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目的活动化教学

科目的活动化教学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OM科目作为一门崭新而独立的校本学科,根据其教材编排特点及其知识能力结构,完全可以做到教学活动化。在新一轮课改的大环境下,OM活动化教学定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空间。“活动化教学”应以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OM科目的活动化教学还应凸显OM活动的特点。

第一节 OM科目的活动化教学

教学活动化是指在教学中尽力通过让每一位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引出疑问、引起思考、引导创新,最终实现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学习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它把教学因素与活动因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活泼愉快的情绪中,在增进兴趣的条件下,较自然地进行学习。

按照现代课程分类理论来考察,校本课程并不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是属于课程管理的范畴,是正在形成之中的同我国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即中小学新课程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一轮课程改革推动着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与学习方式的颠覆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都是通过自己的内化活动来实现的,而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内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必然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必须建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构建学科教学活动化的基本模式,实现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纵观当前小学教学改革的现状,许多形式主义的倾向依然存在,以前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问、满堂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因此我们要改变现状,把课堂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

OM活动是世界性头脑奥林匹克活动的简称,其基本宗旨是培养青少年的创造精神,它的目标与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几乎完全一致,它的理念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亦有许多不谋而合之处,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和对教育的期望。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校参与OM竞赛的指导思想都在发生变化,不再单纯为了竞赛,而是注重把OM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OM活动渗透在素质教育中。

在OM科目的教学实践中,我明显感到:OM推崇的与众不同、敢于独创、精益求精、用各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理念,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有着明显差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凸显OM的理念和精神,无法实现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为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为此,我大胆地进行教学创新和探索,积极寻找“OM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连接点,着力于挖掘OM在“新课程改革”中最大的教育功能,力求探寻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经过反复实践和思考,我感到:教学活动化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完全顺应了OM的教学要求,所以构建活动化教学模式才能有效发挥OM校本课的魅力和实效性。加上当今小班化教学的独特优势,为教学活动化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OM科目作为一门崭新而独立的校本学科,根据其教材编排特点及其知识能力结构,完全可以做到教学活动化。在新一轮课改的大环境下,OM活动化教学定能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崭新而广阔的空间。

一、课内教学活动化

“活动化教学”应以学生在教学中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OM科目的活动化教学还应凸显OM活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大胆创新课堂教学。以活动为主线,化教材内容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活动形式,精心设计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度,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自主参与活动的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创造,实现以活动促发展的个性化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营造一个多样化的、快乐的OM课堂。

1.游戏活动——营造快乐的活动氛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一种活动,是儿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多种形式的游戏活动,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活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张扬个性,从而提高参与活动的兴趣。

在OM教学中,我经常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适时地运用各种游戏。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寓创造力的培养于游戏之中。创设一种愉快的活动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激发创造性思维,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思维系统,使教学步入“充分体验和释放快乐”的理想境地。

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和编排各种游戏,有语言游戏、信息游戏、结构游戏、装置游戏和综合游戏等,这些游戏又按参与人数的不同,分为个体游戏和集体游戏。我还在教学活动中将这些游戏有机渗透、灵活运用。

如在《鸡蛋趣多多》这一课中,我就通过有趣的游戏,为学生创设生动乐学的活动氛围。整个教学过程由“说蛋”“运蛋”和“护蛋”三个游戏构成。“说蛋”很显然是一个语言游戏,要求学生列举出尽可能多的“不圆的蛋”。“运蛋”是一个综合性的游戏,四人一组共同进行。每组各提供一份材料:一颗鸡蛋、一根大吸管、一张32开纸、一个金属纸夹、一个回形针和两根牙签。运送时还有以下限制条件:只能用所提供的材料来运送鸡蛋。“护蛋”是一个装置游戏,要求学生与小组同学一起,用材料制作一个包装物,把鸡蛋包起来。将鸡蛋包放在斜坡的顶端,让其从斜坡上滑下,经过坎坷不平的道路,直到底部,鸡蛋不能破裂。

以上三个游戏,首先具有了趣味性的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身心愉悦。其次,这三个游戏具有了层次性,由浅入深地逐步达成教学目标。“说蛋”游戏启发学生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概念,打破思维定势,形成初步的创造性思维。“运蛋”游戏锻炼了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并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护蛋”游戏则训练了学生动手及实践操作技能,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团结的乐趣和团队的力量。三个游戏贯穿在整个教学中,使学生在游戏化教学活动中,愉快地经历教学过程。

游戏作为活动化教学的一种主要方式,运用在OM校本教学中,营造了快乐的活动氛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状态下自主学习,思路开阔、思维敏捷,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才能。学生从中体验了创造的乐趣,也感受了创造的魅力。

2.语言活动——创设奇思妙想的情境

语言不仅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思维工具。所以,语言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和表现形式。教学中的语言活动,能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锻炼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在OM活动中,有许多培养学生扩散思维和应变能力的即兴题,其中有一项是语言类即兴题,通常有造句、对话、故事、情景描述等类型。它的训练要求是:答案范围广,答题思路多,语言生动、含蓄、幽默、富有创造性。

我把语言类即兴题化为各种语言活动,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将语言活动分为图语言活动(以图为题材的语言活动)、纯语言活动(纯文字形式的语言活动)和动作语言活动(伴有操作简单材料的语言活动)。

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的主题设计一些纯语言活动,作为脑力体操安排在课的开始部分。如在《纸的创意》一课中,我设计的纯语言活动是:小明把一张纸放在了桌子上,可是,桌子上却看不到纸,这是怎么回事?又如在《送气球》这一课中,我设计的纯语言活动是“给气球打个电话”。这些作为脑力体操的纯语言活动,内容与主题紧紧相扣,犹如课的前言序曲,使学生的情绪活起来、思维动起来,更主要的是使语言活动在教学中得以经常化、常规化。

而在OM语言类教学中,我把各教学环节设计成不同的语言活动,形成语言活动大串烧。如在《游乐场》这一课中,在课的开始部分,我设计了这样的纯语言活动:今天游乐场里人很多,你有什么方法让正在游玩的游客都停下来?要求按题目的意思,设想使游客“停下来”的原因,设计一句具有创意的话。接下来,我安排了两个图语言活动:出示一张游乐场图,要求根据图的主题内容,编辑一句与其有关的让人大吃一惊的话;并在图中找出在游乐场里不喜欢(或喜欢)的人和事,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最后,我设计的是动作语言活动:用卡纸剪出三个扇形和一个圆形,加上三根吸管,要求用这些图形和吸管拼搭出一个游乐场中的“事物”,并用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解说。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语言情境,使得学生完全沉浸在《游乐场》这一课的教学中,愿说—想说—爱说—能说,勇于海阔天空地“异想天开”。

语言活动为OM校本课的活动化教学提供了更广泛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思维的广度,使学生一改传统的单一思维模式,向发散思维迈进。它还能令学生喜欢上OM活动,有了积极参与OM活动的兴趣。

3.表演活动——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

表演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内化,还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习成为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

OM活动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表演符合了OM艺术性的特征。OM活动中有大量的表演题,涉及多种文艺形式,如小说、诗歌、神话、寓言、图画、雕刻、马戏、木偶、音乐等,范围非常广泛。这些足以使学生尽情地施展自己的表演才能和创新思维能力,触发灵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我将表演活动分为了即兴表演和情景表演(如小品、故事等表演),并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采用不同的表演方式(个人或集体表演)。在表演中,学生可以是演员、编剧、导演或观众;老师可以是导演、评论家,也可以是演员或观众。

教学中,我把表演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开拓思维的手段。如在《猴子的一天》这一课中,我设计了个人的即兴表演——“模仿猴子一天中可能进行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猴子一天可能做的各种事情,并运用夸张幽默的动作表演出来。对于即兴表演,学生兴趣很高,参与性也强。有些学生模仿猴子挠痒的动作;有些学生模仿猴子吃香蕉的动作……每个表演都那么风趣幽默。在表演中,学生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类似这样的即兴表演,恰到好处地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潜移默化地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又如,在《龟兔赛跑》这一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的是集体的情景表演——“表演自己续编的新故事”。这个表演要求小组同学一起合作完成,而且需要准备剧本、道具、角色、化妆等,所以,此表演一方面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又提供给学生更多创造、发挥的机会。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分工合作,编剧本、做道具、排练……一切都在他们自己的掌控中。此时课堂成为了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掘潜能,创新意识不断增强。最终,学生的表演配合默契、独创性强,达到了很好的表演效果。这样的集体情景表演凸显了OM表演类赛题的特征,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能让学生由衷地喜欢OM活动,喜欢上OM科目。

表演活动在OM课堂中的运用,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点燃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激情和热情,让学生感受到了活动的快乐、创造的快乐;它还增强了OM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让课堂更有活力,真正“活”了起来。

4.操作活动——提供自主创新的乐园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学生的思维离不开操作活动,动手操作是把构思变为现实的必不可少的途径。教学中的操作活动,能促使认知内化,从而让学生达到智慧成长和创造力的凸显。

OM活动比较注重的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在OM赛题中有许多车辆类、结构类题目,在这些题目中,每一个好的金点子诞生之后,都要放回实际中去体现。像小品表演所需要的道具、服装等,都要由队员亲手制作。比赛时所用的布景(背景板等),也要学生自己敲敲打打做出来。这就是OM倡导的: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发现、再创造,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我加强对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从一些简单工具的使用方法教起,如剪刀、曲尺、螺丝刀、钳子等;在学会使用工具的基础上,再教学生一些小制作的方法,如粘贴纸建模、组装车船模等。

当学生具备动手操作的技能后,我再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操作活动,如设计制作小道具、发送气球装置、创意小车等,创造条件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我还经常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操作活动,如在《纸的延伸》这一课中,我设计的操作活动是“给你一张A4纸,几根牙签,如何延伸纸的长度”;在《吸管桥》一课中,我设计的操作活动是“用25根吸管、8张标签纸、20根牙签和一只信封制作一个吸管桥,桥的中间要能够承受一定的重量”。教学中的这些操作活动,有的就连成年人都得思考一番才能略解一二,但却难不倒学生们。学生在这些操作活动中,可谓玩中学、学中玩,在积极的氛围中锻炼了动手能力,体验了OM的无穷魅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相关的操作活动中,我还特别注重给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如饮料杯、细铁丝、纸盒、饮料瓶和钥匙环。有些材料还请学生共同收集。材料提供得越多,越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操作活动中来,而且更能为学生留下充分的创造余地,从而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开拓思路,激发创新火花。

动手操作,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了知识的内化过程,符合了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广阔空间和自主创新的乐园。

5.探究活动——拓展学习交流的空间

探究活动是一种创新教育,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学中开展探究活动,能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思想和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

OM活动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活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来开展活动,它不仅要求有全新的解意思路,而且还要求学生具备把设想变成现实的能力,即要求学生自主地去探究、解决问题,注重在这一过程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这一点上说,OM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探究活动。

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使课堂充满探索气息。给学生创造一种敢想、敢问、敢做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在交流、协作、研究、争论中获得灵感。放开手让学生去做、去说、去论,让学生在探究中,把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形成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纸杆托球”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用5张A4纸制作一个尽可能高的纸杆,纸杆必须自行站立在桌面或地面,顶上还要能放一个乒乓球。当我说明活动要求后,教室里立刻炸开了锅,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做一个纸杆没问题,但要自行站立,一定不行,因为纸杆很容易倒。”有的说:“顶上要能放乒乓球,除非把纸杆做得粗一些,但是,如果纸杆过粗,高度就不够了。”在学生议论之后,我把他们的疑问一一列出,然后逐一引导学生思考。比如:细细的纸杆上如何才能稳稳地放上一个乒乓球,你有什么好方法?学生们在我的引导下,认真地思考起来,边想边做、边做边实验。终于,学生想到了多种方法:有的把纸杆的顶部捏成一个喇叭口,有的用纸条做出一个类似夹子的小装置……这些方法的产生,使学生信心满满,推动着他们继续探究解题方法。他们围在一起,共同思考、共同研究、共同实验。终于,在大家的努力下,学生们完成了“纸杆托球”,看着他们的成果,我不由得被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所打动。

在探究活动中,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根据活动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合作中获得自信,在合作探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

OM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过程经历了“产生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思维更活跃和宽泛,其创新潜能被逐步激活和释放,拓展了学习交流的空间,使学生的知识在探究中生成,能力在探究中锻炼。

二、课外拓展活动化

“社会即课堂,生活即学习”。新课改下的教学,既要固守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又要超越课堂,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参与空间,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开放性、多维性的认识,让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运用所学的知识。

活动化教学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活动,还应向课外延伸。教师应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实现开放性的活动化教学,突破和延伸课堂教学的时空观念。这能体现OM校本课程的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创新机遇,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

1.实践活动——拓宽探索知识的渠道

没有实践就没有创造,实践是创造力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实践是创造力的推动力,创造力的最终表现形式是实践。

OM鼓励队员勇于实践,队员积极参与OM活动的乐趣也就在于实践。OM活动迎合了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实践又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机会——OM教学只有以实践活动为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根据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利用各种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开阔视野,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自觉地分析所遇到的问题并积极地加以解决,将思维变成现实,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使创造力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声音的传播》这一课的教学,它所包含的知识性强,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什么介质;声音怎么会有高低等。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获得这些知识,真正地理解这些知识,我组织学生走出学校。我和学生到马路上去,聆听各种声音;利用春秋游活动,在公园里寻找各种声音;在草地上玩一玩声音的游戏,如打电话游戏。通过这些游戏,让学生对声音产生了兴趣,初步了解了有关声音的一些知识。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我还留给他们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在实践中去积极探索,开动脑筋,自己查找答案,如“太空中有声音吗?”为了了解这些知识,有的学生在网上查找答案,有的找家长帮忙,有的还做起了实验。最终,学生得到了答案,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空气就是一种介质,太空中连空气都没有,声音无法传播,自然听不到声音了。

当学生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便带领学生进行畅想活动:如果能开个地球—太空联合音乐会那该多好,能不能实现这个愿望呢?你们有没有好方法?

由于学生有了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解题的机会,最终学生在该畅想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实践性,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实践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开放性的实践活动拓宽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渠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扩大和延伸探究范围,开拓了创造的空间。

2.创造活动——拓宽动手动脑的途径

创造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最高级、最活跃、最复杂,也是最有意义的一种活动,它的内涵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制造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创造活动应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并与课外创造活动相辅相成。

一提起创造,人们都觉得挺神秘、高深。很多人觉得,那是科学家们的事,谁也不愿去想这个“高深”的问题,去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在我们的OM活动中包含了很多创造发明的内容,如创意小车、保护装置等。这些内容学生很感兴趣,但往往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而且发明创造涉及的面较广,事先很难预料,再加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肯定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障碍。为了让学生真正参与和体验创造的过程,我积极为学生创设条件,鼓励他们走出校门,在课外参与和完成创造活动。

如在“创意小车”这一创造发明活动中,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参加这一活动,提高他们创造的积极性,我把活动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各种汽车、了解汽车的动力装置等。对家里有车的同学,还可以争取家长的帮助,请家长把他带进车内,在车内进行实地观察、研究。另外,我还要求学生能充分利用网络等高科技手段,收集资料,了解更多的汽车知识。

有了实践的体验后,学生便开始了构思设计,在家长的指导和带领下,自己动手、自己创造,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造出了各种与众不同的创意小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创造潜力:有的同学采用与伙伴合作的方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大家群策群力,分工合作;有的同学得到了家长的全力支持,全家一起来,大手牵小手,一起来创造。这样的创造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学生从单纯的知识获得走向包括创新意识在内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创造力得到不断提高。

OM创造活动的开展,关键不在于要求学生有什么发明成果,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施展创造才能提供舞台,使学生的创造发明有时间、有场地、有资源。它拓宽了学生动手动脑的途径,丰富了活动化教学的内涵,为学生架起了一座把创造潜能转化为创造能力的桥梁。

三、活动化教学成效

我进行OM科目课堂活动化教学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效如下:

1.课堂的活动气氛活跃了

学生沉醉在热烈的课堂活动氛围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在活动中享受到了充分的学习自由,体验到了活动的快乐。活泼多样的活动形式使“OM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活动乐园”。

2.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了

教师对于“活动化教学”的理解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树立了以活动为中心的学生发展观,从观念上把握“活动”的本质内涵,提升了教学观、学生观。对教学活动的形式、内容、规则等方面进行了全程的精心设计,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提高活动有效性的OM科目的教学体系。

3.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了

活动化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成为了学习的主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提高,普遍具有了创新的意识和创造能力。

4.我们的OM科目发展了

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的OM校本课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我校对OM科目的深入研发,对课程实施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为我校OM活动的开展开辟了一个新天地。

经过努力,我基本完成了课题的研究,构建了OM科目课堂活动化教学模式。但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理论水平和实际经验仍不足,有关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还较肤浅。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从知识技能框架、情境创设、教学模式选择、教学艺术等方面使活动化教学不断优化,精益求精。同时,继承传统教学中可取的做法,使活动化教学的课题研究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人的发展,没有活动的发展,就没有人的发展。活动和发展是教学的一对基本范畴,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新课标和新课程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从这一点上说,“OM科目活动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完全符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很高的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OM校本课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在新的教育理念、新教材改革的推动下,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和实施一定大有可为,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成长的乐园。在自己的努力和广大同仁的共同参与下,我将进一步精化、细化研究过程,可以相信,OM活动化教学模式一定会越来越成熟。

活动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OM科目的活动化教学拥有无限的创造天地,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不失为实施“活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我的研究只是刚刚起步,路途漫长,坎坷崎岖,但我有决心和信心,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构建更有效的OM科目活动化教学的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