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选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选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选书理论是在图书馆长期的选书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858年美国的贾维特在纽约的一次图书馆会议上提出,“图书的选择与藏书的发展休戚相关,图书馆的价值取决于藏书的质量”。维拉德开创了藏书补充调查这一重要领域。列宁有关馆藏文献建设方面的指示,对前苏联的藏书选择理论有极大影响。复选理论目前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界,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第一节 选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选书理论是在图书馆长期的选书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早在藏书楼时代,选书活动就出现了。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藏书楼,还是欧洲的教会图书馆,都为入藏而进行选书。

一、近代的选书理论

17世纪以后,图书馆加快发展,选书的研究也多了起来,逐步发展出众多的选书理论。

17世纪后半叶,法国的诺德(Gabriel Naude)在《关于如何创办图书馆的意见》一书中提出,图书馆选择文献应充分听取具有图书知识的人的意见,要根据大众的需求收集文献,选择文献时要注意文献最本质的东西。

1858年美国的贾维特在纽约的一次图书馆会议上提出,“图书的选择与藏书的发展休戚相关,图书馆的价值取决于藏书的质量”。

1876年美国的普尔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会议上进一步提出,“公共图书馆的基本目的是对各阶层人士提供图书,因此为了适应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在选书时不应无视广大读者的各种需要”。

19世纪末20世纪初,馆藏文献选择理论,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校和德国哥廷根大学图书馆学系设置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讲授。

二、欧美的选书理论

19世纪末,美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杜威(Melvid Deway)提出了文献选择的“价值论”标准,主张以文献的内容价值作为文献选择的依据。他认为,图书馆所藏的文献资源是作为“严肃的、教育的基本资源”而存在的,因此必须搜集高质量的、有价值的优秀图书,而不必考虑读者的实际需要。

与杜威观点相反,美国另一位图书馆学家克特(Pull Kert)提出了文献选择“需要论”标准,主张选择文献应以用户需求为依据,不必强求文献本身的价值。

1925年,英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麦高文(Lionel Roy Mocolvin)在《公共图书馆选书理论》一文中,进一步发展了“需要论”的观点,并吸收了“价值论”的优点,将两者相结合,提出文献的选择,既要重视文献本身的价值,更要重视社会对文献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纯理论的“图书选择评分法”,从文献的知识价值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对文献进行综合评分,以决定文献的取舍。

英国另一位图书馆学家维拉德(James.H.Wellard)在麦高文之后提出了“社会调查选择法”,主张用社会调查的方法来了解选书的社会环境和读者需求,使藏书选择能够有的放矢。维拉德开创了藏书补充调查这一重要领域。

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Ranganathan)曾明确提出,选择出版物要以读者使用该文献的概率大小为标准。他在《图书馆书刊选择》一书中指出,“负责图书采购的图书馆员或教师,应该注意到选购图书对于读者使用该书的概率”。

三、前苏联的选书理论

20世纪初,前苏联研究选书理论的专家鲁巴金、哈芙金娜等主张客观地、完备地选择出版物,而吉隆诺夫等人则主张选择思想、学术和艺术方面优秀的图书。

列宁有关馆藏文献建设方面的指示,对前苏联的藏书选择理论有极大影响。他要求图书馆完整和高效率地为读者提供藏书,提出在藏书补充中要贯彻党性原则和集中化原则。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积极推行列宁的思想和原则,提出选择的藏书只能是那些提供“最大知识量而所耗最小”的出版物。

20世纪70年代的前苏联,形成了以格里科尔耶夫为首的学派,全面发展了藏书补充理论,提出了复选的概念。他把馆藏文献补充工作中为了获取有关文献而做的第一次选择称为“初选”,把图书馆对已入藏文献进行的选择称为“复选”,并认为复选是藏书补充过程的继续。复选理论目前在世界各国图书馆界,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

1979年前苏联的斯多里亚洛夫等人,在其所编的教材中系统总结了前苏联馆藏文献补充的三原则:共产主义党性原则、特色化与协调原则、系统性与计划性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