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49年,泰勒在他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目标模式的基本原理。自此,目标模式成为课程开发领域中最常见的模式,始终对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他认为,课程开发应该针对单个的学校和个别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开发是真正促进学校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环境模式是校本课程比较常用的模式。

关于课程开发,曾经出现过四个主要模式,即目标模式、动态模式、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这四个主要模式同样适用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它们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路。

一、目标模式

(一) 目标模式概念

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勒。1949年,泰勒在他的名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系统阐述了目标模式的基本原理。自此,目标模式成为课程开发领域中最常见的模式,始终对课程开发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

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

泰勒将课程开发过程分解为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四个阶段。

图1 目标模式

确定目标即明确指出课程期望达到的目标,或明确提出期望在学生身上形成的行为。这必须在下列三个阶段之前进行:选择学习经验即根据详细说明的课程目标,对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经验进行选择;组织学习经验即将提供给学生的学习经验组织起来,使它们彼此之间互为促进,从而产生累积效应;评价即对课程目标在实践中的实现程度进行检查,指出已经达到的目标和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面。

上述四个基本阶段是一个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过程。

(二)目标模式举例

【案例4-1】

下面以体育目标中学习“立定向前翻滚动作”为例,进一步阐明目标模式的原理。

步骤一,确定目标。在单元结束时,学生能够完成立定向前翻滚动作。

步骤二,选择学习经验,即选择内容。学习立定向前翻滚动作。

步骤三,组织学习经验,即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解释动作平衡的原理和要领,可以把这个动作分解成若干小动作,并且向学生演示立定向前翻滚动作。

步骤四,评价,即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教师通过观察,判断学生完成立定向前翻滚动作的质量。尽管学生完成动作的质量有差异,但是教师在最后的分析总结中,必须明确说明目标实现的程度。

(三) 目标模式的优点

在目标模式中,第一步是确定目标,它为随后的开发过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南。 目标模式的倡导者坚持认为,如果是确定内容或方法在先,确定目标在后的话,那么,确定内容或方法的过程就是无的放矢和本末倒置的过程。

(四) 目标模式的缺陷

目标模式曾经遭到激烈的批评,譬如,在目标模式中,那种按照严格顺序,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的直线式方法是过于死板的,脱离实际的。 目标模式忽视课程开发者随时处理问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可能影响教师能力的发挥,限制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范围,窒息他们的创新思维,降低他们的教学兴趣和工作积极性。

二、动态模式

(一)动态模式的概念

动态模式把课程开发过程视为一个互动的过程,主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确定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评价四个步骤不断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修正。认为不必拘泥于目标模式坚持的直线式做法,课程开发既可从确定目标开始,也可从其他步骤开始。

(二)动态模式举例

【案例4-2】

以开发“社会研究”科目为例。

步骤一,组织学习经验(方法):角色扮演。课程开发者希望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角色扮演的机会。

步骤二,确定目标:第一,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通过角色扮演,发展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和听取多种观点的能力;第三,通过角色扮演,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课程开发者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组织学习经验(方法)”的步骤。

步骤三,选择学习经验(内容):选择有关的事例,并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

步骤四,评价。

从上述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课程开发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可表示为:

方法→目标→方法→内容→评价

(三)动态模式的优点

·比较真实地体现了课程开发的实际状况。

·动态模式要求课程开发者不必拘泥于课程开发的直线式过程,允许随意改变课程开发的顺序,甚至允许多次循环往复。

·面对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该采取不同的课程开发过程。充分体现了动态模式的灵活性。

(四)动态模式的缺陷

·动态模式要求课程开发者不必拘泥于目标模式“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的程序,这易于陷入“内容决定目标”、“方法决定目标”的误区,导致本末倒置。

·动态模式允许随心所欲地改变课程开发过程的顺序,其开发过程必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和方向性,最后可能形成一套七拼八凑的课程。

·有人甚至评说,动态模式是“混乱无序的”。

三、过程模式

(一)过程模式的概念

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腾豪斯。1975年,斯坦豪斯出版了他的名著《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全面探讨了过程模式的理论。主张在课程开发中应详细说明学习的内容,过程模式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预先确定期望达到的行为目标。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多方位、批判性地探讨环境、战争、对人物的评价等各种问题,虽然有些问题没有结论,但学生通过讨论问题和参与实践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形成某种能力、习惯、信念、理念或潜质。如培养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等。

(二)过程模式举例

【案例4-3】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步骤一,请学生设计一个将正方形切去一个角,截口可能出现什么图形的方案。

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讨论,提出各种设计方案。譬如,从一般到特殊,答案可能是一般三角形,也可能是等腰三角形或等边三角形。步骤二,考虑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课堂讨论的方式。

步骤三,由于事先没有确定目标,所以不必测量目标的实现程度。

但是,必须回答下列问题:这样的设计活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习惯?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否提高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过程模式优点

·培养批判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提高讨论问题、阐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习惯,接受少数服从多数的决策原则。

·培养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

(四)缺陷

在实施过程模式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难以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业状况和对师资的要求很高。

四、环境模式

环境模式的代表人物斯基尔贝克。他认为,课程开发应该针对单个的学校和个别的教师。以学校为单位的课程开发是真正促进学校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因此,环境模式主张,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应该根据各个学校的不同状况,对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估计。

环境模式是校本课程比较常用的模式。环境模式主要由环境分析、 目标制定、制定计划、实施、评价反馈与改进五部分组成。

这种模式要求课程开发者全面、动态系统地考虑特定的环境,把课程开发与当地的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更加广泛紧密地联系起来。它认为,这四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操作过程可以从任何一个部分开始,也可以从几个部分同时开始。

目前,许多教育文献和教育文件仍然习惯地按照“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这个顺序阐述课程问题,或者向教师提出课程要求,这无形中是在鼓励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采取目标模式。这点应引起注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