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幼儿教育及其发展
考点1 幼儿教育的概念 重点等级★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把本是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社会一员的工作。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义的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相对的是狭义的教育,即仅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比较起来,学校教育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有着不同的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
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幼儿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比如幼儿在家看电视、看图书、帮父母做家务劳动,或随成人去旅游、参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等等,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仅指幼儿园(或其他名称的幼儿教育机构)教育。幼儿园教育在我国是归属于学校教育系统的。
考点2 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 重点等级★★★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从猿进化成人的时候,原始社会产生了。为了使人类社会能够生存延续,人类必须实现自身的生产、再生产。因此,抚养后代、保证婴幼儿存活与生长的教育就随之产生了,这就是最初的幼儿教育。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幼儿教育始终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非常低下,所有的青壮年都要为猎取食物整天奔波,以勉强维持全部落人的生存。社会没有多余的人力、财力专门花在教育儿童上,只能由妇女和年老体弱的成人在驻地周围的劳动和生活过程中哺育儿童,保证他们存活下来,并向他们传授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经验。因此,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是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1)教育为公,幼儿教育人人平等
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没有阶级性,只有全民性,实行公养公教,这是政治上“天下为公”在教育上的反映。正如《礼记·礼运》对原始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教育状况所描绘的那样:“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它没有专门的教育机关,没有专门教师队伍,有经验的老人就是老师,山野、种植地、河边往往就是现场教学的场地。这是由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2)幼儿教育主要围绕着生产劳动进行,并且为生产劳动服务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为了满足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不断扩大生产,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生产劳动上。因此,生产劳动就成为原始社会最重要、最基本的活动,这就决定了幼儿教育要紧密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更好地为生产劳动服务。
(3)游戏是原始社会幼儿教育的主要手段
原始社会儿童的教育手段是口耳相传,游戏为主要的教学手段,采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
2.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私有财产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有阶级的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教育也就出现了与原始社会不同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手中的权力让自己的子女接受专人教育,以便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未来的统治者和官吏。同时他们毫不容情地剥夺平民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只允许他们跟随父母学习各种劳动知识和技能,于是就出现了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
(2)能以文字、书册进行教学
原始社会幼儿教育只能靠口耳相传、手势示意、观察模仿以及其他游戏、歌舞、故事等形式来传授知识技能。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已经有了大量的古代文字,特别是出现了甲骨文,这样在进行幼儿教育时,就能“以文字相授”“以书册讲道”,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上比原始社会大大进了一步。
(3)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师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提高,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建造了专门的教育机构,产生了学校,有了婴幼教养机构孺子室,也有了独立的专门教师队伍。
3.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儿教育
17世纪中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终于冲破了封建社会的禁锢,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首先在欧洲建立起来。到19世纪初,近代工业革命到来,创办幼儿教育机构以收容、教养工人的孩子的需求被提了出来。生产的社会化带来了幼儿教育的社会化,幼儿教育机构首先诞生在欧洲。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创办的“幼儿学校”(后改名为“性格形成学院”)。
幼儿教育的发展是和社会,特别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紧密联系的,是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的。可以说,没有大工业生产就没有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幼儿社会教育机构是近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
考点3 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历程 重点等级★★★
1.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
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福禄贝尔认为,教育能发挥幼儿内在的生命力,怀着这样的教育理念他在德国布兰肯堡创办了一个“保姆养成所”,为了保姆们有实习的场所和对象,他集合了村里40名6岁以下的幼儿,同时成立了一所“游戏与作业教育所”。1840年5月的一天,福禄贝尔在村里的山丘上散步,站在山顶上向下遥望,看到金色的夕阳和树木上点点的新绿,他突然大叫:“有了!就把它叫做儿童的花园吧!在这个花园里,幼儿不会受到压抑,他们可以得到自由的成长,而保姆就是施肥的园丁。”从此以后,福禄贝尔把他的幼儿教育机构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在他的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别设计的玩具——“恩物”来学习,并得到体力、语言、认识、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福禄贝尔创建的幼儿园是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教育机构。之后,幼儿园的名称被全世界普遍采用,许多幼儿园也很快在欧美各国创立起来。
2.20世纪以后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大大提高,世界性的竞争加剧。各国为了多出人才、早出人才,普遍重视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开始为全社会所认识,从而幼儿教育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①幼儿教育机构数量的增加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幼儿园数量增加很快,尤其是入小学前一年的教育。如法国、日本、美国等的幼儿园普及很快,入园率都在90%以上。不过,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水平、教育政策、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的不同,不同国家的幼儿入园率差别较大,幼儿园发展速度也不同。
②幼儿教育机构的多样化
为适应普及幼儿教育的需要,适应现代社会家长的各种需求,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样化。由私人、国家、团体、企业、教会等开办了各种托幼机构,在结构、规模、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各不相同,各有特色,相互竞争,促进了幼儿教育机构向着形式多样化、功能多样化、组织多样化、教育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如除了全日制、半日制的机构之外,还有许多入托时间灵活机动的幼儿教育机构,美国的假日儿童中心、蹦蹦跳跳室,英国的游戏小组等都是这种适应性很强的机构;办园目的也五花八门,有实验性的、示范性的、家教性的、病残儿童诊断治疗的、训练某种技能的,等等。各派幼儿教育理论百花齐放,有不同教育主张的幼儿园,如福禄贝尔式、蒙台梭利式、皮亚杰式幼儿园等纷纷出现。
③师资质量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这是幼儿教育机构发展的重要标志。由于教师水平的提高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师资质量就成为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标志。世界各主要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都将幼儿教育师资提高到了大专以上水平,并实行专门的教师资格制度。同时,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的进步,使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让幼儿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只是发展身体或智力,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一切使幼儿教育质量的提高有了根本的保证。
(2)我国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①我国近代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当时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的呼声响遍中国大地,一些先进人物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西方的教育制度成为他们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戊戌维新运动的推动下,“效法西洋、倡办西学”成为潮流,对幼儿实行“公教公养”的主张也随之被提了出来。为了满足民众变革的要求以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湖广总督创办了“湖北幼稚园”。之后又在长沙、北京、上海相继成立了蒙养院。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
②旧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内外战火不断,政治动乱,经济停滞,政府根本不重视幼儿教育,导致幼儿教育发展极为缓慢。据统计,1947年全国仅有幼稚园1301所,绝大部分都附设在小学或师范学校内,分布在沿海大城市。而且,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那样,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幼儿园完全成了外国文化侵略的工具和富贵人的专用品,劳动人民是不可能享用的。
可喜的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抗日民主根据地和解放区里,出现了一批适应战争环境和解放区、根据地政治经济特点的各种类型的托幼组织,如边区儿童保育院和托儿所等,成长了一支新型的保教人员队伍,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以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
另外,有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的幼儿教育家,批判封建主义的幼儿教育,反对幼儿教育的奴化和贵族化,积极提倡变革并躬行实践,创办了为平民子女服务的幼儿园。如陶行知先生的“乡村儿童团”,张雪门先生的“北平香山慈幼院”等就是这样的机构。然而,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们的主张没能彻底实现,不过他们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成为了我国幼儿教育的宝贵财富。
③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
第一,历史的转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从帝国主义手里彻底收回了教育权,幼儿教育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借鉴苏联经验,进行了整顿、改造和发展。首先,在办园方向上,旧型幼儿园逐渐转为向工农子女开门,为国家建设服务,让普通劳动人民的子女成为幼儿园的受教育者。幼儿园在教育幼儿的同时,极大地解放了妇女劳动力,成为支援国家建设、为工农服务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从此,保育教育幼儿、方便家长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成为我国幼儿园的双重任务。其次,在教育思想上,新中国幼儿教育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批判旧教育中存在的封建、买办、崇洋的思想,废除了宗教色彩的内容与活动,学习当时苏联先进的幼儿教育理论和经验,为建立新教育打下了基础。另外在教育目标上,提出新中国的幼儿园要遵循党的教育方针,对幼儿进行初步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教育,使幼儿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育”(1951年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这一目标指导下,幼儿园具体的教养目标、各年龄班的教育任务等也都重新进行了规定。
第二,曲折起伏的前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幼儿教育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不过在发展中因为经验不足,也走过不少弯路。如学习苏联的经验时,犯了生搬硬套的错误;批判旧教育思想时,把合理的部分也一起否定了等。
④幼儿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受到人口与经济两大因素的制约,我国幼儿教育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显然不能仅仅依靠国家,也不能仅仅依靠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从计划经济下的单一办园模式中解放出来,路子越走越宽,使入园幼儿大大增加,其发展趋势是:由国家、企业、机关办园,转向各种社会力量办园,特别是农村、个人、法人团体等积极办园;农村幼儿入园率不断提高,据1992年的统计,农村学前班幼儿数已占幼儿入园人数的60.7%;灵活多样的非正规幼儿教育形式的作用日益增大。第二,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1989年6月,国家教育委员会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制定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草案)(1996年6月正式施行)。《规程》在总结我国幼儿园教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拉开了改革的帷幕。《规程》不仅明确地规定了幼儿园的保教目标、任务,而且用专门的章节对幼儿园教育从原则到活动的组织、教育的形式、方法等作了规定。《规程》中充分体现了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十分重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规律。1989年8月,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管理,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该条例用法规的形式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管理以及保育教育工作,并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在幼儿园的发展、管理等方面的责任,使我国幼儿教育管理从此跨入了法制化轨道。2001年7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它就《规程》中有关“幼儿园的教育”这一部分内容做出了更为具体的规定,在《规程》与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了过渡的桥梁。这些法规的颁布与实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
考点4 幼儿教育的意义 重点等级★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需要组织合理的身体锻炼,促进其身体机能的发展。但幼儿的身体发育不成熟,动作发展还不协调,自我保护能力还很差,易受疾病、事故的伤害。幼儿教育应根据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着眼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科学地组织体育锻炼,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等,帮助幼儿增强体质、健康地成长。
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幼儿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处于大脑开发,特别是语言、智力、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在这段时期给予适宜的教育,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期所受的教育,将直接影响到成人时期。如果幼儿期形成自卑、孤僻、暴躁等个性,很容易导致入学后以自我为中心,带有严重的攻击性倾向等。
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由于幼儿思维、情感的特点,他们喜欢用形象、声音、色彩、身体动作等来思考和表达。从这一特点出发,幼儿教育以美熏陶、感染幼儿,满足其爱美的天性,萌发其美感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欲望,发展他们艺术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