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构成及识别

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构成及识别

时间:2022-09-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竞争力由资源和能力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是那些“关键的、强势的”要素,可采用意见搜集或集中讨论法、频度统计法、问题清单打分法、高标定位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予以识别。最后对各个要素“○”的出现频度按大小排队,位次在前的可视为核心竞争力要素。得分较高并接近于标杆大学,即横道达到或越过虚线的要素可视为核心竞争力要素。

大学竞争力由资源和能力构成。资源又可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能力又可分为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是那些“关键的、强势的”要素,可采用意见搜集或集中讨论法、频度统计法、问题清单打分法、高标定位法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予以识别。

为使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识别更为准确,可进一步就每一竞争力要素,与现实中或虚拟的同一层次或高一层次中实力较强且具有代表性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强度的比较。将那些得分较高同时又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力要素视为核心竞争力要素(可称之为“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关注外部环境中的竞争机会与威胁,同时又十分注重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以便利用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动态地适应环境,以求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本书认为,大学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关键一点是要识别和培养自己的竞争能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将核心竞争力作为竞争的利器。

一、大学竞争力要素的构成

战略管理理论认为,资源和能力都是组织长期战略管理的基础,它们包含物力、财力、人员、组织结构、技术、过程和关系等因素,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综合了组织的全部实力,形成了以竞争力为基础的优势。[1]

对大学来讲,其竞争力也由资源和能力构成。大学所具有的资源是指大学所拥有的一切可以用来增强竞争力的资产,可以是人力的、财力的、物质的、组织形式的一切有形和无形资产。大学除了拥有和利用内部资源之外,还应加大向社会开放的力度,挖掘和吸引外部资源为己所用。为此,可把大学资源分为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

内部资源主要包含“师资力量”、“学科专业”、“优势学科”、“教学设施与设备”、“科研设施与设备”、“财政投入”、“校园环境”、“学校声誉”、“历史传统”、“科研成果”十项要素。“外部资源”主要包含“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在地区的经济科技政治地位”、“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政策制度”、“校友队伍”、“战略联盟”、“科技与教育中介组织”、“合作企业”、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其他外部利益相关群体”(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公众、其他大学等)等要素。

大学能力可分为“技术能力”和“支撑能力”。“技术能力”是指大学要承担三大社会功能(教育教学、研究开发、直接的社会服务)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本专科生培养能力”、“研究生培养能力”、“教学组织与体制”、“教学人员素质”、“科研组织与体制”、“科研人员素质”、“科研综合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社会服务与合作能力”十项要素。“支撑能力”是指大学高效率地、高效益地协调、利用各种资源并在大学竞争中发挥作用的基本技能。这种能力来自大学这种复杂社会组织的内部,它不存在于大学中的任何一个人员身上,而是体现在大学内个人之间、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产生的综合技能方面,它主要包括“办学理念”、“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开放能力”、“内部资源协调能力”、“外部资源协调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十项要素。

二、大学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识别

大学竞争力就是有利于大学形成竞争优势的资源和能力的综合反映,而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大学竞争力中那些最关键的、最能使大学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强势要素(或要素组合)。一般而言,“用户价值性”、“独特性”、“能力难模仿性”、“资源专有性”、“能力延展性”、“资源可转移性”、“持久性”应当成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2],这些特征应成为识别核心竞争力要素的依据。

由于构成竞争力的要素很多,并且要素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因此要依次准确地判别其竞争强度的大小,从而识别出哪些是核心竞争力要素,显得十分复杂和困难。为简便起见,可对此进行粗略的估计。可采用这样几种“简易粗估法”:

(1)意见搜集或集中讨论法。约请或召集有关专家(主要是大学内部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等)就大学拥有哪些优势资源、具备什么关键能力,各自发表意见,而后将这些意见汇总提炼。应重视那些在共性的“○”意见中反映出的优势资源和关键能力,可结合学校发展的历史、现状对其做进一步的分析归纳,提炼出核心竞争力要素。

(2)频度统计法。给每位专家一份大学《竞争力要素体系表》,让其挑选出自己认为的核心资源或关键能力并做出“○”的标记。然后对每一要素所得到的“○”标记数进行加总,并计算“○”的出现频度。最后对各个要素“○”的出现频度按大小排队,位次在前的(譬如前5名)可视为核心竞争力要素。

(3)问题清单打分法。将各竞争力要素用问题的形式表述,如“开放能力”可表述为“大学是否与社会广泛合作”。专家打分也用回答问题的形式,一般采用5分制,1分、3分、5分分别表示对问题的肯定程度为“弱”、“中等”、“强”;2分、4分介于其间。对每一个问题的得分汇总而后平均,就得出该问题所表征的竞争力要素的强度得分。得分较高的(譬如4分以上)可视为核心竞争力要素。

(4)高标定位法。这种方法仍采用5分制,但在打分之前,首先要选定一个“标杆大学”,即本校决定作为赶超对象的大学。将标杆大学的各要素的强度得分均定为最高分即5分,然后比照着给本校打分,得分均视相对于标杆大学的差距而定。得分确定后可用横道图表示。得分较高并接近于标杆大学(譬如4.5分),即横道达到或越过虚线的要素可视为核心竞争力要素。

上述四种方法的特点是简便易行,但评价的标准尺度比较含糊,最终的评价结果可能欠准确。为更准确、可靠起见,可运用一种常用的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邀请大学内部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服务人员及大学外部的政府官员、教育专家、其他大学、企事业单位、校友、家长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评价小组,依据核心竞争力的五项特征(“用户价值性”、“独特性”、“能力难模仿性”/“资源专有性”、“能力延展性”/“资源可转移性”、“持久性”),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前述四十项大学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逐一进行评价,并按得分大小总体(40项)排序或分四个集合(各10项)排序。因为得分较高,排序在前的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相对其他的竞争力要素要高,按一般的粗略分析,可认为这些要素就是大学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要素。实践中,可由专家给出具体的划分线来确定,譬如得分大于3的列为核心竞争力要素。

三、“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识别模型

为使核心竞争力要素的识别更为准确,可进一步就每一竞争力要素,与现实中或虚拟的同一层次或高一层次中实力较强、具有代表性的竞争对手进行竞争强度的比较。将那些得分较高(比如大于或等于3)同时又高于竞争对手的竞争力要素视为核心竞争力要素,可称之为“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为此,本书尝试建立“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识别模型(图1-1)。该模型是受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各层面(技术层面、市场层面、管理层面)进行综合评价而采用的“二维分析模型”[3]的启发而建立的。在“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识别模型中,构建了一个坐标图——纵轴设为自身(用Y大学来表示)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横轴设为同一层次或高一层次中实力较强、具有代表性的竞争对手(用X大学来表示)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坐标图中的每一点(ai, bi)表示Y大学和X大学的第i项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分别为ai, bi。

图1-1 Y大学的“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识别模型

由坐标图可知,落在AG线的上方即ABCG区域内的点(ai, bi),均有ai>3,这些点表示Y大学该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较高。同理,落在EH线的右方即EHCF区域的点(ai, bi),均有bi> 3,这些点表示X大学该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较高。

由于ODC线与横轴、纵轴的夹角为45°,落在ODC线上的点(ai, bi),均有ai =bi,而落在ODC线的左上方区域的点(ai, bi),则有ai> bi,即在OCB区域,Y大学该项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要高于X大学。反之,落在ODC线右下方区域的点(ai, bi),则有ai<bi,即Y大学该项竞争力要素的竞争强度要低于X大学。

将上面的分析结合起来,可清楚地理解前面所定义的“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的概念,从而将Y大学的“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识别出来。在坐标图中,同时落在AG线上方和OC线左上方的点(ai, bi ),均有ai>3且ai> bi,则这些点所表征的竞争力要素可视为Y大学的“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对于这样的竞争力要素,大学应当加以重视,要认真地进行保养和维护;在现有领域中加以调配使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在适当的时机开辟新的领域,利用核心竞争力要素的延展性和可转移性,培养新的核心竞争力要素,以获得更多的办学效益。

可对要考察的Y大学作进一步的分析。对Y大学来讲,落在AG线下方和OC线左上方即OAD区域的点(ai, bi),有ai> bi,表示该点所表征的要素的竞争强度超过了参照方(指X大学),但又有ai<3,表示该点所表征的要素的竞争强度还不够高。而落在AG线上方和OC线右下方即CDG区域的点(ai, bi),有ai>3,表示该点所表征的要素的竞争强度较高,但又有ai<bi,表示该要素的竞争强度比起参照方还不够高。总之,落在这两个区域的点所表征的竞争力要素均离“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把这些要素称为Y大学的“潜在竞争力”。对于这些竞争力要素,大学也应当引起重视。因为这些要素已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应当承认它们都是有潜力的要素;只要加以扶持,便有可能发展为核心竞争力要素。

对于落在AG线以下和OC线右下方即ODGF区域的点(ai, bi),有ai<3,又有ai<bi,表示这些点所表征的竞争力要素不管是在自身内部还是相比参照方都不高,可认为它们离“相对核心竞争力要素”差距较大,即“竞争力不足”。对于这些竞争力要素,大学可视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或重点扶持,或不予理会,或干脆放弃。

(原载于《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

【注释】

[1]张炜.核心竞争力辨析[J].经济管理·新管理,2002 (12) :10-17.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 (7) :42-43;聂辰席,顾培亮.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性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 (7) :61-62.

[3]杜纲,姚长佳,王军平.企业能力的关键纬度及分析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2) :105-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