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瑞士幼儿教育

瑞士幼儿教育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裴斯泰洛齐5岁丧父,由母亲及女仆抚养成人。裴斯泰洛齐对农民的悲惨状况深表同情,对学校的落后局面极为不满,立志献身教育,并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解除人民的痛苦。自此以后,裴斯泰洛齐就专心于著述,总结自己的初步的社会和教育活动经验。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年)是瑞士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实际上他的家世均来自意大利。1927年是裴斯泰洛齐逝世100周年纪念,当时意大利的一位学者,曾把这一研究成果公开发表,作为对裴斯泰洛齐逝世百年的纪念。

img114

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5岁丧父,由母亲及女仆抚养成人。1755年瑞士发生大地震,他的同学死伤甚多,邻里无家可归,农民生活痛苦不堪。新兴工业对家庭工业的破坏,增加了农村失业人数,儿童以乞讨为生。这些都使裴斯泰洛齐有终生不能遗忘的印象,因此,其思想中含有饱满的情感主义和浪漫色彩。另外,他在学生时代深受卢梭及德国古典哲学家莱布尼兹、康德等的影响。而他后来从事社会改良工作,终生服务于教育,也可以说是深受母爱的影响。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已在瑞士发展起来,同时封建关系依然存在,人民受到了双重压迫,困苦不堪。农村儿童有幸上学的,其教育水平也十分低下,一般都得从小做工,他们基本上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裴斯泰洛齐对农民的悲惨状况深表同情,对学校的落后局面极为不满,立志献身教育,并通过教育改造社会,解除人民的痛苦。

1768年,裴斯泰洛齐借钱和用自己的一点积蓄,在皮耳(Birr)购置了大片荒地,取名为“新庄”,并开办示范农场,进行农业试验,教导农民学习新的耕种土地、管理农事的方法和技能。裴斯泰洛齐想通过传授新的耕作技术来改善农民生活,但未获成功。1770年,他在此成家并得一子,不久他用卢梭的理论来教育他的儿子,注意观察并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还记了一本“教育三岁儿子的日记”。从中他发现卢梭的教育方法有缺点,于是又采取了一些技巧。这就是他的教育体系形成的第一次记载。他有句名言:你不能够从文字中学习智能,你只能从实在的实物中去学习一些智能,有行动才有成就,只靠文字是无用的。

1794年,裴斯泰洛齐利用该庄园的地基创办了一所孤儿院,收容50多名流浪儿,开始了首次教育实验。希望让儿童自己在农庄工作,来维持儿童生活所需的费用。他教男童学习农耕、纺织等技术,对于女童则课以手工技艺和家事。同时教他们读、写、算,并进行道德教育,他认为贫苦儿童不应该接受施舍,而应当学会怎样工作。实验在短期内即取得了很大成就。通过在孤儿院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锻炼,本来营养不足,道德不良,智力迟钝的儿童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由于缺少援助,孤儿院于1799年被迫停办。自此以后,裴斯泰洛齐就专心于著述,总结自己的初步的社会和教育活动经验。

1780年,裴斯泰洛齐写了《一个隐士的黄昏》,提出了他的教育信条。这是一本180条的格言集,说明了教育目的,且指明教育方法。其中包含了他教育思想的雏形。1781年又写出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Lienhard Gertrude,旧译为《贤伉俪》),其中许多素材都取自他在新庄农场的实验和孤儿院的教育活动。书中的许多见解成为他以后继续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创作的指导思想和基础。小说表达了作者试图通过改善贫苦人民的教育水平的强烈愿望。书中主要叙述的是一个乡村的历史,文字方面富有伤感性,很适合当时的浪漫主义的口味。塑造的是一个敢作敢为、教子有方的贫民妇女——葛笃德的形象。写出了裴斯泰洛齐注重农村教育的思想。用教学、劳动合二为一的方法去教育农民的子女。此书问世后,在欧洲各国影响深远。

1798年后,裴斯泰洛齐在阿尔卑斯山区创建斯坦兹孤儿院,组织儿童边劳动、边学习,同时积累了以母爱作为德育基础的新经验。他认为如果公共教育对人类有任何真正价值的话,它必须模仿家庭教育的优点。这一年瑞士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这不仅在政治上是一个划时代的界限,且在裴斯泰洛齐的生活史上是一个显著的转折点,在1798年以前他的工作无论是在行动或言论方面都是要想利用工艺教育去改进贫民的生活。斯坦兹孤儿院则是他工作兴趣转变的时期。到这一年10月,在他的孤儿院里已收容了80多个儿童,这些儿童刚进来时大多是满身虱子和穿着破烂衣裳。且“十个孩子中难得有一个是认识字母的”。而裴斯泰洛齐丝毫没有烦恼,并“断定我的热情将如春天的太阳使冰冻的大地苏醒那样的改变我的孩子们的状况。”[5]

在这段时间里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理论产生,正是在此时,他开始了初等教育的新方法的研究和实验。

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瑞士的布格多夫市市立幼儿学校任教,从事初等教育的改革、探索。其目标是使教育心理学化、促进儿童在德智体各方面和谐发展。并考虑了一个要素教育的计划。

1800年,赫尔巴特曾到这所幼儿学校访问,两年后,他发表文章高度赞扬了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工作,并称其为“高贵的裴斯泰洛齐”。同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创设了一所寄宿学校,采用独创的直观教学法进行教学。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在布格多夫学校得到一个充分实验的良机,他的初等教育方法也由此而形成体系。1801年前后,裴斯泰洛齐又陆续出版了《葛笃德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母亲必读》、《观察入门》、《教学通论》等一套父母和教师丛书,阐述了初等教育的新方法。

1805年,裴斯泰洛齐把他的学校迁到伊弗东(Yverdon)。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设立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学院,其中有中学和师范学校。在学校开办初期,大量的学生从瑞士各地涌来,各国政府也派青年来这里学习。在这里,裴斯泰洛齐的各种教学法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实验和应用。他和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工作获得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敬慕。其中有一位访问者写道:“我在瑞士看到了裴斯泰洛齐,发现了他伟大的心地和巨大的才华,我从来未如此地充满对自己的职业的神圣感和人性的尊严。”伊弗东学院得到了崇高的声誉,福禄培尔称伊弗东为“教育的圣地”,学者们纷纷来此研究和学习。后来由于学生和教师的增多;学生人数的成人化,教师难以胜任工作;学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贵族和富裕资产者的子女,违背了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宗旨,这一切使学院日趋衰落,终于被迫于1825年关闭。

img115

裴斯泰洛齐在伊弗东办学

1826年,80岁高龄的裴斯泰洛齐完成了绝笔之作《天鹅之歌》,遂于1827年2月17日与世长辞。人们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All for others,nothing for himself)等字句。这正是裴斯泰洛齐一生的精神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