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末,随着建构主义知识观与认识论的兴起,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意味着课程体系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和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学生主体性在知识建构中的缺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个体与知识不是分离的,而是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

三、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20世纪末,随着建构主义知识观与认识论的兴起,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原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意味着课程体系必须建构知识与人之间的一种整体的意义和关联,使之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意义。

在传统的知识观念支配下,教学是从外部向学生灌输明确的知识,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无法将知识转变为自己的理智力量,因此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导向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学生主体性在知识建构中的缺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学习方式转变因此被看成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恢复个人在知识建构中的合法身份。这一努力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

传统课程体系信奉客观主义的知识观,视知识为普遍的、外在于人的、供人掌握的真理。这意味着个人见解在给定的课程知识面前没有意义。知识客观化和科学化的追求必然是以牺牲个人知识因素为代价的。

新课程确立起新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在知识建构过程中,个体与知识不是分离的,而是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同时,由于个体的参与,学习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认知活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信仰等态度相关,学生学习生活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亦成为课程内容的有机构成。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新课程旨在扭转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以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和个性化作为基本信条,从而重建了教、学、师生关系等概念。新课程要求在所有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渗透“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研究性学习”的充分开展提供独立的学习机会。学习作为建构新知识的活动一方面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另一方面学习还超越原有的个人化行为,成为群体合作、团队精神和群体意识发展的契机。

3.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

传统的课程评价以甄别为目的,以外在的、预定的目标作为唯一的标准,对所有学生采取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实际发展。新课程力图构建具有个人发展价值的评价方式,保障知识生成方式的个性化。新课程要求“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将评价视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共同建构意义的过程,强调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发展自我反思能力和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意识,主张在价值观上尊重个别差异,秉承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评价方式上,试图采用档案袋评定、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表现展示评定等质性评定方式弥补传统学业成就测验的不足;在评价内容上注重描述学

生的个性化反应,以提升评价的个人发展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