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彭阳地理》的开发

校本课程《彭阳地理》的开发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补充,其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课程资源,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我校地理组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彭阳地理》属乡土地理范畴。《彭阳地理》的开发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彭阳地理》案例分析内容材料编排拟更多地展示学习乡土地理的方法,不能过多地强调对乡土地理知识“量”上的认知。

校本课程《彭阳地理》的开发

◎高 科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拓展、延伸和补充,其开发应注重学生的发展和个体差异,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选择课程资源,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

我校地理组开发的地理校本课程《彭阳地理》属乡土地理范畴。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

乡土地理是学生身边的地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践。乡土地理的学习,不仅能紧密联系当地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践,而且还能促进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的联系,还利于打破封闭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家乡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通过自由选择家乡地理环境中某几个或某一个要素开展综合或专题研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彭阳地理》的开发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区域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社会现象、社会问题为素材,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为主题,努力体现新课程理念,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以案例分析为基点,通过考察、社会调查、探究学习,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内容选材上,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紧密联系实际,注重生活化、社会化、本土化

案例分析内容的选择,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亲近的、熟识的地理现象、地理问题,贴近生产和生活实际,尽可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使素材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如六盘山区森林资源的保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治理及综合开发,退耕还林、城区改造等。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根据地理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及我县社会经济变革的需要,教材内容应不断修订。

(二)强调学习方法

新课程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注重学习方法的获取和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彭阳地理》案例分析内容材料编排拟更多地展示学习乡土地理的方法,不能过多地强调对乡土地理知识“量”上的认知。内容编排体例尽可能多的采用案例分析法,突出学生通过观察、实践、资料收集、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反思等活动获取知识,使学生掌握如何从区域中获取地理信息以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比教给学生知识更为重要。

(三)注重学习的选择性

教材内容编排以案例分析为主。即选取区域中独特的、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经济、社会事例构成专题学习内容。这样就给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留有拓展空间,教师和学生都可在学习中提出新的学习课题,并补充除了编排的案例分析外的某些教学内容和专题活动。教材编排上可以多设计一些研究性学习内容,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爱好选择自己有能力、感兴趣的某一问题独立或与他人合作探究,以利于教和学的灵活性,从而增添学习活力,使学生在与人合作探究中学习。

(四)突出创新性

在内容编排上,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从自然要素(气候、地形、河流、资源等)、人文要素(政区、人口、经济、工业、农业等)中对环境形成和发展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为专题,突出人地之间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其一,要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的学习载体。选材上应注意让学生自己更多关注和获取有关彭阳社会发展的各种信息材料,通过收集身边的与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相关资料,以便于学生运用现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其二,选材上不能只局限于地理学科范畴。应打破按学科体系构建的传统,在以区域为本的内容体系中,穿插必要的历史、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内容,实现学科之间相互交融和渗透。

总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不强调知识的全面性、系统性,注重知识的代表性、趣味性及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表达上,采取因内容而异的策略,多种思路并举。即通过“主题”“问题”“案例”“情境”“活动”五种方式来组织教材内容

(一)基于主题的思路

主题设立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意挖掘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包括衣食住行、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课本中选择的若干生活实例,大部分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这样学生就能把生活与地理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旁,是鲜活的。

主题切入,视角要清晰。不同主题可以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如县情教育的视角、环境教育的视角和生活的视角切入和选材,使教材内容庞而不杂,收到教材内容“形散神聚”的效果。此外,要找准区域特色,主题鲜明,但并不要求面面俱到。

设立主题的时候,要编入要求师生交流的主题和共同讨论的内容,以有利于师生互动,使学生自主地从情境中和互动中去建构知识。同时要注意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三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使学生从一个主题出发既获得了知识,又在能力方面得到了提高,情感方面得到了体验。

(二)基于问题的思路

在内容的表述方面提倡从提出问题导入,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针对关注问题、引发问题,围绕问题展开叙述,并进行讨论,始终贯穿探究式学习的理念。教材中的每一课,其内容都被分解为主题、问题、情境、案例和活动五部分,这就把探究式学习呈现在了结构设计中。

知识的讲述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问题入手,关注并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学习,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会认识并建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在叙述时,教材尽可能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例如用图释来阐释地理概念、用对话来说明地理问题、用组照或组画来展示地理过程。在活动中,问题的设计方法可以给出资料—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形式出现,也可从多角度分析某一地理问题。

(三)基于案例的思路

采用“问题——典例(个案)”表述方式。选用富有情节的实例或案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变教条式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表述中减少内容的层次和难度,力求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案例的选择要摒弃面面俱到、罗列知识要点的做法,注重典型个案的讲述,让学生获得分析个案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然后再提供一些材料或设置一些地理情景或问题,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和技能去分析地理事物,获得地理知识。

案例要突出其代表性、典型性、地理性和启发性。一是重视各个区域内有代表性的典型个案;二是重视个案的地域性,即把地理问题突出的个案作为案例;三是要整体设计个案内容的逻辑顺序,即“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的”。

(四)基于情境的思路

内容的呈现运用真实的情境,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本身的兴趣。编入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鼓励学生想象和思考;设置问题情境后,引导学生猜想和论证,或者摆出对立的观点,让学生辨析。

内容的呈现方式不拘一格,丰富多样,但应做到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探究系统的有机统一。提倡多用直观的地图、景观图片、景观照片,形象的示意图和恰当的表格,甚至用彩色字或黑体字把重点内容或概念醒目地标出来,让学生感悟抽象的概念或原理,这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培养学生感悟知识的能力及解图、审美能力。

(五)基于活动的思路

教材的呈现方式要重视实践活动和应用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和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参与中得到发展,领会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谈个人感受。设计的活动要适合学生学习,要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难易程度恰当,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可以通过读图、想一想、活动、材料阅读问答等环节,循序渐进,注重知识的迁移、发散,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重方法和技能的运用。另外,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文字表述尽量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同时文字尽量亲切自然、生动、引人入胜;用浅显的语言、明了的图文和简要举例与对比分析等来讲清楚基本的地理事物、地理方法、地理技能等,使难以理解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得到简单明了的说明,使复杂的地理原理能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实践的过程中较为轻松地理解和学习,从而减少死记硬背。

总之,教材内容的编排应突出探究性,教学内容的表达应呈现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从而达到改变学生地理学习方式的目的。

我们深深体会到三年多的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展示自我提供了新的舞台,教师从中挑战了自我,提高了素质。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理论,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勇于奉献,开拓创新,在参与开发过程中,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驾驭课程和教育教学能力,及时反思,研究问题,寻找对策。

(此文曾获2009年宁夏地理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曾发表于《宁夏教育》201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