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东最美丽乡村——钱岗古村

广东最美丽乡村——钱岗古村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下一女,尚未满月,母女俱病亡。广东最美丽乡村——钱岗古村钱岗村也是个古村落。四门遥相呼应,门楼之间有弯弯曲曲用古老的青砖砌成的围墙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村落。钱岗村里的古民居、古祠堂、古门楼、古街巷等数百年来变化不大,古老的村落古而不拙,稳而不踞。古老的钱岗村旁边建起了一幢幢新楼房。
古老村落_名镇太平

二、古老村落

太平第一村——武姓古村

相传武周衰败后,唐朝天子下令诛杀武氏家族。原住山东省清河县文水村的武则天之族亲三兄弟及其家眷,闻风南逃至岭南禺北的深山老林中。这里山深林密,遍地荒野,渺无人烟,于是三兄弟决定隐居于此。他们斩茅搭寮,开荒种粮种菜,避过劫难。星移斗转,安居数载之后,为了武氏子孙的繁衍,老二老三决定到外面闯荡,以图发展。后来老二到广州落脚,定居于今之广州诗书路;老三则去了越南。由于各种原因,老二老三的后裔多年未与老大的后裔往来,杳无音信。老大仍留在原地耕耘。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姓人也看中了此地,并建村立祠。如马姓人从新会来此定居,建立马村。数代后,武氏后人把茅寮改为砖木瓦结构的房屋,初定村名叫石沼村,并在村东头建起祠堂。不知哪朝哪代武姓人出了一位朝官,在祠堂旁建了一条街巷,称作高第街。因骆宾王与武则天过去之恩怨,这位武姓朝官曾与骆姓人发生纠纷,后经同朝为官的钱岗陆姓人出面调解,矛盾方得平息。后又有武逸桥受皇封提督未任而亡之事。族中父老认为祠堂位置及石沼之名不吉,便把祠堂搬迁到村中间处重建,把石沼村改称作武家村。抗日战争时,村落遭到日军掳掠和焚烧,祖祠也未能幸免,完好的一间祠堂变成了一片焦土瓦砾。日寇投降后,仅复建了一座祖屋,让子孙后代供奉祖先、勉怀先人及作嫁娶婚庆摆宴之用。

二十四世祖武逸桥,曾娶刘氏女为妻。生下一女,尚未满月,母女俱病亡。逸桥遂投军从戎。因作战英勇,封为千总。在一次抗击夷人入侵时,他护驾有功,又官封提督。但因伤病医治无效,他尚未上任即去世,故俸银分文未纳。他又无随身眷属,只有贴身护卫毛进安。毛进安感恩念主,遂禀告君皇。皇帝赐封提督灯笼一对,纹银四十两,命毛进安扶柩送归故里。毛进安因形单影只,纹银短少,路途遥远,难以护主返乡,于是将主人安葬于京口马草地,并立碑让武族人辨认。是年重阳到武村报丧。翌年清明,武村族人开坛设斋招魂,并以其衣冠在高平对面山岭(俗名叫官冚)与其母亲合穴而葬。出殡时,毛进安执仗护主送葬。

武氏是定居太平最早的一族,其子孙繁衍至今约有一千多人。武氏后人世代以耕种为主,斩柴烧炭为副,生生息息,与世无争。改革开放后,生活逐渐改善,大多数村民置业,建房,买车,过上美满安逸的新生活。

广东最美丽乡村——钱岗古村

钱岗村也是个古村落。原钱岗地域是七个小山丘,名叫七星岗。相传最早在此建屋居住的有谭、陈、冼、钱四姓人家。到元朝时,南宋末丞相陆秀夫的第五代传人陆从兴举家从韶关南雄县珠玑巷迁来,在土名冼家边(虱乸氹)建屋居住。后姓钱的人迁走了,陆姓的才迁到钱氏原来居住的地方,即现在的格田村冼家边格田居住。现在钱岗村已没有谭、陈、冼、钱四姓的人居住,现在的居民除姓陆之外,只有少数姓沈和姓叶的人。他们在这里开垦农田,建造屋宇,繁衍后代。经历了几个朝代的续建、扩建,钱岗迄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比从化建县还早200多年)。

村内是仿古城堡式建筑,有千余间大小不一的屋舍。全村布局随意而合理,错综复杂却不凌乱。有用红泥压成墙建的房子,有用半泥半砖砌成的墙,也有不少青砖古建筑,均为瓦木结构。

钱岗村从东到西长1.3公里,从南到北长1公里。村内有九间书院、三座祠堂、四座更楼。东南西北均有二层木楼的门楼。东向的叫“启延门”,南向的叫“震明门”,西向的叫“镇华门”,北向的叫“迎龙门”。四门遥相呼应,门楼之间有弯弯曲曲用古老的青砖砌成的围墙连接起来,形成城堡式的村落。沿着围墙外挖建了不少鱼塘,塘边栽种了很多果树。鱼塘既作护村之用,又能养鱼,又可调节村内气候,一旦发生火灾还可取水救火,可谓一举三得。

每个门楼旁边都栽有一棵榕树。到新中国成立时,每棵榕树遮盖的土地已达几百平方米。村民们在工余休息、节日或夜间乘凉时都聚集到大榕树下,聊聊社会新闻,议论村中发生的事情。可惜现在只剩下镇华门旁的古榕树了。

东向的启延门前不远处,矗立着一座古青砖牌坊,名叫“灵秀坊”,高约6米。西向的古更楼封檐口上悬挂了一块有几百年历史的木雕檐板,长860厘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名叫《江城图》(原件现珍藏于广州博物馆)。其内容反映了清朝鸦片战争前广州北岸十余公里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貌,展现清代中前期广州市和珠江河上的繁荣景象。其雕工精湛,内容丰富,被文物专家称为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钱岗村每条街巷的地面都是用山坑鹅卵石、田园石、沙溪石等不规则的石头有序砌成的,不用水泥,不用灰沙,巧妙地把街巷地面铺成梅花纹,又简朴又美观。由于地形的限制,加上布局随意,全村街巷状如莲藕,纵横交错,没有一条是笔直的。外地人进入村中,就好像进入迷宫,入易出难。

钱岗村里的古民居、古祠堂、古门楼、古街巷等数百年来变化不大,古老的村落古而不拙,稳而不踞。

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富裕起来,农村面貌大有改观。古老的钱岗村旁边建起了一幢幢新楼房。登上山冈眺望,只见荔枝翠绿,新楼千姿百态,入夜灯光闪烁,像是彩龙归晚洞。

2005年钱岗古村被广东省旅游局评为“广东省最美丽乡村之一(人文历史类)”。它还入选了广东省、广州市旅游局分别评定的特色乡村旅游点。

屈洞村的由来

从化市东南郊有一个很大的村庄,原名龙腾里,现名屈洞村。这里住着4000多位钟姓居民,他们都是宋代初期广州防御使钟轼的后裔。

话说宋开宝三年(970),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已经十年,而处在岭南的南汉刘仍不肯归顺。赵匡胤遂下旨征调当时住在汴梁(今开封)的唐中书令、越国公的长子钟嘉銮的七世孙钟轼为防御使南下征剿。钟轼乃相国潘仁美的小女婿,时年20岁。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征服了南汉,震慑刘,得州60个,县240个。宋太祖十分高兴,封钟轼为广州防御使,并升为二品资政。钟轼当时驻守在今之从化。他见这里四季如春,物产丰富,便决定长居于此,繁衍发展。在闲暇之余,钟轼与亲随在驻地周边觅宝地筑居室。他首先到今江埔街凤院村地域察看,见此地后有云台山作靠,前有双凤来朝,左有小海河,右有流溪水,是建村的好地方。惜两水相汇于风梅岭脚,有点不雅。他又来到太平地面,见猪屎岭东接鸡松围,西面支脉连连,小山冈如散落群羊,沙溪水、流溪河双水汇流;横护西北的马仔山似奔似腾,气势磅礴。他认为这里也是立村的好地方,但与凤院相比,似略逊一筹,便决定返回凤院地面建居。回到凤院时,欧阳氏已在那里破土动工。无奈之下他只好把建村之事暂且搁下。一天,钟轼在军营小憩,梦见一条金龙平地而起,腾飞盘旋,山峦瑞气霭霭,华光闪耀。只见此地山环水绕,风凝瑞气,景色秀美,十分眼熟;再认真细察,发现此处原是前次曾堪踏过的地方。一觉醒来,他暗自揣摩:莫非神灵指引?他越想越觉真切,于是命人在此筑室安居,并将此地命名为龙腾里。

时光流逝,经历了宋、元两朝后,到明宣德六年(1431),龙腾里已发展为一个大村庄,钟轼的后裔为了纪念先祖钟轼平叛及开村的丰功伟绩,在村中建了一幢三间三进的大祠堂。后人觉得先祖到此定居,兜兜转转,屈居于此,便易名为屈洞村。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手书“防御使钟公祠”匾额赠与钟氏后人。钟姓人把匾额悬挂在祠堂大门口。据说日军侵华占驻太平时,对屈洞村进行了疯狂的烧杀抢掠,但也不敢动防御使钟公祠的一砖一瓦。

改革开放后,屈洞村民生活大大改善,人口逐渐增多,原来的村落已显狭窄,于是在旧村的周边建起数百座大小不一的楼房。20世纪90年代末,钟氏的后裔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对历尽沧桑的祠堂进行了重修,使其恢复了昔日之光辉。

钟楼古村

从化市太平镇另一个古村落,名叫钟楼村。村中保存了几十间有百多年历史且基本完整的旧屋。它被广州市政府划定为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区”,也是从化市首个获此称号的古村。村中有一座有99道门的祠堂,村四周有四座用以自卫的堞垛,村外则是壕沟,类似古城池的护城河。沿着村子走一圈,便仿如回到古代的“小王国”。在这个“小王国”里住的人全部姓欧阳。村中的老人说,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的后裔。建村者原居住街口城内东华里,后因屋窄人多而迁徙至此。

钟楼村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整个村落依村后的“楼上挂金钟”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是个藏风聚气之地。村口有座门楼,开一小拱门,上书“钟楼”二字。村落四周围筑有3米多高的围墙,四个主要制高点建四个两层高用以放哨、观察敌情的堞垛。围墙外原是宽2米多、深3米多的护城河。一水护村,既可泄洪排涝,又可把村落与四周分开。村落左角有五层高的炮楼,第四、五层四面墙开狭小工字形和圆形枪眼,与四个堞垛遥相呼应。这些壁垒森严的围墙、护村河、炮楼,在动乱岁月对保护全村的安全起着很大的作用。

钟楼村以欧阳仁山公祠为中轴线。公祠是建村者欧阳枢与欧阳载兄弟为纪念父亲欧阳仁山而建,三间五进,占地2500多平方米,是目前从化发现规模最大的祠堂。该祠为砖木瓦结构,硬山顶式,共有99个门口,取“九九归一”和长长久久之意。公祠左边有4巷,右边有3巷,每个巷口另有门楼,上有巷名。每巷有一条花岗岩砌边、青砖铺底的排水渠,依地势步步而上。巷子两侧是三间两廊的民居,每排7户,每户两廊相通对望。钟楼村布局合理,构筑严整,通风透气,安全可靠,是理想的聚居之地,也是从化市不可多得的古村落。

太平场当楼

太平场当楼位于太平镇广从公路旁,又称泰成大押。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是太平场墟北面水南头村商人骆梅坪先祖所建。它是太平场、花县、禺北(今白云区)、增城一带规模最大的当号。太平场墟在明朝时期是当地农副产品主要集散地,且在墟西流溪河岸有货运码头,因此商业活动频繁,百货交汇,民丰物阜。墟内两条主要街道交汇在当楼处。

当楼是一群体建筑,四周围以高墙,以瓦铺作金钱形漏墙头。当楼坐东向西,临大街建一间商铺,中间设一天井,深两进20.3米,宽三间15米。商铺为硬山顶建筑,外观厚重。第一进山墙墙头为灰塑卷草纹饰。商铺后隔一进4米的天井,上17级石阶便来到主楼。主楼高三层共18米,深三进16米,宽三间15米,是一座砖木石结构为主的建筑。当楼四面墙壁高峭,墙脚为2米多高的花岗岩石台基,墙体为古青砖,墙厚60厘米。顶端两侧各为三个镬耳墙。主楼的正门门框以花岗岩石砌筑,开双掩铁门。楼内原有柜台和典当窗口,今已不存。右侧次间设有木制楼梯通各楼层。楼面以木桁条承托木板,上面铺方砖作楼面。主楼建筑内立有宽1.2米、厚0.9米的四条粗大砖柱,砖柱与墙体架有41条大木梁,承托着各层楼面与屋顶,屋顶上铺白底素瓦。二层楼窗为工字形铁框窗。各层前后左右墙上均开有竖长方形石框窗,窗口窄小,作采光、通风、瞭望、射击之用。在当铺后面隔一天井建有三层货楼,作保管受押物品之用。楼内设有保贮贵重物品的大夹万(保险箱柜)及摆放着贮放普通受押物品的货架。

当楼的花岗岩门框、铁门、各层枪眼、厚墙等的建筑十分坚固,务求达到防盗、防火、防水、防土匪的安全效果。

新中国成立后,当楼被收归国有,用作三区、太平乡、太平公社、太平区、太平镇历届政府办公用地。改革开放后,在落实侨务政策时,归还给骆梅坪的后裔。由于保护较好,主体建筑尚算完整,1999年被从化市政府定为历史文物加以保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