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怎样适应乡村建设的“新常态”

怎样适应乡村建设的“新常态”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又借鉴于世界范围内如日、韩等国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孙中山)适应和抓住“发展机遇”,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十八届三中以来乡村建设的“新常态”:1.加大“专业性”建设步伐。从理念提出、理论论证、产品(服务)设计、宣传推广、实践操作、持续协作、回馈完善等各方面都需要加大“专业性”队伍和技能建设。2.进行适度“普惠式”改革。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朱子家训》

宏观层面来看,今日中国的乡村建设因应于我国客观实际上经济转型、结构升级、社会发展的大势之所趋。回望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千年未有之变局”时代的乡村抵抗和复兴。又借鉴于世界范围内如日、韩等国的乡村建设和发展。可谓集大事繁、继往开来。

然而,从微观层面来看,乡村之复杂,类型之繁复,必不是我等所得之梗概。正如李老师所言:乡建院只参与30%的“可经营”的乡村。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孙中山)适应和抓住“发展机遇”,需要正确认识和看待十八届三中以来乡村建设的“新常态”:

1.加大“专业性”建设步伐。

专业人做专业事。从理念提出、理论论证、产品(服务)设计、宣传推广、实践操作、持续协作、回馈完善等各方面都需要加大“专业性”队伍和技能建设。“专业”在情怀、在实践、在理论、在创新、在担当。应积极鼓励参加并引进注册经济师、社会工作者、银行从业资格证等考试和学习。不专不立,不专不通。

2.进行适度“普惠式”改革。

“习李新政”以来,随着政府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和涉农审计的全局覆盖步伐加快,“毕其功于一役”式的财政资金集中投入的乡村建设方式会渐次转型,因此,如何适应“区域式”“普惠式”的政府采购,进行相应方案设计和实施会成为即将出现(也许已经出现)的新的形势和业务模式。

3.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

无论是我们协作成立的内置金融村社的业务开展,还是乡建协作者本身的建设和发展都需要接受“市场”的洗礼,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与其等待、不如准备,与其被动、不如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