活动,推进村务公开;帮助制订农村网络信息化规划,促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工作;为直塘村网络基础条件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如网络设计、应用系统开发等。

学校不断努力,搭建更多的合作平台,加快学校和企业的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产学研合作。2008年12月23日,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华巍代表学校与镇海区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陈召华签订了全面科技合作关系协议,学校与镇海区的校地合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根据学校优势学科情况和镇海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双方将在企业技术合作、科技项目开发及成果转化、城市建设、现代物流、社区建设和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会上,学校与宁波摩士集团有限公司、百隆东方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建立了校企战略合作关系;与宁波顺帆皮革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订了科技合作项目合同;聘请宁波金海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谢国林等多位企业总经理和董事长为学院客座教授;该院郑德春博士、胡敏杰副教授等被企业聘为科技顾问

另外,邵双喜教授主持的“原位聚合鞣质及无铬皮革制造技术”项目首次提出了原位聚合鞣质的理论,创造了多组分原位结合鞣工艺及其稳定平衡技术,成功实现了无铬羊皮革和无铬牛皮汽车革的产业化。无铬皮革制造技术已在5家企业实现产业化或完成推广。开发的无铬鞣剂等皮革化学品在4家企业投产,产品得到广泛应用。项目的成功和推广,不仅可减少排放数千吨含铬废水,使制革污泥易于处理和生物降解,而且有助于人们远离六价铬的危害,其社会意义和作用深远,是校企合作的典型。

img19

几个机器人正在表演太极拳中“白鹤亮翅”的动作

不仅如此,宁波工程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签署了合作共建“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框架协议,标志着该院与中国社科院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港口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港口城市产业发展与产业转型、港口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港口城市交通现代化、港口城市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已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合作共建“国际港口与物流中心”,通过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年来在学术研究和交流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国际港口与物流中心”为宁波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服务成绩显著,为市政府在港口产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物流业的发展方面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已逐步成为宁波港口物流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智囊,也促进了宁波工程学院物流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将大学生科技创新作为推行“卓越计划”的突破口之一,扎实开展工作,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在宁波工程学院智能机器人创新实验室,由电信学院钟秋波博士率领的团队,进行了参加哈尔滨全国机器人锦标赛前的第一次合练。2011年暑期组建的这一团队,目前已吸引了该校30多名优秀学生加盟,专业涉及计算机编程、电气自动化、人工智能、无线电通信等,并获得第13届全国机器人竞标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第14届全国机器人竞标赛冠军1项、季军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

二、人才双核,服务你我他

秉承着“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服务兴校”的办学理念,宁波工程学院培养的人才规格是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学校一直以来以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其办学定位是建成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成为培养现代工程师的摇篮,以期达到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目的。

学校经过多次研讨论证,最终确定了“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培养应用开发型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专业核心课程优化和专业核心能力培养协同,努力培育特色。“宁波高专的专科生我们非常喜欢,但对升格成本科的宁波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说实话,我们更放心用名牌大学的本科生。”推荐第一届本科生时,这样的话让工程学院校就业指导办公室副主任周文革百味杂陈,学校在高专时期是全国的翘楚,升本后却成了本科学校的凤尾,培养的人才怎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成为这所新升为本科院校的大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要继承高专的好做法,结合高等工程教育的实际,打破传统的本科教育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的理论灌输式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增强学生的社会适用性,培养‘知行合一,双核协同’的应用型人才。”院长高浩其在一次教学大会上强调了他的观点。

知与行的统一,核心知识与核心能力的统一——简简单单的一句话,真正落实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教不严,师之惰”,虽然如今不用像《三字经》中说的那样一定要做严师,但是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就要有懂得工程实践的教师,而专升本后引进的教师们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的正是工程实践能力。学习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服务体系不仅仅是为社会和学生服务,同时也是服务老师,服务学校。学校要求副高职称以上教师必须联系一家以上企业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并鼓励有经验的老教师带着年轻教师开展工程实践活动,这一举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走进企业,为宁波工程学院造就了一批理论能力和应用能力并重的“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超过了40%,他们讲课生动,善于使用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就对实践应用具有了较强的感性认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宁波工程学院又在教学中采用了“做中学”和“用中学”的教学模式。“做中学”就是植入“CDI0”理念开展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实现“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一体化。学校建筑学专业在开展CDI0教学的过程中,一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一共要完成28个课程项目,包括模型制作、建筑设计等各个环节,学生们做得乐在其中。“刚开始听到‘CDI0’这个概念感到很高深,但接触下来,真的深深喜欢上了这种‘做中学’的教学方法,我能够阶段性地把学到的东西马上应用到课程项目的实践上,感到效果特别好。最让我开心的是,我和同学刚把在《小型建设设计》课里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世博园模型的制作上,中央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我们学得开心,做得也开心。”该校建筑学081班的学生王浩达开心地说道。“‘做中学’,通过项目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课堂实践的平台,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分开教学、联系较小的缺陷,实现了理论实践的一体化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工程学院校建筑学专业的负责人、教育部建筑学专业CDI0教学大纲的主要制定者刘超英教授说。

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工程学院的重中之重。通过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减少理论教学周数,每个专业的理论课时从平均2700学时降到了2200学时,这就确保了实践环节的时间。2004年以来,宁波工程学院与镇海炼化公司合作开展了“3+1”订单式化工人才培养方案,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挥各自优势,并于2006年提出的宁波高等教育服务型体系接轨,以其“3+1”人才培养模式为宁波市提供服务型人才。

在人才培养的道路上,学校可谓是永不止息。时下什么专业比较热门?汽车专业应该算一个。而有一个消息给汽车专业或者说宁波工程学院实实在在地锦上添花了。2012年3月宁波市政府与同济大学签署了《宁波市与同济大学战略合作协议书》,双方将积极支持宁波工程学院在杭州湾新区筹建汽车学院和汽车研究院。

在宁波市政府和同济大学的大力支持下,新成立的汽车学院将成为国有公办性质的宁波工程学院的分院。汽车学院将落户杭州湾新区,规划建设用地面积33公顷,其中一期建设用地面积20公顷,总建筑面积约为8万平方米(含研究院2万平方米),总投资3.3亿元(未包括研究院部分设备经费)。在办学的定位上,汽车学院将围绕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服务工程等各种产业需求设置学科专业。学院将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研究生教育,并根据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层次汽车产业人才培养体系。据了解,汽车学院每年的本科生招生规模将在700人左右,在校生规模将达到3000人左右,另外还将招收研究生150人左右。而早在2012年1月,上海大众汽车已落户杭州湾新区,到2015年,杭州湾新区有望建成超千亿产值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而这对学院的办学来说,不可不谓是有重大作用的。这不仅对学院有建设性作用,而且更将推进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发展。

宁波工程学院机械学院院长胡如夫告诉记者,虽然杭州湾新区的汽车学院2012年7月动工,到2013年9月才能完工,但学院在2012年9月将会招收近600名本科生。另外,为了配合上海大众汽车城的用人需求,还将从高职院校招收60名相关专业学生。这些学生在进行两年理论学习后,会被派往上海大众总部培训。培训结束后,他们将进入杭州湾新区的汽车城成为技术管理人员。汽车专业人才紧缺,电气、机械类学生成了香饽饽,在宁波,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人才需求到底有多大?宁波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郭华巍说,宁波汽车与零部件产业发展迅速,但研发人才与一线技术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今后,这一矛盾将更为突出。他给出了一个数据:2011年,宁波有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341家,规模以上企业全部从业人数年均接近8万人,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402.16亿元,占浙江省总量的19%,在全国城市中,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名列前茅。

2012年1月,上海大众也落户杭州湾新区,一期30万辆整车于2013年3月下线生产,吉利汽车首期12万辆整车已于2012年4月投产,到时杭州湾新区将形成年产近100万辆的整车生产能力。2015年,杭州湾新区有望建成超千亿产值规模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汽车学院的设立,正适应了产业发展的需求,利用这一平台,就能吸引一批国际化高端人才,服务宁波汽车产业的长期发展。

学院与同济大学共建宁波工程学院杭州湾汽车学院,是市校合作、校校合作的又一重大成果,是优势互补、需求互补、互利共赢的战略举措,对推动市、校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宁波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产业资源和技术资源联姻的一次有益尝试,既能为宁波汽车制造业提供人才保障,又可以集成宁波的产业优势和同济大学的汽车科研优势,必将推动宁波汽车产业的大发展、大提升。在筹建汽车学院的过程当中,大家通过积极探索,创造了办学投入多元化,管理体制理事化,教育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办学模式,可以说在高校的办学体制机制上又走出了一条新路。

img20

共建汽车学院签约仪式

学生能否就业,就业前景怎样始终是衡量一所大学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此,宁波工程学院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1)加强指导,强化服务,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支持平台

在以往对学生展开就业指导的基础上,继续推出“毕业生就业·创业论坛”,组织了一系列精品讲座,邀请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企事业名人、大中型企业人事主管、成功校友等来校与毕业生进行互动交流,使毕业生在了解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同时,受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获得宝贵的人生经验,为今后的职业生涯良性发展打下基础。

(2)积极与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合作,建立校地信息共享机制

目前宁波工程学院已与宁波市及下属各县市和绍兴、嘉兴等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年向他们提供学校毕业生的生源情况,而他们向学校提供各地的人才需求信息。

(3)加强就业基地建设,拓展就业渠道

作为宁波市唯一一所以工科为主的本科院校,宁波工程学院已为宁波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并与机械、化工、建筑、电子、交通、外贸等行业的一批企业建立了长期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该校交通学院建立“12345优秀学生培养”机制,利用暑假和双休日,把一批批优秀学生派到相关的企业顶岗实习,不仅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也加深了企业对学生的了解;与此同时,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就确定了自己的就业意向。

(4)建立校园人才市场

学校在增强就业指导力度的同时,也强化服务意识,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的服务手段,为毕业生答疑解惑,同时提供信息服务。2011年,学校在各学院的配合下,建立了毕业生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短信方式,将各种就业信息及时发送给每一位毕业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的优势,及时发布社会的招聘信息。据统计,该校在校园网上共发布近400家单位的招聘信息,提供了3000多个就业岗位,网站的点击率也大幅度增加。

三、教育树人,培训立人

在产学研运作模式的光芒之下,宁波工程学院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也是颇具亮点的一个环节。经过多年的理论完善与实践创新,这套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当地政府,甚至是对宁波的现代化建设,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校始终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以培训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人才为主旨,为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正是这样正确的指导思想,为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成功实施奠定了基础,让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在实际操作中少走了不少弯路。

教育培训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实践就是学校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在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的支持下,宁波工程学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是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综合性的大所,包含化学检验工、食品检验工、计算机(微机)维修工、计算机操作员、汽车维修工、摩托车维修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热处理工等12个工种,从2002年以来,鉴定所已培训机械加工、汽车驾驶及修理等工种,累计人数为5097人,其中高级工以上3706人。宁波工程学院还是中国企业远程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企业联合会岗位管理远程培训中心、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再就业培训基地、外来工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宁波市职工技能竞赛培训基地、宁波市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浙江省“5511”培训工程宁波基地、宁波市职工技能竞赛培训基地、宁波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培训定点单位等。

与此同时,学校还不断做强教育培育机构。①由省教育厅省自考委批准设立的宁波工程学院自考学院举办全日制和业余自考助学教育,以适应宁波市以及周边地区子女升学深造的需求,2006—2011年招生人数为:全日制1806人,业余1690人。②学校还积极跟进服务行业,成为多行业从业资格、职业规范的培训基地。其中比较典型的是船员培训。学校自1999年通过国家海事局的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审核确认,成为船员培训资质单位,共培训各类船员25000多人次,90%以上的培训学员获得国家海事局颁证的各类船员资格证书。其中,2009—2011年船员资格培训总人数为8545人。再看交通行业从业人员培训。学校是浙江省交通厅批准设立的“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机构”。其中2009—2011年共培训出租车从业人员7494人,货车从业人员8371人。在安全生产培训方面也不乏突出的成绩。2006年,学校经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审核批准,成为宁波市首家具有三级资质的安全生产培训单位。培训的安全生产许可与准入项目有:宁波市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员、特种作业人员(电工、焊工、金属切割与冲压、登高作业、起重、制冷作业、危险化学品操作工、厂内机动车)多工种安全生产培训重要基地。教育培训机构的多年运作完全符合学校提出的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企业,以具有创新意识的技能人才培训为主旨,为宁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撑的指导思想,取得的突出成绩更是有目共睹。

宁波工程学院的社会培训教育事业作为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坚持规范教学,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曾有幸参与社会实践,实践内容是参与鄞州新城区“十二五”道路交通及交通管理专项规划项目。这是对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意志品质的巨大考验。项目中涉及的一些实践操作,都需要学生对书本上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和深化。学生参与的《宁波铁路南站客运枢纽改造工程施工期间交通组织设计》、《宁波市“两纵两横”街景整治道路交通设计》、《东部新城核心区交通组织设计》等一系列科研项目都已圆满完成,并且都被鄞州交警大队、鄞州交警支队、镇海旅游局等多处地方政府所接受,目前所有的方案都已经在宁波大范围实施了。这样的创新社会实践进一步缓解了城市交通问题,对服务地方交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实践提升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结合课堂知识,理论联系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加深了对本专业的了解,更加明确了专业的方向与兴趣,为学生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根基,为宁波的人才建设作出了贡献。

宁波工程学院的社会培训教育事业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是不断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结果。作为对外服务的窗口——成教学院,坚持规范办学,努力提高社会效益,为宁波发展提供多层次人力资源,为宁波建设学习型社会开拓可行的路径。学院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学历教育、自学考试、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教育形式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建立起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业余教育与脱产教育共存的教育机制,成果显著。2011年学院各类教育与培训总人数达4万多人次,成为在甬高校社会培训教育的主力。学院还拥有这样一些头衔:中国企业远程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企业联合会岗位管理远程培训中心、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再就业培训基地、浙江省5511培训工程宁波基地、宁波市职工技能竞赛培训基地、宁波市机动车维修行业培训定点单位等。2005年《宁波晚报》社请广大读者评选全市优秀培训教育单位,宁波工程学院的荣誉室里多了一块非官方授予的牌匾——“甬城百姓满意上榜单位”。宁波工程学院院长高浩其说:“办好应用型地方高校,既要开展创新性研究,培养优秀毕业生,也要对社会开放,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培训服务,宁波自己办的大学,要为宁波的普通百姓造福。”

当然,学校还是认识到了社会培训教育上存在的一些不足。学校的设施设备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产业转型的人才培养需求;学校的培训教育和实际需要结合得不够紧密;师资实践能力的培训、提高还需要和行业实际、产业发展结合;最后,学校还需要进一步整合校内资源,强化教育服务社会的功能。

四、文明工程,人文沃土

宁波工程学院虽然是应用型工科院校,但其与浓厚的人文气息并不相悖。并且,人文学院充分意识到继承传统文化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试图通过学生活动吸引民俗文化走进校园,让民俗文化与校园文化形成良性的互动对接,在对接中加强在校大学生对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了解,打造先进的校园文化。近年来,人文学院通过社会实践、课题调研、举办讲座等多种方式,实践和深入民俗文化进校园这一可行途径,其中,获得2009年浙江省大学生新苗人才计划的《校园文化中民俗文化传承研究》课题研究小组借助宁波慈孝文化节、宁波市第五个非遗文化日这两大节日,利用寒暑假组建团队参观宁波市非遗文化保护基地,采访并邀请了众多知名民俗艺人来校园宣讲,包括北京著名软陶大师赵春香、台湾著名中国结大师陈夏生女士、亚洲著名刺绣大师粘碧华女士、台湾著名女红大师陈曹倩女士等。此后,人文学院的相关社会实践也以此为基石展开,并不断对其进行充实,以期确保民俗文化研究活动在学生工作上的长期性和传承性,让作为祖国新生力量的大学生们关注并喜爱民俗文化,并进一步达到传承的目的。

在公益活动上,学院也不甘落后。学院青年志愿者中心(简称青志中心)的护绿活动是自2006年以来青志与江北、镇海、海曙各区绿化办开发的特色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环保服务意识,如今已取得一定成效。

自2011年起,青志中心对护绿活动的形式进行了较大的改革,首先,在绿地的保护工作上,青志中心一改自2006年以来的由单一的班级承包认领绿地转换为由青志中心统一招募志愿者,以时间为主导的护绿形式,这样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之前由班级承包绿地所产生的护绿积极性不高、护绿效率低下等问题。这不仅提高了护绿的效率,更大程度地保护了绿地,而且由青志中心统一调度志愿者的方式也进一步提高了护绿工作的灵活性。至此,学院青志中心的护绿工作在2011年这一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之前更加可喜的成就。在2011年度的护绿表彰大会上,青志中心的护绿工作获得了海曙区和镇海区授予的护绿贡献奖,实现了护绿工作的一个飞跃。

在社会全力倡导低碳环保,构建文明家园的社会背景之下,宁波工程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营、学生联合会等学生干部群体在校党委和校团委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组织该校青年大学生开展了一系列以低碳环保为主题,促进文明家园建设的社会实践活动。

2010年7月,宁波工程学院第五期青年马克思主义研习营组织开展了“百米画卷千万心,低碳甬城文明行”环保宣传活动。该活动以“百米低碳环保画卷”为活动主线,将象征着宁波市千万人民“践行环保,共建文明家园”决心的低碳环保画卷的制作与传承相结合,在号召不同群体代表共同完成低碳画卷制作的同时,传递低碳环保理念,让广大市民参与到文明家园的构建中来。“百米画卷千万心,低碳甬城文明行”——百米低碳环保画卷卷首题字由宁波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长蔡秋华先生亲笔题写。低碳画卷在舟山跨海大桥农民工工地、中国石化镇海炼化等国家基础建设前沿阵地展开传递,通过与祖国建设代表们共同绘制百米低碳画卷,号召国家各项工程建设落实低碳、环保施工,将每一项工程做得更加节能、更加环保;号召高污染企业通过技术、政策等改革建设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最后,百米低碳画卷结合契机来到了“2010中欧中小企业论坛”现场,同时邀请了来自中欧各国的企业家参与到了低碳画卷的制作中,联合决定着企业环保发展前进的企业家们共同展现践行低碳环保理念的决心。该活动被《宁波晚报》纳入头版报道,通过市级媒体广泛传播,在不同社会群体中引起良好的社会反映,取得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为山九仞,岂一日之功。”同样,校园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日两日的功课。为此,学校选择开展更多的校园活动,比如“微缩世博园”建筑模型展。同学们根据上海世博会的场馆资料,按等比例精心制作了世博园的总体模型、中国国家馆和宁波案例馆等10个各具特色的世博场馆模型,在宁波庆安会馆、庄市街道和校园内展出,赢得了广大市民和全校师生的赞赏,引起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中央一套并机直播的“朝闻天下”栏目、《宁波日报》等多家媒体相继进行了报道。同学们在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书本知识的实践能力,更加深刻地感悟到了世博场馆宏伟建筑所富含的艺术和科学魅力所传达的新的思想和新的理念。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察营”系列活动也是学校校园活动的一大亮点。该活动包括考察传统三门石窗、宁海前童古村落、宁海十里红妆家具博物馆、宁波进士第一村(走马塘)、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宁波天后宫等地以及“宁波古桥·古塔·南宋石刻”主题报告等六个系列活动。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充分感受了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设计了“东情西韵”、“任古典穿行于现代”等一批融传统文化元素于现代设计的优秀作品,更幸运的是,这些作品分别获得了全国大学生环艺学年奖三等奖、优秀奖。该活动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浙江日报》以“‘三门石窗’有望走进高校课堂”为题作了报道。

五、为建设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工程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宁波工程学院在深入贯彻服务型教育体系方面可谓硕果累累,不论是校企合作还是人才培养,都有着其独到之处。不仅积极搭建合作平台,加快学校和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产学研合作,还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从完善机制、强化动力、拓展载体、搭建平台着手,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学校和企业科技创新步伐,推进产学研建设的进程。

2004年5月,宁波工程学院在原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基础上升格为本科院校。学校层次高了,规模大了,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却始终如一。宁波经济以第二、三产业为支柱,港口建设发展迅猛,临港工业不断壮大,石化产业加速做强,高新技术和服务业开始成为领军产业。不断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产品升级换代,促成了应用型人才的稀缺。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未来走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目前学院有电信、建筑、机械、化工、交通、经管、外国语、人文、理学院、国际交流、成教等11个二级学院,32个本科专业。30多年来,学院向社会输送了近3万名毕业生,其中化工行业2436名,电子行业5548名,建筑行业4052名,机械行业3789名,经管行业5893名,金融外贸行业4078名,文秘行业2799名,交通物流行业1019名。毕业生遍及浙江省,其中相当一部分已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和高级管理人员。

一所学校的科研能力代表着这所学校的实力,而科研成果的转化率直接反映着学校对社会的知识贡献程度。宁波工程学院极为重视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在地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大显身手。2006—2012年上半年,学院共承接国家级科研项目40项,省部级课题103项,厅市级科研项目356项,获得科研经费2.28亿元,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33项,公开发表论文2000余篇,获得专利授权72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1项。利用高新技术抢占制高点,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之一,学院不断加大高新技术研发力度,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随着宁波市服务型教育体系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宁波市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服务型教育体系的建设对高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宁波工程学院“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得到了多方的认可,造就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受到了广泛赞扬,打造服务型学校的发展方略显示出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

“行走的新闻”宁波工程学院小分队:

郑晨晨 潘倩倩 徐赳赳 曹新宇 肖鹏飞

指导教师:薛丛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