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对历史经验的僭越

知识对历史经验的僭越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简而言之,将知识视为课程的本质就是以“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而将历史经验视为课程的本质就是以“事”为中心进行教学。而“课程即知识”说则混淆了“历史经验与知识的区别”,这使得我们极易错过讨论“历史经验与知识,谁更有资格成为课程”问题的机会,进而为知识对历史经验的僭越打下了基础。所以,“课程即知识”说实际上是打着历史经验的名义反对历史经验,让学生以学习“历史经验”的名义学习实实在在的“知识”。

二、课程内容的误置:知识对历史经验的僭越

在课程与教学领域,存在一种普遍的课程内容误置现象,即是知识对历史经验的僭越:知识取代历史经验成了课程的核心。这种僭越主要分两步完成的:第一步是将历史经验等同于知识,第二步是将知识视为课程的本质。

(一)将历史经验等同于知识

在传统教学认识论看来,历史经验和知识具有同样的意味,其表现主要有三:其一,在界定“教学认识论”的含义时,直接将历史经验等同于知识:《教学认识论》著作中将其表述为“教学认识就是教师教学生主要掌握人类历史经验来认识客观世界和发展自身”(8),而在《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中的提法是:“教学认识就是由教师教学生主要学习现成知识以认识世界和发展自身。”(9)其二,在界定“课程的本质”时,直接将历史经验等同于知识,认为“个体的认识只是在极少情况下依然要依据直接经验,多数是依据间接经验。……学生个体的认识更是如此,更多的是借助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知识——这一特殊的精神客体”(10)。其三,在课堂教学问题上,直接将历史经验等同于知识,认为“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主要是经过选择的人类历史文化经验”(11)。总之,在传统教学认识论看来,历史经验就是知识,二者是等同的。

将历史经验等同于知识的做法,混淆了历史经验与知识的巨大差别。实际上,历史经验与知识所涉及的领域和内涵是截然不同的:一方面历史经验关注的焦点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涉及的是人们在过去的所作所为,是人类在过去所做过的事,是前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动本身。它关注的是过程和方法,是人类如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将历史经验视为课程的本质,就意味着将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置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将前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做过的“事”置为教学的中心,通过师生的“教学做”使学生学会怎样认识世界和怎样改造世界。另一方面知识关注的焦点则是认识的客体,是对象领域,涉及的主要是知识与客体之间的相符关系,是前人对“客体”真实面目的描述,是关于“物”的认识。将知识视为课程的本质,就意味着将使学生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而不是学会观看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将认识的客体——“物本身”——置为教学的中心,并通过师生的“知识授受”使学生直接看到世界的真实面目。简而言之,将知识视为课程的本质就是以“物”为中心进行教学,而将历史经验视为课程的本质就是以“事”为中心进行教学。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课程观,故而有必要对“历史经验与知识的区别”进行认真的讨论。而“课程即知识”说则混淆了“历史经验与知识的区别”,这使得我们极易错过讨论“历史经验与知识,谁更有资格成为课程”问题的机会,进而为知识对历史经验的僭越打下了基础。因为只要在此基础上将知识视为课程的本质,整个僭越就轻松完成了。这就是荷兰历史哲学家弗兰克·安克斯密特所说的历史经验与真理(知识)的死亡拥抱:在与真理的拥抱过程中,历史经验再也没有剩下任何独立的成分。历史经验要想重获生命,就必须摆脱这种死亡拥抱,必须斩断与真理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主客体间找到最佳的战略位置,才能重申自己在主体、客体和经验三方互动过程中首要动因的身份。(12)

(二)将知识视为课程的本质

在传统教学认识论看来,课程的本质即是知识。针对经验本位课程观,王策三先生从教学认识论角度明确提出“课程即知识”的理论主张,认为:课程本质就是教学认识的客体,课程这种教学认识客体的最大特点是中介性,因为学生不是直接跟自然界、社会现象打交道,而是通过课程这个中介客体去认识世界。而这个中介客体——课程——在其本质上就是人类的认识成果——知识。因为学生个体认识的主要依据不是其直接经验,而是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知识。(13)所以,传授知识成了学校的最基本工作和教师的神圣职责:“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教师的神圣职责。这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共在的事实和共识。”所以,知识传授应该不断地加强,应该越来越注重,而根本并永远不存在“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问题。(14)

传统教学认识论之所以能理直气壮地主张“课程即知识”,之所以会主张“传授知识是学校的最基本工作和教师的神圣职责”,并认为这是古今中外千百年来共在的事实,是历经教育理论论证和教育实践检验的中国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主要是因为传统教学认识论将历史经验与知识混淆在一起,并借助历史经验的力量以知识的名义有效地打击了自己的对手,进而提升了知识在课程与教学领域的重要性,为将课程定位为知识扫清了障碍。不但如此,知识还将胜利的果实据为己有,从而实现了对历史经验的僭越:知识代替历史经验成了学校课程的主宰,占据了课程领域的王位,而真正的王子——历史经验——却遭到了放逐,走进了被人遗忘的角落。所以,“课程即知识”说实际上是打着历史经验的名义反对历史经验,让学生以学习“历史经验”的名义学习实实在在的“知识”。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获得的是知识,是关于世界真实面目的认识,而不是历史经验,不是认识世界的行动能力,更不是改造世界的行动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学生“知识扎实,能力低下”的局面。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将真正的历史经验而不是将历史经验的替身——知识——置于课程的核心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