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教育新思路

幼儿教育新思路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生物的和社会的,但这两者不是并重的,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侧重。蒙台梭利希望教育通过促进人的自发发展,使儿童正常化,进而使成人正常化,最终达到社会的正常化。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心理是一种有“有吸收力的心理”。而孩子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理论同样犯有类似的毛病,“作为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学一直是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儿

三、幼儿教育新思路

每一个教育家虽然研究领域不一,但是他们的办学方式都有着相通的一点,那就是他们对教育都有着明确的定位与方向,这使得他们的整个工作路径极为清晰。我们不妨来看看蒙台梭利的改革思路。

(一)培养独立而自由的人

蒙台梭利对教育目的是这样设定的,她希望把儿童培养成“强壮的人”,即“独立而自由的人”,而这个“独立”和“自由”的关系是,“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就谈不上自由”。

如果仔细品味这句话,真的是相当经典。从我们当下来说,非常具有启迪性。我们有的人虽然害怕独立,但因为独立要承担很多责任,所以还是不想、不愿独立,后来就变成了没能力独立,而导致结果是,永远失去了享受自由的乐趣。这就像旅游,如果你跟团走,那么你就难以享受自由的快乐;如果你选择自由行,虽然要事必躬亲,但是真的能享受“自由”的乐趣。如果我们能够把这个道理想清楚,也许我们会努力让孩子独立,让更多的人努力学会独立。

在蒙台梭利看来,这一点对儿童的发展相当重要。所以,蒙台梭利一直为之努力的是,就是让儿童独立,学会独立做事、独立生活。

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不同阶段的教育定位是不一样的。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生物的和社会的,但这两者不是并重的,在不同年龄阶段各有侧重。儿童只有在前期良好发展的基础上,后期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这个角度看,成年人的发展不良,也是与前期基础没有打好有关。蒙台梭利希望教育通过促进人的自发发展,使儿童正常化,进而使成人正常化,最终达到社会的正常化。

那么,怎么教育孩子?蒙台梭利认为,儿童不应该被看做是软弱的无助的,而应该被看作是一种“精神胚胎”,是一种积极的精神生命。所以在儿童的形成时期,即前期阶段,蒙台梭利对教育是这样定位的:“帮助儿童自发地发展智力、精神、身体和品格。”这里要注意的是,蒙台梭利并不是说“帮助儿童发展”,而是“帮助儿童自发地发展”。言下之意,教育的作用绝不是“强制”、“控制”,一定是促进、引导、引发,而发展还是要靠儿童自己,蒙台梭利强调和注重的是儿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

显然,这个“自发”是把儿童放在教育的主体位置,而不是“被动的”、“受压制的”。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具有一种强烈的、天赋的内在潜力,儿童的生命潜力是通过自发冲动表现出来的,这外在表现就是儿童的自由活动。教育应是成年人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支持,包括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和灵魂的发展升华。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一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3岁之后可以说是一个分界线,之后孩子开始了一个真正的构建时期,能够有意识有思考地应付他的环境,而且较多地用双手去“占领”世界。为了让孩子的双手“有去处”,蒙台梭利发现,在欧美国家,人们用玩具来满足儿童的这个需求,但玩具并不太适合触摸和玩弄,最多就是沙子,但又怕沙子弄脏弄湿孩子的衣服,结果就什么都不让孩子去做。

显然,这是个成人的世界,从来没有为儿童考虑他们所需要的东西,结果就出现这样的情况,“在这个对儿童来说无意义的世界中,儿童无目的地漫游,不断地捣蛋闯祸、弄坏自己的玩具,以及徒劳地寻找精神上的满足。”蒙台梭利以此来解释儿童为何总是给家长添乱的原因。不但在当时,就是现在,估计家长们看到这样的结论也会吃惊,也许从来没有意识到,每天因为孩子调皮捣蛋而生气,其实原因和问题还是出在成人自己身上。

所以,在蒙台梭利学校里,就不会有这种事情发展,这里会提供适合孩子的环境和各种用品,这是孩子们所需要和欢迎的。这个时候,孩子就突然发生变化了,他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并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这使他们快乐、自然,他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忙碌,也根本不会去跟成人捣乱了。

(二)发现和解放儿童

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既有一定的进程,又具有隐藏的特点。在适宜的环境刺激下,幼儿会积极和有选择地从外部世界中吸收成长的养分,并内化为他心理的一部分。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的心理是一种有“有吸收力的心理”。但是,如果儿童在形成时期遇到种种阻力和障碍,那么其身心发展就会产生缺陷,也因此带来成年后的不正常。

关于这个观点,相信不少人会深有同感。的确,每当我们聆听一个成年人的故事,总能在其中发现童年投下的阴影,其养成的性格、其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与童年的经历息息相关。可以说所有的人都带着历史而来,这个历史就是童年的记忆与遭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今后的人生。

在这个过程中,难辞其咎的是成人和教育,“儿童所有的心理畸变都有一个原因,即儿童不能采取他发展的独特形式,因为他在自己的形成时期遇到一个有敌意的环境”。蒙台梭利不解的是,家长为孩子所做的事甚至比蜜蜂和其他昆虫为它们的后代所做的要少得多,即使做了也不恰当。

譬如,蒙台梭利对孩子为何发脾气有个很有意思的解释:“儿童每一次发脾气都是某种根深蒂固的冲突的外部表现……是对阻碍儿童心灵秘密显露的一种无奈的流露”[7]。蒙台梭利很坦率地指出,“对儿童来说,成人的环境不是一种适宜的环境,而是一群障碍物”。

的确,我们时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在孩子成长的自然环境里,为何孩子容易受伤害?烫伤、磕破了头、摔倒,就是因为孩子所处的是成人的环境。譬如孩子额头经常撞到桌角,就是因为这桌子适合的是成人的高度,而不是孩子的高度;再从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方面看,家长要求孩子的,往往是他们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已经预设了他们的未来,每天押着孩子学这学那。甚至有个仅6岁的孩子就得了胃炎,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参加很多培训班导致孩子高度紧张,胃液大量分泌腐蚀胃壁所致。

我们对这样亲子关系的情形屡见不鲜:家长经常强迫孩子学这学那,希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所期待的那种人,而没有考虑孩子的特点与需求,导致孩子发脾气,与父母抗争,但开始因为年龄小,只能顺从和屈服,然后到了一定阶段,到了能够与父母抗争的年龄,特别是青春期,孩子就开始爆发出来,与父母争吵、厌学,甚至离家出走。这个时候父母就会非常困惑、痛苦,于是开始找机构或者专家咨询指导,殊不知孩子的很多问题正是源自父母,源自童年大量积累的被忽视。

而孩子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家庭教育的问题,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理论同样犯有类似的毛病,“作为教育基础的儿童心理学一直是从成人的角度而不是从儿童的特性出发来进行研究的”[8]。无视儿童的存在,不尊重儿童的天性,这是当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存在的最大问题。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家,一定是对现状或者现实有敏锐的洞察力,能找到问题的所在,然后提出自己的主张与观点并找到合适路径的人。

针对传统教育无视儿童的问题,蒙台梭利发出这样振聋发聩的呼声:“新教育的基本目的就是发现和解放儿童。”那么,如何发现和解放儿童?蒙台梭利认为,“人是通过工作而塑造他自己的”,“工作应该是使人得到充分满足的一个源泉,是儿童健康和新生的一条原则”。对儿童而言,可以通过工作使他自己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是展现儿童个性的一个最重要途径。

也许我们会困惑,为何让这么小的孩子去“工作”?因为我们一提到工作,就会觉得压力、辛苦、繁重。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首先,蒙台梭利对于工作的定义,与我们传统的理解不一,它这是广义上的工作,孩子的工作就是“在环境中的体验”,就是发展,实质上就是儿童自身的成长。根据“儿童之家”的情况,我们可以理解为这种工作是一种有规划的活动与体验。

自然,没有人能承担儿童的工作并代替他长大,我们也不能人为加快其发展速度,做拔苗助长的事。儿童工作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谁也不能包办代替,他的工作是对一种内部需要的满足,这是一种心理成熟的表现。其次,蒙台梭利认为,工作之所以带来负担和压力,关键在于环境设置不合理。不从儿童特点出发设计的环境,自然会让儿童不舒服。如果是适合儿童特点的,能引起儿童兴趣的事情,自然就不会觉得辛苦。

所以,后来当人们赞叹蒙台梭利能给予儿童快乐时,她说,她只是让孩子们去工作、去体验,为他们创设适合他们工作与体验的环境,而这快乐则是来自其内在的生命。这一点与我们现在提到的“减负就是减心理负担”,有较多的相似性。现在学生觉得课业负担重,很大的原因在于这些作业重复、繁琐、单调,引不起兴趣,令人厌倦所致,作业本身并不是问题。

(三)让儿童工作

那么如何推进儿童的工作?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发生是由感觉引起的,而不是由知识引起的,其中触觉是最基本的感觉。为此,蒙台梭利非常强调运动的重要性,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发展,“运动是生命必不可少的部分,儿童的发展是通过肌肉的自主活动实现的。人的心理潜能和机体运动必须协调,传统学校的错误是企图在机体静止的情况下发展智力,这种身心的分离导致了人的不正常发展”。

但儿童在何时工作、工作的内容是什么,这是有讲究的。蒙台梭利发现,在学前阶段,儿童处在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各种感觉特别敏锐,一旦疏忽,就可能永久失去。所以她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关于儿童的“敏感期”。简单地说,就是在某一个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学习某种特定知识的最佳状态,这种状态是伴随着成长过程而产生的,不是一种过渡性的好奇心,而更像是一种痴迷的状态,这个时候,儿童接受某种刺激的能力是异乎寻常的。

关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在孩子身上的确会经常发现,譬如在某个阶段,孩子特别关注或者喜欢某个东西、热衷于学习某种技能,欲罢不能,并体现出高度的敏感性。譬如,2~3岁就是学习口头语言的最佳时期,对于教育而言,这个阶段的确是事半功倍的好时机。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个阶段,蒙台梭利特别重视感官教育,并针对人的各种感官发展特点,设计了一系列教具。“要帮助一个儿童,我们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能使他自己自由发展的环境”。

所以,蒙台梭利对学前教育的构想已经非常清晰,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描述:感觉、工作、关键期、运动。而贯穿这个教育过程的,就是自始至终“以儿童为中心”来思考、设计和实践的。

这些话其实我们都非常熟悉,用我们现在熟悉的话语体系而言,就是说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发展规律,不要剥夺他们的发展权利,成人要做的就是提供好的帮助,避免成为蒙台梭利所说的“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隐蔽的和最强大的障碍”。

对这样的观点,我们现在耳熟能详,在当时却是震惊世人的。而蒙台梭利最伟大的一点是,她不仅意识并强调这一点,而且她是努力在实践了。譬如,现在我们虽然承认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儿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实践中,成人中心主义的痕迹还是处处可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