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活化课堂教学

活化课堂教学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文教学讲“悟”,悟什么?课堂上的突发“事变”是常常发生的,教师处理不好,会导致课堂秩序和纪律的混乱和松懈,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课堂上有时学生的突发异想被认为是小聪明的体现,遭到否定或批评,这是课堂教学民主之大忌。

重视学生乱侃 活化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探寻

◎张 君

教学民主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素质教育课堂的基本特征。目前,语文课堂教学虽一改以往的“灌入式”教学方法为今天的“启发提问式”,但也存在着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粗糙的问答式,或者说,一堂课只要学生按照已定的答案答对为止。这种僵化、机械的教学模式,貌似民主的启发讨论式,很难开发学生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学生提出的一些逆反性的问题、延伸性问题被视为胡说或乱侃,也常常被教师忽视。而这些“乱侃”恰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是学生潜能的喷发。

因此,对学生的“乱侃”不能忽视,应因势利导,切实使“乱侃”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驱动力,所以,课堂教学特征之一应定位在民主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寻:

一、鼓励“乱侃”,尊重学生的个性地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囿于对词句段的死抠细析,特别是课文定论主体的灌输,使许多学生懒于思维,再加上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了怕羞、不愿动口说话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多思、多说,哪怕是胡说也要认为是积极思维的结果,多启发,多认可,善于将这些“乱侃”正确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这些“乱侃”为基点进行思维迁移创造,使知识面得到拓宽。如我在教学《卖炭翁》一文时,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卖炭翁不可怜,至少也是个小老板。”我问他何以见得?这位学生说:“卖炭翁有一辆车、一头牛,在当时来说,虽说不是小康,但可以说是脱贫。”我及时表扬这个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提的新颖,鼓励其他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许多学生积极发言,开展了如下讨论:“卖炭翁可卖牛、卖车集资做别的生意”“卖炭翁到哪儿也没有好日子过”“一丈绫至少说明不是纯粹的抢”“当时市场制度不健全”“本诗主体是卖炭翁辛苦所得遭到掠夺反映官市黑暗”等等,以上问题的对错暂不判定,有些虽近似“胡侃”,但说明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从产品所有到生产工具、生产资料,从市场现象到市场机制,从现实到文学,可以说,学生力图跳出或已经跃出教材规划的中心思想的框子,把眼光投向社会,触及到了政治、经济等方面。因此,学生即使把想法扯得太远,教师也应适当给予鼓励或认可,尊重学生对文章个性化的感悟,挖掘创造性的思维。

二、激发“乱侃”,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个性化的创新能力

激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可活跃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辨析能力。语文教学讲“悟”,悟什么?怎么悟?教师不能简单地把教参定论搬传给学生,迫使学生叠存在脑子里,不择取、不怀疑、不批判,这堆叠存物就固体化,如钢筋混凝土一般死死封住了思维的大门。所以,教师须激发学生感悟,即质疑创新,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

我在教《宋定伯捉鬼》一文时,激发学生情趣的感悟,分析了宋定伯遇鬼、诳鬼、唾鬼、卖鬼等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过程,学生质疑了许多问题:(1)鬼对宋定伯以实相告,定伯为何骗鬼?(2)鬼与宋定伯互背夜行,未有害宋定伯的动机,而宋定伯为何害鬼?(3)鬼未威胁或准备谋害定伯,而定伯却唾鬼、卖鬼,定伯未必大智大勇,未必大英雄;(4)难道所有的鬼都是坏的吗?等等。

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亢奋,争论更加激烈,想法越发离“谱”,“胡侃”的结论是:(1)宋定伯善说假话行骗术;(2)鬼以实相告并主动提出互背而行,说明鬼诚实喜交友;(3)宋定伯欺骗善良者,不算英雄;(4)宋定伯贪财卖友;(5)《聊斋志异》中不是有许多仁鬼义妖吗?(6)人一旦太诚实,坏人就有机会可乘。以上结论并非与教参定论(宋定伯机智、勇敢是英雄)不符的“离经叛道”之说,而是学生思维亢奋、再造、逆反、延伸的结果,学生通过创造性争论,对魏晋南北朝的巫风鬼道的社会现象和隐士闲客的荒诞、无聊进行了彻底的透视。这些生动活泼的质疑创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而且练就学生能以不同角度全面看问题的良好习惯和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能力。

三、引导“乱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作风,提高学生思想觉悟水平

语文的许多选文、析文、作文存在着格式化的庸俗现象,极“左”思想的尾巴总不能彻底砍掉。特别是作文写过年一定“欢天喜地”,写城市“热闹非凡”“繁华空前”,写农村“丰收景象”,写未来“满怀豪情”,写扫墓必须“庄严肃穆、沉痛万分”,不良文风把许多学生的创作个性和真实自我都磨掉了。清明节前后,我要求学生写祭扫烈士陵园的感受,作文结果模式有三:一是写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去,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来,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决不辜负英烈们的期望,为实现四化作贡献;二是写烈士们多么伟大,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烈士们的英勇献身精神;烈士们多么悲壮,他们是最可爱的人;三是写高兴地去扫墓,心情沉重地回来,想想烈士们英勇献身,是为了追求理想和信念,我们应该珍视今天的安定、和平的幸福生活,学些真本领,做个有用的人。评价讨论时,很多学生赞同第一种写法,瞧不起第三种作文。

比较后看出,第一种作文进入了过去庸俗化框子,主题拔得太高;第二种作文是干瘪的议论、做作的抒情;第三种作文写真写实。因为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虽受过很多爱国主义教育,但硬要把他们的感情推到五十年前的残酷现实中去深切悲痛,这有悖于唯物辩证法的规律。这次作文大讨论,使学生习惯上认为的“胡侃”成了真侃,成了侃真,从而教育学生:先做真人,再做真文,获得了人风与文风的双丰收,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真实得到固本清源。

四、活化“乱侃”,拓展学生知识面,训练学生读、写、说的语文能力

课堂上的突发“事变”是常常发生的,教师处理不好,会导致课堂秩序和纪律的混乱和松懈,也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保证与提高。课堂上有时学生的突发异想被认为是小聪明的体现,遭到否定或批评,这是课堂教学民主之大忌。教师如果抓住这些影响课堂教学纪律的诱因,因势利导,化为一颗问路的石子,激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质疑、探究的涟漪。

我在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文时,一名学生打了个响亮的喷嚏,引起哄笑,我抓住此景引发学生思考苏轼是否怕感冒,进而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苏轼已经得了“政治感冒”才谪居密州,学生便对苏轼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也理解了“高处不胜寒”的意蕴,我及时抓住机会引导学生阅读了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词,鼓励学生突破课文进行阅读积累,并专门进行了一次“乱说苏轼”课,将学生讨论发言归纳并板书:父子三人,扬名天下;苏轼才学,齐家治国;王安石不留,司马光嫌弃;政治风寒,不可救药;学富才高,前途坎坷;月下独酌,起舞弄影;归去飘然,道路渺茫;密州孤灯,风霜未卜;出猎发狂,牵黄擎苍;酒酣胸袒,何妨鬓霜;杭州欲睡,犹思香茶;牛衣古柳,枣花黄瓜。赤壁怀古,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何时待发;发“明月几时有”之痴问,显“但愿人长久”之旷达;怀古咏史,说理感时,豪迈奔放含水分,旷达超脱有档次。英雄路短,词人情长。羡苏子,二十一岁中进士,可谓风华正茂;惜学士,六十四载离尘世,可叹生不逢时!课题为“乱侃苏东坡”。教师与学生集体在黑板上创作了一篇美文,这种知识迁移指导,以积累、理解、感悟、脱出为训练主线,以学生的兴趣与投入为基点,化乱侃为灼见,操作有方法,学以致用。

“乱侃”是一种积极探索的表现,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反映,是课堂教学民主的体现,它破旧立新,不墨守成规、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独具一格、另辟新蹊,它在激发学生创新的同时,还活跃了教学气氛,使师生感情更融洽、更和谐。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压抑学生的思维个性,学生就会懒于思考、怠于创新,就不会产生“乱侃”。教师应善于保护学生的“乱侃”,语文教学才会呈现出富有个性、乐于创新的开放性动态,因为学生都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正确引导,使学生乱侃得有理,乱侃得有据,乱侃得有趣,乱侃得有奇。方法是:激之以趣,引之以奇,诱之以理,导之以据。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乱侃”,不光是启发学生学会高屋建瓴地思考问题方法,就语文能力而言,也是对学生进行说话能力的培养,语文作为工具首先体现在说话上,而说话需要表达的勇气,更需要创新的思维,这是教学民主的一种表现形式,“乱侃”就来源于民主。保护和引导学生的“乱侃”,就是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集思广,灼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自然会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