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培育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培育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资源和能力经整合而成,整合的水平与效益完全取决于组织管理经营的水平与能力,它包括大学管理者的认知与洞见力、运作与创新力等。一方面,政府与社会不干预大学开展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活动;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又以最有效的文化与物质资源积极支持并协助大学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凝练。

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开发与培育

资源是可以创造的,能力是可以提升的,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精心地构建、培育与打造。

1.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开发

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组织中学术活动方式与成果的积累性学识,它需要比社会任何一个单位更长的培育时间,这一时间大致经历长期培育别具一格的文化精神与学术传统、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开发与获取核心专长和高端技能、竞争要素整合和核心竞争力更新等阶段。

(1)在开发阶段,一是确立大学差异化发展战略,即发展目标的差异和发展学科的差异等,通过差异化发展树立起有别于其他大学的独特性东西,并把这种差异转化为竞争优势;二是重视引进或培养掌握具有前沿性和关键性知识技能的特殊人才,建立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从而使大学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关键性优势。

(2)在整合阶段,主要是经营管理阶段。办学主体必须围绕差异化发展战略、目标,将所有包括文化精神资源、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等予以高度融合,快速形成持续发展力与持续竞争优势,并构成学校独有的文化精神体系与知识技能体系的独特性优势。

(3)在巩固阶段,主要是构建优势互补联盟。其理念是:知识有限,智慧无界。与不同学校进行知识联盟或战略联盟,通过组织资源共享与智慧互补,合作创造知识或进行知识技能的转移,从而以自身优势加别人的优势实现“双赢”,并由此不断获得新的竞争力。联盟的目的主要是通过采取师生互换、学术交流与合作等多种形式,相互促进,取长补短或优势互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与竞争的持续优势。

2.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其实质是培育大学的精神品位和文化势位。

(1)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的五条原则。

第一,理念创新。理念及其行为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理念是一切行动的基础,思想有多远,行动就有多远。

首先,对于每个大学来说,每一个时期的资源都是大致确定的,它被人们的行动创造出来并积累起来后,就已经存在并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人们利用这些已有的资源去创造和积累,但他们进行创造和积累的量与质则取决于其愿景和行动方式。如果方向越合理,方式越有效,创造与积累的效率效益则越高,如此循环。

其次,理念创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增强核心竞争力意识,构建大学核心竞争力,首先要从战略高度树立大学学者群体、特别是领导层的核心竞争力意识;二是要有科学合理的超前意识,有科学合理的超前意识才有符合逻辑与规律的超前作为;三是建构核心竞争力依赖于学校自身的内功凝练与内力生成,而非外在强制或强供。

第二,制度创新。制度出生产力,制度也出教育力和学术力,由此制度优劣构成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制度创新,主要指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的不断完善化、新颖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由此优化行为方式及其资源配置方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势能。

第三,管理经营创新。一方面,管理无定制和经营无定式,管理经营水平显示着一个组织机构的发展智慧并决定着其发展速度与质量,所以管理经营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管理经营问题。

首先,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由不同资源和能力经整合而成,整合的水平与效益完全取决于组织管理经营的水平与能力,它包括大学管理者的认知与洞见力、运作与创新力等。所以,大学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管理者之间的知识、智慧、能力与意志的较量。

其次,管理经营创新,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理念和知识管理模式,关心人的进步与发展;二要开展学习方式创新,以整合校内外力量组成知识联盟的组织建设战略;三要打造教育和学术特色以构成自身发展优势的战略。只有坚持本校独有的办学传统与学术传统,才能培育出有校本特色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包括两个方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向创新。

首先,隐性知识的创新在于智慧激活与优势互补。根据管理学家伊夫·多兹的观点,核心竞争力不可触知,也难以度量;核心竞争力必须是异质的,不能轻易被模仿和替代。因此,核心竞争力必须以隐性知识创新为核心,因为隐性知识属于人们的心灵智慧,它铸成于心,内容模糊、复杂而又自成体系,只能意会,难以揣摩,而核心竞争力恰恰具有普遍模糊的特点。鉴此,隐性知识的创新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着力点无非在于以管理经营者自身的知识智慧和激励制度创新而促使员工的智慧激活与优势互补。

其次,显性知识的创新在于理论创新。核心竞争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充分整合员工知识与智慧优势的能力系统,是一个由教育服务能力、学术生产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和文化制度力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具有显著的可研究性及其研究结果的知识性和理论性。因此,显性知识创新,着力点在于深入开展核心竞争力的系统要素及其结构体系优化研究,以理论创新实现显性知识创新。

第五,社会创新。所谓社会创新,是指政府与社会不断以政策与制度资源创新,为大学发展提供有力、有效的外部环境资源支撑。

一方面,政府与社会不干预大学开展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活动;另一方面,政府与社会又以最有效的文化与物质资源积极支持并协助大学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凝练。

(2)大学核心竞争力培育需要解决的五个问题。

第一,追求卓越的理念与超前发展的战略意识。具体包括高等学校发展的思想认识、战略目标定位、管理文化与机制,以及参与竞争的核心资源。一所大学之所以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关键在于人的因素。因此,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目标应直接指向于大学人及其对大学发展起着操纵作用的大学文化精神及其运行体制。一所大学多年办学实践中形成的独特运行机制、学术队伍、学术传统及其治学风格,是别人最不容易模仿与超越的。

第二,善于科学处理学校内部学科多向发展与若干学科重点发展之间的关系。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不可能在所有学科齐头并进,尽创一流。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善于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有所多为和有所少为。

第三,建构和谐的外部关系。它包括高等学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即资金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关系;高等学校与社会其他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关系;高等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即构建学习化社会与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国民素质与社会广泛理解支持的关系。

第四,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与科研能力。这个问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加强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培养和引进大师、名师和名士。对于队伍建设,既要常新,又要防止关键人才流失,所谓关键人才,就是学术团队的领军人物;二是打造一流的科研能力,使学校拥有的学者团队能创别人难以企及之知识,能创造造福于人类社会之重大发明。

第五,努力实现开放化与国际化。这里所说的开放化与国际化,实际上是个处理好特色发展和文明采借之间关系以及本校与外部高校之间的竞争、合作与交流的关系。

(3)打造大学核心竞争力需要防止的几个认识误区。

第一,优势资源并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有人以为,大学只要占据了竞争的优势资源,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其实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从决定性意义上说,所有的核心竞争力都是大学的竞争优势资源,但反过来却不一定成立。例如,某大学是指定的教师培训中心,这种垄断地位就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人竞争力不是大学组织的核心竞争力,个人的素质高低并不代表组织素质的绝对高低。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个体资源和智慧能力的一种整合,买不来、带不走。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单个的人才并不能形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把个人的竞争力转化为学科的优势和团队的优势,这样教师就不愿离开优势学科和团队,即使离开,对学科和团队也影响不大。

第三,大学的整体优势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换言之,即使一所大学没有整体优势,但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学科领域而成为一流大学。

第四,比较竞争优势不等于核心竞争力。比较竞争优势是指与其他学校相比的特殊优势,而核心竞争力是大学内在的支撑力,是一种持续的竞争优势。两者分属不同的概念。

第五,研究型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而在21世纪,相对于技术应用造成的硬力量,由新知识、新观念、新的制度结构等构成的软力量更为重要。研究型大学的品质系国之兴衰,乃因它是包括科学、制度、观念、文化等整个社会创新的最重要源泉,也只有研究型大学能最称职地担当起创新源泉。

大学是国家的智力支撑,大学的兴衰与大国的兴衰密切相关。当前,大学争创一流,主要依靠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环境竞争力和基础竞争力。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管理水平,即学校“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对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的学识”[11]

当今世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竞争中,影响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教育,就是承载文化与教育的大学。国际竞争力中的核心要素,例如科学技术、知识人才等,都呈跨国界流动倾向,而流向于最有利于发挥它们作用的地方往往就是知名大学。因此,建设尽可能多的现代高水平大学,打造尽可能强的大学核心竞争力,是确保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及其世界竞争格局中之优势生境的关键之所在。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拉克·科尔(Clark Kerr)在其《大学的作用》一书中曾精辟地指出,每个国家当其具有世界影响力时,都会向世界发展居领导地位的智力机构——大学着力。香港中文大学的金耀基先生说得好,21世纪要想是中国人的世纪,那中国就一定要在自己的土地上产生好多的一流大学,否则强国就永远是一个梦。21世纪是谁的世纪,不要看别的,就看那个国家的大学水平如何。

向大学着力,建设世界高水平的现代大学,是今天所有中国人应有也是必需的作为。

【注释】

[1]参见宋东霞、赵彦云:《中国高等学校竞争力发展分析》,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4.2,第60页。

[2]参见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载《光明日报》,2007.12.7,第10版。

[3]参见《日本综合国力缘何高出中国五位》,中国新闻网,2010.1.6。

[4]参见[美]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62页。

[5]参见艾斐:《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载《人民日报》,2008.1.17,第11版。

[6]参见中央教科研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载《中国教育报》,2009.12.23。

[7]参见扈中平:《挑战与应答——20世纪的教育目的观》,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页、第346页。

[8]参见[美]弗莱克斯纳著,徐辉、陈晓菲译:《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10页。

[9]参见杨昕、孙振球:《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载《新华文摘》,2004.21,第106~107页。

[10]参见成长春:《学习力:高校核心竞争力之本质》,载《光明日报》2007.11.23,第12版。

[11]Prahalad,C.K.and Hamel G.The Core Compe 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