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学校生态文化教育

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学校生态文化教育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应由教学封闭走向教学开放,由课堂走向生活,由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教育。是崇明东部生态教育的亮点,既反映办学宗旨又体现生态城建设的诉求。

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学校生态文化教育

邵汉明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建设崇明生态岛的背景之下,在努力打造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特色的进程中,我们认真开展“践陶”活动,以“生活教育”理论,促进学校生态文化教育,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学校教育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走进社会。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命脉。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告诉我们,教育只有贴近生活,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到的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生活即教育”强调教育应由教学封闭走向教学开放,由课堂走向生活,由学校教育走向社会教育。这为学校的生态文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依据。因此,我们学校结合崇明生态岛的建设,开展了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特色的创建工作,有方向有计划地组织了课程开发、教育实施、教师培训,尽量有组织有安排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近自然、走进社会生活。逐步使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特色课程中实现生活化。

(一)发展学校特色,构建生态教育体系

我校邻近崇明东滩,一方面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社区生态资源,承担着生态环保宣传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承担了培育新一代崇明人生态素养的重任。因此,我校以“全面发展+生态文化见长”为办学目标。

前几年,我校利用地处崇明东部的地理环境,结合新课改要求,借助崇明生态岛的岛域规划,以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活动为主题,利用社区资源,开展了爱鸟、护鸟、寻访生态文化等活动,开发了系列“鸟文化”、“乡土音乐文化”等特色课程。

为进一步发展学校特色,近3年我校着力利用社区生态教育资源,进行课程开发,构建了生态教育体系,即以生态文化教育为主线,在基础课中有机渗透生态教育,在拓展课中对接延伸生态教育,在研究课中提升拔高生态教育,“三课一线”的课程建设彰显特色。

如图1所示。

图1

我校各学科开发的生态崇明校本拓展型课程,虽然各学科都具各自的特殊性,然而有其共同特色,即紧紧抓住生态教育这条主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拓展课起了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它以基础型课程为出发点,拓展学生的视野,又给探究型课程开设中为学生拓宽了选题的空间和思路,能有效解决学生选题困难的实际问题,环环扣紧、层层递进,整合课程资源,构筑学校完整的生态教育课程体系。

(二)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我校东部有东滩湿地公园、候鸟保护区以及瀛东生态示范村,而且陈家镇正准备打造世界级生态第一镇,绿色低碳项目正在启动,位于陈家镇镇区中心的超低能耗生态示范楼已经建成,为全国最节能的建筑之一。这些为我校构建生态教育体系,开发生态文化教育的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

我校利用崇明东部特有种养业资源,开发《数学VS生态崇明》校本拓展课程;利用东滩湿地资源,开发《爱鸟VS生态崇明》校本教材及《东滩大课堂》探究活动课程;以崇明生态城建设为资源,开发并实施《低碳生活与生态崇明》等生态崇明拓展课程。

为使社区资源能为我们学校教育服务好,使资源能在课程建设中发挥最优化的作用,我们确定了资源利用的几个基本原则:

教育性。社区资源体现生态教育的功能,必须体现学校育人的功能,把培养青少年生态素养,提升青少年生态文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所以生态教育一定要紧紧抓住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这一主线,不能偏离。

可行性。生态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一定要建筑在可行性基础之上,即能用、可用。不但开发者自己能用,其他老师不要花太多时间进行再度开发,也可以用,甚至同一社区或接近社区的其他学校也能使用,这样校本教材和行动设计才有真正的生命力。

探究型。利用生态资源,架构探究之桥。一定要将《生态崇明》教育与“二期课改”中引入探究型学习有机结合,尽可能将各种活动设计成探究型的,而不是验证性的,以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趣味性。对于初中学段的校本课程,一定要融入趣味元素。有的学生在其他课上学得很吃力,找不到乐趣,如果在拓展课上仍然死气沉沉,他们就学得勉强,不愿主动参与其中,学习效果也不会好,就像电视节目一样,没有趣味性收视率就不高。同样,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缺少趣味元素,学生就不喜欢

实践性。利用社区生态教育资源,突出实践活动,强调亲身感悟。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现在的青少年虽了解一些生态学知识,但是缺乏亲身感悟和实际行动,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亲身感悟,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独特性。即具鲜明的社区特色和校本特色。是崇明东部生态教育的亮点,既反映办学宗旨又体现生态城建设的诉求。

(三)抓开发团队建设,确保校本生态教育课程建设顺利推进

1.组建校本生态教育课程开发团队

我校成立以校长室领导、教务处管理、科研室指导、德育室策划、教研组长为责任人的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团队。教务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的教研活动,教科室着重对课程的规范性指导及评价,德育室组织策划探究活动,教研组长负责本学科生态教育的拓展课程开发。

2.聘请行家作顾问

为使学科生态教育课程更具科学性、专业性,我校聘请原崇明生物学科带头人陆秉能老师做顾问,从专业角度对生态教育课程的开发作培训指导。同时聘请东滩候鸟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做实践活动的指导员。

3.邀请专家作引导

在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还邀请进修学校宋林飞校长、科研室刘伟超老师、生态研究所顾志平老师、拓展探究课程负责人汤文娴、顾锡家老师对我校开发课程作指导,并提出修改意见,我们还邀请教育发展室郭春飞老师对全校老师作绿色学校创建的培训。专家的指导,提升了我校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品质。

生态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仅要有客观的教育方向的定位,还要有具体的策略措施,这样才能使特色课程的教学真正能落到实处。

我们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原则,在“解放学生学习”上做文章: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之能看;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之能说;解放学生的学习时空,使之有机会能动。在学校生态文化教育过程中,方法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形式上努力设法使教学尽可能地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让学生懂得丰富的生态知识与良好的生态生活素养。

(一)从文本到行动

把生态教育项目的实施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从备课、上课、评课等各个环节都要加强督促检查。校本课程《低碳生活VS生态崇明》、《数学VS生态崇明》、《东滩大课堂》等,在全校各年级的《数学与生活》、《生态崇明》等拓展型课程在教学中选择使用,并且完成与教材配套的教案集。

(二)从行动到心灵

我们的生态特色课程还注重在通过文本、通过行动追求更高的境界,即努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得到提升。

为了切实体现学生的生态素养的提升,防止他们走出校门以后又很快还原成为伤害环境的流动污染源,我们在“三课”形成合力教育的基础上,还应寻求更多的外围教育资源支援,如社会实践、野外考察、绿色社团、科普讲座、影视专场、节庆活动等,也紧紧抓住生态教育这条主线,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生态保护熏陶。例如,我校利用暑期社区假日学校的机会,组织村委负责干部进行生态教育,组织实践活动,实施生态教育,以小手牵大手的形式,扩大生态教育的成果。

(三)从校内到校外

为了保证生态教育的教学质量,我们十分重视对教师的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开展生态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并且帮助教师解决开展生态教育的困难,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每年我们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到1~2所生态教育有特色的学校去考察学习,取长补短,以拓宽我们的教学思路。

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夏天组织师生到陈家镇南滩涂举行净滩活动,体验生态行动。在春秋两季,到东滩进行探究活动,向大自然学习,激发灵感、挖掘生态教育资源,在实践的基础上开发《东滩大课堂》探究活动课程。现在我们在不断研究生态教育的深化问题,努力使生态实践活动更趋有序化、系列化、课程化。

几年来,以“学陶践陶”活动为助推,不断地丰富了我们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原则。就是让学生处于一种真实的学习、探究情景之中,去观察、动手、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得到乐趣。他倡导在“做”上教乃是真教;在“做”上学乃是真学的教育思想,对我们的课程建设的提高具有很大的引导力。学校通过陶行知思想在学校生态文化教育中的应用,使我们取得以下一些很值得总结的成绩:

(1)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生态教育,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探究活动的对接,接受性学习与方式和探究型学习方式的对接,达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目的。

(2)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态教育课程突出实践活动,强调亲身感悟,现在的青少年并不缺少生态学知识,而是缺少亲身感悟和实际行动,“听听好感动,看看好激动,迟迟没行动”,这是学校教育工作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认知和行为之间有一条鸿沟,需要用实践来填平。”生态教育课程的实施使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

(3)很好地培育了学生的乡土情怀。通过了解、理解崇明农村乡土丰实的生产生态资源,培养对家乡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在研究探究的活动中寻求新的发展,从而培养振兴家乡的情怀;在实践创新中获取知识,热爱学习,产生立志学习、实现中国梦的爱国情怀。

通过生态教育,不但学生的生态生活意识显著提高,生态保护知识不断丰富,爱护生态的行为习惯自觉保持,而且学校教师的生态意识显著增强,主动地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自身的生活、工作中,生态文化教育能力在不断提高,取得了教学和科研丰硕成果。

近三年,在生态教育乡土课程建设中,师生的素养有了新的提高,“全面发展+生态文化见长”的办学特色进一步显现,学校的教育科研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生态型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依托东滩资源优势,构建生态教育体系》——生态教育设计方案获县一等奖。

《数学VS生态崇明》和《爱鸟VS生态崇明》校本教材参与县社区资源开发利用校本教材评选获优秀奖。同时在社区资源开发利用评选活动中获县团体优胜奖。

探究课《走进东滩》获县教育设计方案二等奖。

《携手齐净滩,扮靓生态岛》参与崇明县中小学课程设计评选获县一等奖。

“走近经典”主题教育获县二等奖。

崇东中学探究型课程实施方案评比获县一等奖。

《低碳与生态崇明》在崇明县第六届教师教育科研评比中获一等奖。

学校深入开展“学陶践陶”活动,有力地提高了整体办学水平,在同类学校中跃升至较好地位。学校连年荣获教学优良奖,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学校获得县综合考核优秀奖;三年中,在市、县级学科竞赛中,全校师生共有数百人次在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赢得9个团体奖项;学校获得“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命名为“上海市乡土课程基地学校”,还获得崇明县文明单位、县绿色学校等多项荣誉。

(作者系崇明县崇东中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