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践主体是大学课程建设的关键

实践主体是大学课程建设的关键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透过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表象可以看出,这种基于专业培养人才的制度路径、基于知识授受的教育教学,反映在大学课程的本质和内涵上,就是强调大学课程作为“计划”和“框架”的制度形式对人才规格的控制作用与效果。教学相长的实践和效果,是基于教师和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直接结果。与此同时,刘路还将获得学校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成为“刘路现象”。

第四节 实践主体是大学课程建设的关键

透过当前大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表象可以看出,这种基于专业培养人才的制度路径、基于知识授受的教育教学,反映在大学课程的本质和内涵上,就是强调大学课程作为“计划”和“框架”的制度形式对人才规格的控制作用与效果。这种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曾显现出特有的“质量”与“效率”。但是,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发展,当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完全的改观时,这种“计划”和“框架”的教育教学行为也应不断得到改进和发展。当高校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之间取舍不下,当学生在“知识”与“前途”之间摇摆不定,当教师与学生之间越来越疏远冷淡,我们说这种基于“计划”和“框架”的大学课程本质和内涵已经到了改革的时候了。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44]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说,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要求,厌恶学习,懒于思考,心不在焉,缺乏学习的动力,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是不会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的。所以,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与成就,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同样的道理,作为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高校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也是其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动力。教学相长的实践和效果,是基于教师和学生主体能动性发挥的直接结果。

在规范化管理面前[45],一些高校教师被戏称为“打工者”、“知识贩卖者”,在教学工作量、论著的数量与等级、科研立项的等级与金额、获奖情况等的量化考核面前,沦为“打工者”。一些学生在节节升高的学费面前已经以“消费者”自居,学生在职业培训、技能学习、资格准入考试等面前,沦为“知识的投机商”。“教育性”的失落成为事实。而当这种异化的教育主体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其茫然无措就成为懈怠消极的理由,教育主体的失落就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存在的另一种问题。

如何有效地激发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应该成为我们思考一切教育教学问题的切入点。

【注释】

[1]曾昭抡.高等学校专业设置问题[J].人民教育,1952(9).

[2]曾昭抡.高等学校专业设置问题[J].人民教育,1952(9).

[3]福民.苏联高等教育改革[J].人民教育,1952(9).

[4]福民.苏联高等教育改革[J].人民教育,1952(9).

[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0.

[6]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71.

[7]这种“利益相关者”的博弈效果,我们可以从一位大学本科生的课堂教学感受随笔中得到反映。这则随笔中写道:“民主社会的平等冲击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原有的‘权利’关系,学生非但不再对教师有敬畏和尊敬的态度,反而成为教师为谋取职称和奖金需要进行讨好和巴结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一些核心课程或者我们所叫做的通选课。教师已经不再是引领学生去深思根本问题的指路人,而纯粹变成了一种职业的知识批发员工,等而下之的,就通过打高分、课堂戏谑博得学生的哄堂大笑来取得学生的‘芳心’,还美其名曰寓教于乐。这样一种教学,实际上成为了一种皆大欢喜的交易:学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教师得到了美好的名誉和学生的‘喜欢’,使一种原先圣洁的东西沾染上了市侩的气味,教育成为一种仅仅凭借金钱或者权力就可以兑换的商品……”转引自:甘阳,陈来,苏力.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502.

[8]卢宁.百年树人:高校自主创新终极目标[N].华中科技大学周报,2006-5-15.

[9]赵文津.“钱学森之问”实为中华民族之忧[M]//中共中央组织部人才工作局.百名专家谈人才.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2:19-22.

[10]2012年3月20日,中南大学决定:正式聘请该校22岁学生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就此,中国最年轻的教授产生。2010年,读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2011年,学校特批刘路硕博连读,并将其作为青年教师后备人才,进入数学家侯振挺教授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刘路还将获得学校10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这一事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和讨论,从而成为“刘路现象”。

[11]袁绪程.未来30年中国改革大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35-136.

[12]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110708/t20110708_647259_2.shtml.

[13]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http://career.eol.cn/html/c/2011lanpishu/index.shtml
  注:就业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数/需就业的总本科毕业生数(需要注意的是,按劳动经济学的就业率定义,已就业人数不包括国内外读研人数,需就业的总毕业生数也不包括国内外读研的人数);月收入,是指工资、奖金、业绩提成、现金福利补贴等所有的现金收入。

[14]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http://www.edu.cn/jiao_yu_fa_zhan_498/20110708/t20110708_647259_2.shtml
  注:毕业生包括毕业研究生、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毕业证书人数。

[15]邬大光等.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2):41.

[16]韩映雄.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政策目标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9(5):19-21.

[17]朱晓刚.高等教育质量:理论困惑与实践困境[J].高教发展评估,2012(5):33-38.

[18]邬大光等.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报告》透视(笔谈)[J].高等教育研究,2012(2):44.

[19]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http://www.edu.cn/tjsj_9330/,2010-7-27.

[20]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策划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74.

[21]注:该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3月,来源于该校网站。

[22]注:该统计数据截至2010年底,根据该校实际开设课程统计。

[23]王春春.美国文理学院新生研讨课的特点及启示——以麦克莱斯特学院威力[J].大学,2010(2):57-63.

[24]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

[25]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课程与教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98-99.

[26]〔英〕蔡汀·沙达.库恩与科学战[M].金吾伦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07.

[27]〔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上)[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译者前言》,Ⅱ.

[28]〔美〕威廉F·派纳,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上)[M].张华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3-65.

[29]朱晓刚.重建大学本科课程观——基于从实践出发的理论探视[J].江西教育科研,2007(11):42-44.

[30]单丁.课程流派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11.

[31]〔德〕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夏镇平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14.

[32]〔德〕伽达默尔.科学时代的理性[M].薛华等译.上海: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41.

[33]肖前.实践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46.

[3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35]涂又光.中国高等教育史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31-32.

[36]“实践原则”,本人的理解,它是一种基于实践思维的方法论。强调理论认识要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接受具体实践的检验,从而上升到新的认识(理论的发展)。只有接受实践检验并认为是正确的认识(可以称为“可靠的理论”),才可以用来指导我们的下一步实践,从而保证实践方向的正确性。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可以理解为:理论从实践中来,理论接受实践检验,理论再回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理论再次获得提升,再次回到实践……这是一个螺旋上升、周而复始的无穷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实践为先,特殊高于普遍”的原则。

[37]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M].李猛,李康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美〕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

[38]〔美〕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85.

[39]〔美〕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85.

[40]唐少杰.实践的哲学与哲学的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2-3.

[41]Pierre Bourdien.The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M].Cambridge,1977;Pi-erre Bourdien.The Logic of Practice[M].Cambridge,1990.

[42]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83-96.

[43]〔美〕黄宗智.认识中国——走向从实践出发的社会科学[J].中国社会科学,2005(1);孙立平.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2(5):83.

[4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45]注:从目前各高校的管理模式来看,所谓“规范化”就是把所有的考核与管理指标做定性与定量化处理,试图建立一个“客观公正”而不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甚至可以直接用微机和软件来管理和考核的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