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思考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该规定成为高校开展环境通识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只有加强高校环境类通识教育,才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各高校更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发展环境通识教育。

关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思考

九江学院 杨期勇 黄南婷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健全的公民”。1977年第比利斯环境教育大会界定“环境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现阶段高校的环境通识教育是培养新时期、新形势下大学生的环境素质,丰富大学生环境知识和技能,倡导正确的环境行为,促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建立积极的环境意识。

一、加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必要性

目前,环境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教育界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培养,并提供解决环境问题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学校环境通识教育是将环境科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向学生普及环境知识,培养其环境意识,并提供处理环境问题技能的教育形式。高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环境通识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进而使其广泛认识到为确保我们的生存并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道德观,并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环境通识教育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1996年12月,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颁布了《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年~2010年)》中明确规定“师范院校、中等专业学校要逐步把环保课列为必修课程;高等院校的非环境专业要开设环保公共选修课或必修课”。该规定成为高校开展环境通识教育的政策依据和指导原则。并且,随着环境保护越来越来深入人心,各高校认识到开设环境通识教育课的必要性,开设了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虽然大多数院校设置了环境教育方面的通识选修课计划,但由于各专业课时紧张,或是师资缺乏,实际开课的不多,做不到普及环境教育共同课,甚至没有开设环境教育共同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也存在一些问题:(1)大多数院校没有开始环境教育的必修课,大多只是开设了一些公共选修课,能够选上的学生人数有限。以九江学院为例,开设了“环保概论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两门全校公共选修课,每门课每学期开设一个班,每个班110人为限,能够接受环境教育的学生占全校总学生数的比例大约为3%~4%。(2)大多数院校没有因时因地制宜,只是简单地开设诸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环境与健康”、“环保概论”、“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没有结合本地区主要环境问题重点组织教育内容,没有开设与地方经济环境发展相关的地方课程,如“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山江湖工程”。(3)环境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单一,受限于教学经费的缺乏和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大部分采用“传统式”教学法。教师运用语言、多媒体图像等形式讲解和论证环境科学的基本规律和历史上重大污染公害事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不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道德、行为教育的目的。

2.鄱阳湖流域民众的整体环境意识落后。江西森林覆盖率达到60.5%,位居全国第二位,生态环境质量已经由新世纪之初的全国第8位上升到全国第4位。但是随着江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鄱阳湖流域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枯水期水量逐年减少,沿湖地区用水短缺;水质持续下降;湿地面积逐步缩小;越冬候鸟种类及数量逐年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小;血吸虫病疫情蔓延回升;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气象灾害不断。

鄱阳湖流域环境问题的改善和解决既需要大量的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这就需要全体社会具有较高的环境知识和环境意识。但是,由于鄱阳湖流域的经济水平较低,环境教育起步较晚,当地民众的整体环境意识比较落后,对于自身及其他社会组织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环保工作缺乏清晰的认识,环保知识和参与环保活动的总体水平仍然普遍较低,环境意识和环境素质参差不齐、落差较大。民众的环境意识有较强的政府依赖性,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事,和自己关系不大。大多数人参与环境教育还不是自觉行动,而是在政府的倡导下进行的。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更多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2009年12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目标是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但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世界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现实课题。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探索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一种尝试。这种尝试和建设需要大量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作为地处鄱阳湖区的高校担负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责任,理应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高校除了培养环境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还肩负着宣传环保理念和培养民众环境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任。但是,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环境专业类学生数占总学生数的比例还很低,大部分是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因此,在高校中设置环境类通识教育课程非常必要,对培养高等院校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加强高校环境类通识教育,才能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更多的具有良好环境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环境通识教育需要关注的问题

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到关注环境问题,从关注环境问题到环境科学的建立,从寻求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到环境教育的诞生,教育作为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或者有效形成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这只是解决了“为何教育”的问题,而“教什么”、“如何教”等问题成为人们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和需要关注的问题。特别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各高校更应该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大力发展环境通识教育。

1.重视环境通识教育的教学性与教育性统一。环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同,它不像一些学科那样,遇到的难题可以由一些专业人员进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专业上的问题,更是与公众相关的问题。它不可能单靠专业人员就能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求所有居住的人共同参与才能解决。

为了更好地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教育,而对学生的环境通识教育不仅有课程设置,也有课堂教学和课外拓展等教学方式。在课堂环境教育中,学生不仅聆听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通过多媒体的视听效果触动学生的情感,而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各种游戏活动和环境策略设计中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对改变学生的价值观来说,比课堂内容范围要大得多的课外生活内容无疑更加重要。我们完全可以在允许的范围内将每一个公园、旅游地、保护区都变成学生的环境教育基地。根据不同的地域和专业,组织各种各样的野外活动,建立不同的学生兴趣小组,让学生直接参与环境管理过程,巩固环境意识,与此同时,“大中小学”三位一体的环境教育模式的建构也是不可或缺的。以九江学院的大学生为主,针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目前环境保护的现状,开展“立体式环保宣传教育实践行动”,通过宣传和实践带动大、中、小学生共同构筑起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立体式环保实体,在共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建成环保教育基地,与小学联合起来开展宣教活动。此外,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环保宣传队伍,组织开展讲座,让整个九江市区的中小学生都能受到环境教育。正是因为我们的环境通识教育是教学性与教育性统一的教育,最终完全可以实现这样三个目的:第一,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普遍意识到并关心经济、社会、政治和生态的相互依赖;第二,使每个学生有机会获得保护和改善环境所需要的知识、价值、态度、承诺和技巧;第三,培养每一个人、每一团体和整个社会爱护环境的新行为模式。

其次是要加强公众的环境教育。环境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可行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向人们传授环境保护的知识,可以向人们传授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如英国JohnHuckle所说那样:促进人们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发生必要的变革,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最终实现民主、人类安全及和平;传播形成可持续生产与消费模式以及改善对自然资源、农业、能源和工业生产的管理所必须的认识、技术诀窍和技能;确保拥有愿意支持各个部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进行改革的见多识广的公众。环境通识教育可以使公众达到如下五个目标:(1)了解(帮助其获得对整体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敏感);(2)知识(帮助其得到有关环境及其相关问题的多种经验和基本理解);(3)态度(帮助其确立一套关心环境的价值和情感,以及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动机);(4)技巧(帮助其得到识别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巧);(5)参与(使其有机会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层次工作)。

2.强化环境通识教育的地域性。环境问题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地域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就全球各国而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治理环境污染的能力、环境保护的意识也不相同;就全球不同自然地理区域而言,有的地域面临森林资源被破坏的环境问题,有的区域面临水资源匮乏的环境问题,有的区域则面临着荒漠化而产生的环境问题,等等。环境问题的地域性,要求环境教育应紧密结合学生自身所在国家或地域的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从家乡所在的地域入手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并提出保护和改善家乡环境的方法和对策。因此,环境通识教育要关注教育内容的地区差异。除环境教育的一般内容以外,不同地区还要结合本地区主要环境问题重点组织教育内容,大力开发研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以增强环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将与环境教育有关的三个重要领域:生物多样性、可持续性和地球史,统编为新的教育材料,渗透于文、理、工、农、医各科的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始于八十年代初的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寻求保持区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一次探索与实践,是江西省一项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跨世纪大流域生态经济工程。山江湖工程的发展理念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是发展中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发展理念创新。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典型地域性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但是在江西省高校的环境通识教育课程里,并没有相关内容的介绍或专题讲座。作者在九江学院的本专科学生中做过调查,几乎没有同学知道“山江湖工程”这个名称,更不用说理解其内涵和理念。因此,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校在环境通识教育中,应该增加诸如“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山江湖工程”等相关内容的内容或专题。在实践调研的基础上,组织相关的人员或机构编写地方课程。

3.加强环境通识教育师资建设。环境教育涉及的学科多而广,需要很多新知识和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我国的环境教育缺乏专职的教师,环境教育教师要么是非环境专业出身,缺乏系统的环境知识学习,要么是出身于非教育专业,没有经过教育学的培训。环境通识教育在江西开展时间不长,多数高校都缺乏专职的、优秀的师资。而九江学院作为地方院校,在开展环境通识教育中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只有双管齐下,才能选配出一支优秀的环境通识课的师资队伍:

(1)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是加大环境学科人才的引进工作。按照“少、精、聚、尖”的原则重点抓好环境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成立环境教育研究中心,专门对环境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微观示范。

(2)将名校名师请进我校。为了把环境通识课程建设成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的精品课程,既可以调集全校的优秀师资,也有必要将全省乃至全国的名校名师请进来。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是环境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环境教育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环境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始在高等院校中增设环境教育课程,并制定了环境教育的发展规划。但是,与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大学生环境意识的总体水平尚有较大差距,一些环境专业的学生并没有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因此,必须继续大力普及高校环境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我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些高校该如何通过开展环境通识教育,将环境教育的教学性和教育性有机的结合,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和人才保障,需要我们共同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