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灾害研究新思路

灾害研究新思路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部分回顾了西方社会科学家和人类学家对灾害研究方法的种种讨论,提出了反思中国灾害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灾害的研究是在剧痛中进行的,在长期的社会记忆中完成的。因此,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灾害研究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开始就受到中国人类学家的关注,成果丰硕。然而,对于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则很少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当今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时代,本文对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永祥

一、内容摘要

《论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发表于《民族研究》2013年第5期第55—64页,共10个版面,1.6万字。文章对灾害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讨论,认为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属于人类学整体方法的一部分,灾害研究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特殊的场景;灾害人类学提倡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如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相结合等,同时重视田野调查中的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收集;灾害人类学的民族志叙事方式是一种以人和事件为中心的叙事方式。

全文共分为4个部分:灾害人类学研究方法中的基本问题;灾害人类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灾害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视角与民族志叙事;结语。第一部分回顾了西方社会科学家和人类学家对灾害研究方法的种种讨论,提出了反思中国灾害研究方法论的必要性。第二部分针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对参与观察、深度访谈、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收集、时机选择、关系协调等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提出了对调查方法灵活调整的必要性。第三部分讨论了灾害研究的跨文化比较视角和民族志叙事方法,认为跨文化比较能够提供更为宽广的视野,而灾害民族志叙事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叙事方式。第四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提出灾害人类学倡导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但在特殊的场景中需要灵活修正和处理。总之,本文认为,灾害是一种特殊现象,其特殊性是由灾区场景决定的。研究灾害不像研究节日一样,在欢乐中拍照,在采访中共享美食。灾害的研究是在剧痛中进行的,在长期的社会记忆中完成的。灾害人类学家既是学者又是帮助者和志愿者,他们在帮助中观察,在观察中记录和反思,在过程中关怀他者。因此,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二、价值、意义和贡献

进入新世纪之后,各种自然灾害在中国普遍发生,如1998年的“洪水之灾”、2002年的“非典之祸”、2008年的“节前雪灾”和“5·12”汶川大地震、2010年后的西南大旱、“4·14”青海玉树地震、“8·7”甘肃舟曲县特大泥石流等,不仅损失重大,还震惊世界。云南是中国自然灾害的高发地区,地震、干旱、泥石流和生物灾害在全省非常普遍,武定、丽江、大姚、姚安、盈江、宁蒗、彝良、洱源、永善、鲁甸、景谷等地震,还有全省性的数年连旱,以及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和生物灾害,不仅给云南人民带来了巨大损失,还到了无灾不成年的地步。灾害研究从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开始就受到中国人类学家的关注,成果丰硕。然而,对于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则很少进行总结和反思。应该说,在灾害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对其方法论的总结和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它体现出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创新点:目前对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的文章还是比较少的。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我们碰到了这样的问题:灾害田野点充满了危险;灾民哭天喊地,悲伤至极;通往田野点的道路和通信中断;住宿和食物供给困难;各种救灾人员从四面八方涌入;恢复重建充满矛盾;等等。于是,问题就出现了,人类学家在研究灾害时应该注意什么?学者们研究灾害与研究其他文化现象所使用的方法是一致的吗?在这样的场景中做田野调查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跨文化比较和民族志叙事应注意什么?等等,都促使了对方法论的反思,这种反思不仅有必要,还有一定的创新性,因为它对更为宽广的人类学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人类学家有重视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灾害的传统,因为这些地区的灾害研究能弥补不发达地区的灾害研究空白,通过跨区域、跨文化和跨灾害类型的比较研究,不仅能为第三世界国家的灾害研究提供翔实的资料和政策建议,同时能为灾害人类学的理论和防灾减灾做出贡献。

本文是一篇基础性的理论文章,它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实践意义,能够为灾害人类学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本文发表之后,《新华文摘》2014年第2期全文转载,说明本文在灾害人类学方法论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在当今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时代,本文对灾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李永祥,彝族,1964年生于云南省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哀牢山区彝家山寨,2005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大学人类学系,从师著名人类学家郝瑞(Stevan Harrell)教授,获人类学硕士、博士学位。在西方受到了严格的学科训练,具有坚实的理论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回国后,又把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在一起,开展了扎实的田野调查工作,在灾害人类学、环境人类学和艺术人类学的研究领域中做出一定的贡献。在近几年内,公开发表学术专著3部,合著1部,主编学术著作3部。在国家一级二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英语和日语论文3篇,发表其他论文20多篇。是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云南省委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奖状获得者,政协云南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云岭文化名家,云岭学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