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浙江安吉县自2008年初开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七年来,美丽乡村实现了全县域覆盖,在全面改善农村民生的同时,有效地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创设并推广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安吉模式”,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首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城乡一体共同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的安吉模式_大转型:中国特色农庄创新与发展

单锦炎

浙江安吉县自2008年初开启“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七年来,美丽乡村实现了全县域覆盖,在全面改善农村民生的同时,有效地探索了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同步推进,创设并推广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形成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的“安吉模式”,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首个县域“联合国人居奖”。

一、美丽乡村美在何处?

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发源地,安吉的“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美”在生态环境。安吉“七山一水两分田”,森林覆盖率达71%,植被覆盖率75%,被称为水净、气净、土净的“三净”之地。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不动摇,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创新路径,严查毁林开垦顽疾,严控矿山砂石开采,深入推进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持续推进污染行业整治提升,探索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模式,既保护了绿水青山,又把绿水青山转变成“金山银山”。

二是“美”在产业特色。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产“接二连三”。按照“一乡一张图、全县一幅画”的总体格局,加快农业“两区”(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推进“产品变礼品、园区变景区、农民变股民”。二产转型提升。椅业、竹产业是安吉两大支柱产业,椅业拥有七大系列500多个品种,年产3000多万把,占据国内市场1/3以上份额;竹产业目前拥有生产企业2400余家,产品涉及竹家具、竹装饰、竹纤维、竹工艺、竹机械、竹食品、竹化学、竹日用品等8大系列3000多个品种,形成了接二连三、从根到叶、从物理利用到生化利用配套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三产富民增收。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以县域大景区建设为龙头,大力发展生态乡村休闲旅游,基本形成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白茶飘香、昌硕故里四条精品观光带。2014年接待游客1204.8万人次,旅游门票收入2.16亿元,旅游总收入127.5亿元,全县农民因休闲旅游年人均增收两千多元。

●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人大副主任、中共安吉县委书记

三是“美”在城乡统筹。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以城带乡,以乡补城,城乡一体共同推进。“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三级联动。7年来,安吉187个行政村,完成创建179个,其中精品村164个,可创建村全部开展了创建(另8个未创建行政村,都是规划拆迁改造范围,暂不纳入创建),基本实现了创建全覆盖。分两批启动10个风情小镇建设,着力打造“天荒地老、爱情小镇—天荒坪镇,自在小镇、安吉报福—报福镇,阅乡村、悦生活—山川乡等一批“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风情小镇集群。大力推进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实现集镇污水设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农村联网公路、城乡公交、劳动就业、卫生服务、居家养老、学前教育、广播电视、文化体育、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13项公共服务全覆盖;建成20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构建起了覆盖全县的“2公里便民服务圈”,县级职能部门19大类121项服务事项下放到“中心”,把邮政通讯、农村金融、疾病普查等纳入服务范围,建成“便民服务超市”,各村还根据地域特点和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开通了代买油米、电器维修、老人护理、技能培训、工具出借等个性化服务。

四是“美”在社会和谐。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开设群众说事室、幸福促进社、县领导大讲堂、村书记季度恳谈、草根讲堂、书记百姓面对面等各类活动载体,畅通民意,以“通气”化解赌气,以“消气”来化解怄气,全县社会秩序平安稳定。2004年以来,年年被评为“浙江省平安县”,实现“平安安吉”创建十连冠,并被评为“全国平安县建设先进县”。基层党建活力迸发,美丽乡村建设中,各村班子比着干、争着干,两委班子凝聚力增强,威信提高,形成了“干部干事创业、百姓安居乐业”的良好氛围。一大批干部脱颖而出,先后有7位村党组织书记进出乡镇党委班子,91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

二、美丽乡村如何建设?

基本思路和办法是以工助农,工业反哺农业;以城促乡,城市带动农村;建管并重,短期转向长效;经营村庄,实现“两山互动”。重在“五化五同步”上做好文章。

1、规划本土化,与宣传组织同步。规划是美丽乡村创建、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必须结合当地实际、产业规划、土地规划和建设规划,统一整合,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原则,始终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入到规划中,以规划设计提升建设水平,在规划中宣传,在宣传中组织实施。

一是尊重群众意愿。农民群众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是参与者、受益者,更应该是决策者。规划成果只有“接地气”,群众才能真拥护。设计上,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规划设计必须经“五议两公开”程序(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班子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群众公开评议,书面决议、执行结果两项公开)来确定,以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群众满意。创建上,按照“村民大会集体商量、村级组织自主申报、农民群众全员参与”的原则,把主动权交到农民手中,变“为我建”为“我要建”,建设过程确保农民享有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是注重规划衔接。以规划部门县域总体规划的坐标,来统一发经委和其他部门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目标与国土部门土地利用规划的指标,实现空间布局、功能分布和发展计划的统筹协调、紧密衔接,实现“三标合一”。在此基础上,注重规划的全覆盖和可考核性,有序编制美丽乡村、风情小镇、优雅竹城规划,完成交通、旅游等各类专项规划,形成了覆盖城市乡村、涵盖经济社会的规划体系,构建了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域到局部、从综合到专项、从指标到空间、从用地到景观整体衔接的规划格局。把规划内容分解成定性定量的具体内容和政府部门的工作语言,转化成年度行动计划

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按照“四美”(尊重自然美,侧重现代美,注重个性美,构建整体美)要求,编制“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乡村风貌营造技术导则”,各乡镇、村依据“三标”和中国美丽乡村总体规划,根据各自特点编制镇域规划,开展村庄风貌设计,着力体现一村一业、一村一品、一村一景。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宜文则文的原则,将全县187个行政村划分为五类,40个工业特色村、98个高效农业村、20个休闲产业村、11个综合发展村和18个城市化建设村。在农民居住点建设上,因村制宜大致分为三种类型:①城郊融合型。适合于中心城市、中心城镇快速发展地区。城市规划统一纳入、同步建设,与就业转移、失地保障、社区管理一并考虑,相对集中建设,提高密度。②旧村改造型。适合于一般农村地区、山区。重在环境整治、基础设施跟进、公共服务覆盖、村容村貌美化。③拆迁整合型。适合于下山脱贫。现有村庄分散,土地利用率低,或项目拆迁地区。重点建新与整旧结合,宅基地复垦造田造地,基础设施完善、环境面貌提升。可结合农村产业提升、生活提高,适度集中,增加高度。

2、特色乡村化,与文化挖掘同步。始终牢记我们美丽乡村创建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彰显,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对特色建筑的保护和地方特色文化内涵的挖掘,并将其与乡村氛围很好地结合,贯穿于规划、设计、建设的各阶段,以文化来彰显特色、体现内涵。

一是强化整治修缮。指导全县各乡镇、村在推进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强化整治修缮的理念,力求整旧如新,变杂乱无章为错落有致,切忌划一块地、建一批房,搞大拆大建。如,章村的风情街、山川高家堂民居、孝丰潴口溪“文化墙”等等。

二是注重古迹保留。注重对当地从古到今内含历史印记和文化符号的古宅(昌硕故居)、老街(报福老店铺)、礼堂(双一文革大礼堂)、民房(姚村石片屋)等古迹、古建筑的保留,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赋予其现代的新内涵。

三是体现传承出新。结合安吉是个移民县,地方特色文化丰富的有利条件,在美丽乡村创建过程中,高度重视对各乡镇、村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展示,建成1个中心馆(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和36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将孝文化、竹文化、造纸文化、茶文化、邮驿文化、移民文化、山民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等,通过多种形式予以展示,并形成了威风锣鼓、竹叶龙、孝子灯、犟驴子、皮影戏等一大批乡村特色文艺节目。

3、建设项目化,与年度考核同步。规划蓝图要落地变成美好现实,必须要把“规划”定性定量,分解到一个个具体阶段、细化为一个个具体行动、落实到一个个具体项目。

一是明确行动计划。研究制订《安吉县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计划用10年左右时间完成,前两年抓点成线打出品牌,中间三年延伸扩面产生影响,后五年完善提升全国领先。制定《“风情小镇”建设五年计划》,争取用五年时间逐步将全县所有城镇打造成为“环境优美、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的特色小城镇。制定《“优雅竹城”建设实施意见》,力争用五年时间把中心城区打造成“功能优越、品质卓越、竹韵深厚、充满活力”的“优雅竹城”。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分年度安排创建计划,根据“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的原则,以指令创建和自主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二是构建指标体系。四大目标、36项指标、100分标准。即围绕“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四大类目标,细化为36项具体指标,既是工作目标,也是考核指标,实行百分制考核。指标体系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五句话(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要求,指标标准均高于全国全省,空间上全覆盖到全县187个行政村。

三是科学管理项目。实施“环境提升、产业提升、服务提升、素质提升”四大工程,细化各项具体项目,实行项目化管理,七年来,投向“三农”的项目资金累计接近30亿元。如,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实现收运一体化、处置无害化;首创农村生活污水分户式湿地处理技术,建成了一大批如美国阿科蔓技术、氧化沟技术、太阳能驱动、PEZ高效处理、生态湿地、沼气处理、微动力站、MSL处理等不同类型因地制宜的处理设施;对露天粪坑进行专项整治,实行美丽乡村考核对露天粪坑一票否决制。制定美丽乡村考核验收办法,采取了“5+X”办法清理整合建设项目,由县农办、发经委、财政局、住建局和审计局等五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全面审核把关,着力提高项目绩效。

4、资金多元化,与产业支撑同步。坚持政府主导、乡村主体、社会参与,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美丽乡村建设。

一是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财政杠杆的调节和激励作用,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乡镇给予配套,实行“以奖代补”,变“给钱办事”为“以结果奖钱”。按照特色村、重点村、精品村人均250元、500元、1000元标准给予奖励,全覆盖乡镇300万~500万元奖励。到2014年,县、乡镇两级财政投入奖补资金8.7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入6.29亿元。此外,安排200万元专项考核奖励资金,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安排600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三级统筹,为村干部办理基本养老保险或养老补助。

二是乡村主体。在加大各类财政投入的同时,引导村集体通过向上争取、盘活资源等方式加大项目投入,引导农户通过投工投劳改善居住条件、优化周边环境。至2014年,村集体累计投入8.89亿元,农户个人投入1.53亿元。同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强化政策支持,通过积极盘活村庄存量资产、闲置资源,鼓励开展农户土地规模流转,统筹开发利用村级6%留用地等方式,让农民通过拿“四金”(薪金、租金、股金、保障金)实现增收致富;强化村集体三资管理,发挥集体资产最大效益,通过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物业开发、规模农业等乡村多元化经营路子,壮大村集体经济。如,尚书垓开发弘扬尚书文化,经营观光农业,成为休闲旅游特色村,村集体收入连年翻番;大溪村依托山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家乐,去年集体经济收入250万元,等等。

三是社会参与。鼓励吸引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投入效益农业、休闲产业等生态绿色产业,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七年来,撬动各类金融工商资本投入60亿元以上。深入推进与国家、省有关部委、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项合作,争取在项目、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有力支持。目前,安吉已成为民革中央环保部、住建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家旅游局以及多个省厅单位的新农村合作共建试点县,与复旦大学联合成立中国乡村发展研究中心,成为浦东干部学院、省委党校新农村建设现场教学点

5、管理长效化,与发展水平同步。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已经从规划、建设转向管理和经营。在美丽乡村创建覆盖率不断扩大的基础上,我们及时将美丽乡村长效管理作为重点课题来研究推进,根据乡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将现有城市好的管理机制逐步向农村延伸推广,向农村传播城市文明,促进市民与村民素质的同步提升。

一是创新长效管理机制。制定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设立“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建立“乡镇物业中心”,强化监督考核。实行美丽乡村警告、降级、摘牌、复牌制度,建立动态评价机制,强化过程监管。开通美丽乡村长效管理网络投诉举报平台,开设“美丽安吉找不足”媒体曝光台,引导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定期召开村书记季度恳谈会,交流分析长效管理、村集体经济壮大等方面的问题建议。

二是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全面启动“文明相伴•美丽相随”主题活动,创设“大家找、大家评、大家改”载体,开展“美丽安吉我建言”等系列活动,发现整改不文明行为,提升优化管理细节。深入推进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机关等细胞工程创建。积极开展“3•25”安吉生态日等主题日活动,号召全民参与万人大清扫。编写《生态安吉县民守则》,开设学校地方课程,把生态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基础教育的全过程。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覆盖8个乡镇83个行政村,初步探索快速生物发酵、密封自然发酵和粉碎干燥减量等五种处理方式,农民综合素质不断提升,生活习惯显著改善。

三是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分级控制,大力开展“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计划,强化生态公益林、生态植被和环境敏感点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河道、矿山复绿、小流域治理等生态修复保护工程。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开展农药大减量三年行动。设立矿资办,统筹全县砂石、矿产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实施“山青水净”三年行动,创新推行五级“河长制”,成为全省首批“清三河”达标县,荣获省“大禹杯”。根据省委、省政府部署,以“5·20”行动为载体,大力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区域环境治理工作,把“三改一拆”作为强化党建提素质、发展方式快转型、创新管理促和谐和保持美丽乡村建设领先优势的重要载体,亮短揭丑找不足,通过拆改结合、拆建结合、拆转结合、拆绿结合、拆治结合,拆出美丽乡村建设新空间,改出世界绿色人居的新形象。截至2014年,全县拆违面积达到285万平方米,改造366万平方米,腾出土地3785亩,“无违建县”创建全省领先。

三、美丽乡村建设如何持续推进?

根据全省“五水共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统一部署,按照县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争创生态文明全国示范,打造城乡统筹全国样板”目标,全面深化环境整治,巩固优美生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推进清洁生产;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实现低碳生活;加压奋进,创新实干,全面打造“美丽安吉”升级版。

1、深入推进综合改革。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的过程,不仅是工作载体的创新过程,更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推进的过程。过去几年,创新农业经营机制,首创林权出资公司登记工作,激活林权“沉睡资本”,毛竹股份制改革全国首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通过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首创“五个一”审批模式和四部门“一窗式”联合办证,率先开展国地税联合办税,实现联合办税全覆盖。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深化以农村“三权”为核心的综合改革,成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深入探索农村产权管理、农村金融创新、行政审批精简、生态转移支付等领域的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增强发展动力。

2、全面提升美丽乡村。作为美丽乡村建设发源地,继续下大力气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延伸扩面提质,开展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和规划保留自然村的延伸扩面,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到2016年,全县所有乡镇、行政村和规划保留的自然村都要成功创建美丽乡村,1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村,20%以上的农户成为四星级以上美丽乡村样本户,使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重点推进风情小镇、优雅竹城建设。加速推进城镇融合,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做好山水文章,丰富竹元素应用,彰显优雅品位。精心培育风情小镇,以省级绿色城镇试点为载体,突出镇容镇貌改造修复,完善提升集镇功能。深入开展“520”行动,统筹推进“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和城郊结合部综合整治。深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农村生活污水规划保留自然村100%全覆盖,农户受益率达到90%以上。强化美丽乡村长效管理,推广数字化管理模式,打造“智慧乡村”,实现“村村看、村村听、村村用”的数字化生活。推广农村垃圾源头减量化、资源综合化利用。把美丽乡村建设,从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强化农村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细胞工程建设,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全面进步。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美丽安吉,需要绿色发展。坚定不移以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绿色产业,引领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把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快更好。严格保护生态环境,逐步扩大封山育林范围,逐步改变对自然过度索取的方式,促使农民从“靠山吃山”向“封山养山”转变。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集约节约,加快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益,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全力推进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商合杭高铁、省自然博物院、戛纳影视城、上影安吉影视产业园等一大批项目加快建设,重点抓好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经济开发区、省际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灵峰旅游度假区及25公里休闲产业精品带、教科文新区等“五区建设”。力争到2016年,实现人均GDP10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0元的目标,提前完成省委“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工作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