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索新的乡村办学模式

探索新的乡村办学模式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院之下各设若干个中心学校,作为“训练乡村教育人才中心”。晓庄学校各科教师称为指导员,其他职员由学生充任,实行师生集体治校制度。中心学校校长和教员,由师范生轮流担任,五人一组,任期半年。就是在指导员的指导下,由师范生去办小学、教小学。陶行知认为,“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在这样艰苦卓绝的办学环境里,陶行知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学校该有的照样有,没有的也一定要创造。

五、探索新的乡村办学模式

(一)构建乡村教育组织体系

陶行知作为校长,对办学事项一直亲力亲为,这一点和他的老师杜威不同。杜威对实验学校,更多的是类似大学教授对中小学的现场指导,更重宏观和整体性。而陶行知则是白手起家,事无巨细都要操心。学校是需要一日日地运作下去,所以事务与管理也自然需要天天未雨绸缪。

晓庄学校开办后,陶校长真的是事必躬亲,将计划一项项付之于实践和实验。在他办晓庄学校的第三年,他带头订下的计划,至少有七个团体计划与六十多个个人计划,这些不仅仅是进度表,更是他作为校长,为更快地接近学校愿景而寻求的详细路径。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一文中,陶行知基本勾画出了新的师范学校的框架,连茅草屋住几人,厨房、菜园的位置都考虑到了,可见其可操作的程度到了何等仔细的地步!

陶行知拟定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组织大纲》、《乡村师范学校董事会章程》,其中规定,董事会为学校的最高权力机构,下设执行、研究和监察三个部。执行部部长为校长,执行部下分设第一院(小学师范院)、第二院(幼稚示范院),院长由校长推荐,董事会聘任。两院之下各设若干个中心学校,作为“训练乡村教育人才中心”。研究部设部长一名,研究院若干名,部长由校长聘任,其职责为研究本校一切改进事宜。监察部设部长一名,监察员若干名,由董事会聘请校外同志担任,其职责是“监督本校一切实施状况及经济出纳”。晓庄学校各科教师称为指导员,其他职员由学生充任,实行师生集体治校制度。中心学校校长和教员,由师范生轮流担任,五人一组,任期半年。

同样,陶行知的“中心小学”也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这个概念。它不是几所小学的“中心”,更不是它们的“领导者”,而是乡村生活的“中心”,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对乡村生活起着引领和辐射作用。

看其中几所中心小学的定位,我们会很容易将其理解为现在的“师范附属小学”。而关于这个问题,陶行知在《试验乡村师范学校答客问》一文中作了否定的回答:“平常师范学校的小学叫做附属小学,我们要打破附属品的观念,所以称他为中心小学。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主脑,不是师范学校的附属品。中心小学是师范学校的母亲,不是师范学校的儿子。中心小学是太阳,师范学校是行星。”[16]

这个教育观念真的是非常先进,因为角色定位不一样,其日常的工作就会大不一样。就像我们评价教师上课,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发展,那显然还不能算是一堂好课。同样,如果师范学校没有围绕小学来办学,那搞得再热火朝天又有什么用?!

看到这样的学校管理框架,想必我们会非常感慨,这是多么规范而又科学的办学,如果不是因为当时战火纷飞的背景,这个学校将会发展得多么美好!而从中也可以看出,即使在这样的背景下,陶行知对办学还是这么的一丝不苟。也许在有些人看来,只有这么些人的学校,何必这么“大动干戈”呢。

(二)校训:“教学做合一”

可以想象,当时的办学可谓既劳心又劳力,艰辛异常。一是当时物质条件极差,战火纷飞,地处一穷二白的农村;二是要改造原有的师范教育,很多事情,包括课程教学计划、培养方式,都要根据教育目标重新制定。

要以教育救国,师范学校的办学思路非常明确,针对旧教育的弊端,新的培养方向应该是“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就是懂得“用最少的金钱,办最好的学校,培植最有生活力的农民”。而这个“最好的学校”应该是“或得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培养出能文能武的新农民”,所以作为乡村教师自身就必须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陶行知希望大家开动脑筋,有钱办学不算稀奇,把没有钱的学校办得精彩,才算真本事。新的师范学校围绕这个培养目标,开始了全方位的创建。围绕这个预定的目标,晓庄学校的全部课程就是全部生活,概括起来有五门:中心小学生活教学做;学生自动的教学做;院务教学做;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

因此学校的校训就是“教学做合一”这五个字。

第一,中小学活动教学做。就是在指导员的指导下,由师范生去办小学、教小学。第二,院务教学做。除了挑水的校工,师范学校的其他事务都是由学生完成。第三,征服天然环境教学做。农事、木工、生物、农艺等都要学习做,还要每星期去访问农民一次。第四,改造社会环境教学做。这项内容包括村自治、民众教育、合作组织、乡村调查和农民娱乐等。晓庄小学在它的周围乡村设立了七所中心小学、三所中心幼稚园、一所乡村医院、一个中心茶园,还有晓庄剧社、乡村救火会等等,都是由师生共同承办。陶行知还亲任社长,并曾创作剧本及登台演出。第五,学生自动的教学做。这部分活动是学生自己计划和决定的。

为了使办学富有成效,学校还有一个创新之处是,学生毕业是没有文凭的,要到毕业之后,服务了半年,有了好的成绩,才授予证书。学校也不是让学生毕业就算完成任务,而是设巡回指导员来加强联系。这个做法也是围绕办学目的来定的,因为学校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多少人,而在于培养的人为社会发展发挥多大的作用。这个办学理念够先进吧?!

学校的根本方法是:“以教人者教己”。陶行知认为,“为学而学”不如“为教而学”。更有质量。因为你要教别人,自然自己先要“弄得格外明白”,“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陶行知希望教师能够把教与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他曾将“以教人者教己”作为晓庄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

这一点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现在有的学校上课,就是让学生预习后先讲解,这样会比老师直接开讲,学生更有积极性,也更有学习效果,是一样的道理。

显然,陶行知希望晓庄学校是一颗火种,不仅仅只点燃,更重要的是照亮,要把周边农村的生活从各个方面都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尽可能改善乡民的生活。晓庄学校先后招生一百几十名,但是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仅是精神,也是方法,更是境界。

(三)身体力行,改造环境

在这样艰苦卓绝的办学环境里,陶行知内心有着坚定的信念,学校该有的照样有,没有的也一定要创造。而头一条要做的,首先是要把这个信念、这个精神的力量传递给学生。

虽只有十三个人,但照样有庄严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上,陶行知满怀激情地发布演说:“我们在这空旷的山麓行开学礼,实在是罕见的。要知道我们的校舍上面盖的是青天,下面踏的是大地,我们的精神一样的要充溢于天地间。”[17]多么豪迈的气概!

学校就该有学校的样子,要想改造社会环境,首先从自身做起。陶行知积极改造学校环境,让学校变得富有教育意义,即使这所学校无论是校舍还是规模,都是那么的“说不出口”,但是这并没有什么,陶校长说了,“那些有四十二套桌椅和一个大讲台的场所,未必是真学校”。

小庄改名叫晓庄,晓庄是破晓的晨曦,是中国乡村的新生命;老山改名为劳山,提醒大家要在劳力上劳心。校舍虽然都是茅草屋,但是名称照样很有教育意义,大礼堂叫“犁宫”,图书馆称为“书呆子莫来馆”。真是非常有幽默感!

学校师资从何而来?“本校只有指导员而无教师,我们相信没有专能的老师,农夫、村妇、渔人、樵夫都可以是我们的指导员,因为我们很有不及他们之处。我们认清了这一点,才能在广漠的乡村教育的路上前进”。

作为一个未来的乡村教师,要能够安心在乡村工作,就必须培养适应乡村生活的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就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来勾画。陶行知为学校写了一副对联,贴在犁宫(大礼堂)门口:“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粟麦黍稷下功夫。”他还进一步提出明确要求,“不会种菜,不算学生”,“不会煮饭,不得毕业”。

当然,在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陶行知不是想把大家改造成真正的农民,如果仅是这样,那么师范教育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他的目的很明确:乡村教师要想“化”农民,自己就先得农民化。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另一方面,师范生如果没有能力在乡村扎根,那么理想也就成了空谈。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学校所采取的一切举措,每一步都是紧紧围绕既定的目标去设计的。

所以有一次,陶校长还与两个叫花子谈得高兴,请他们来教大家如何捉蛇,并开展实地教学。几天后,连最胆小的女学生也不怕蛇了。会捉蛇了,然后陶行知让老师给大家上关于蛇的生物课。

学校虽然小得不能再小,但是学校比别的学校更有生气和活力。每天一早都举行寅会,有点像我们现在中小学的“晨会”或者周一早上的“国旗下的讲话”。主持人报告当天做的大事以及外面来的函电内容,主持人由师生轮流担任,会前还要唱歌,以激发每个人奋发前进的意志。寅会后来就被称为“文化早餐”,也真的是名副其实。陶校长在寅会上的多次演讲,也就成了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每周六的下午或晚上还有“周会”,又称“生活周会”,内容主要是议论本周教学与工作情况,布置商议下周工作。

学校虽简陋,但是沟通的渠道照样通畅。虽然师生人少,食宿在一起,交流机会很多,但学校还是创设了专门的交流渠道,来听取大家的看法与建议。在学校办公室前门的桌上,陶校长专门放了一本簿子,上书“人生问题”,并在旁边放有通告,欢迎大家将遇到或存疑的任何问题写在簿子上,拿到周会来讨论。

陶校长认为学校要以生活为中心,他称之为“活学校”。办学要公开,要把学校生活放在阳光底下,让大家都能看到,师生关系亲如一家,这样大家才愿意把孩子送进来。所以,对于学校管理,陶校长强调要让学生来参与校务工作,包括学校的校际往来、图书馆管理,培养实践能力等等。在他的倡导下,很多小学迎接来访者的欢迎会,都是由小学生来筹备和主持的。

乡村教师要有理想、有思想,但如果长期待在农村,肯定会有“精神上的沙漠”之感。因此,晓庄学校努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办了《乡村教师》周刊,旨在使“小的村庄愿与大的世界沟通”。

校舍是开放的,可以给全体村民公用。村民要搞什么活动,都可以借用学校的校舍场地。到了夜里还有村民夜校,这个夜校是由教师来主持,也逐渐从村民中培养出能干的人来协助夜校工作。

陶校长要求学生到田间去,到农家去,与农民做朋友,同时进行乡村生活调查,设立民众学校、平民读书处,开展扫盲互动,传播知识与常识,开办医院及合作社,为村民服务,还组织农人与师生开展联村运动会,并请了几位大人物,如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副院长杨杏佛及吴稚晖等参加,想必这个场面会非常热闹有趣。

这样,学校和农村日渐融合,并在其中引导并为农村生活谋福利。这是一座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以至于日后当局查封晓庄学校时,军警拿着封条都不知该怎么封了。而晓庄学校与周边乡村组织了联村自卫团,算是坏了土匪的“生意”,所以土匪都要来威胁一下,到学校投下恐吓信。也正说明学校与乡村联系之紧密!

以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切入口,中心小学、幼稚园、民众夜校、中心茶园、乡村医院、农业科学馆、联村救火会先后兴建。后来,又有了湘湖师范、江苏新安小学、河南省立百泉师范学校。当然,还有陶校长的学生奔赴各地创办的学校。

一切都向着预定的愿景,在紧锣密鼓地推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