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融合生态文化与职业教育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关于融合生态文化与职业教育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这一先进文化的威力和魅力!1.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为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各类职业院校应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相关生态文化课程,加强生态环境教育。

关于融合生态文化与职业教育对促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涂晓群 马珍苹

生态教育是自然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生态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倡导生态教育,实现生态文化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以生态文化武装人,以生态文化教育人,促进效益、质量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化教育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化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护与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和谐发展的观念成果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将其明确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又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也预示着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正向一种全新的文明形式迈进。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正随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而悄然兴起,并日益成为引领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为一体,其建设内容不仅包括科学发展的经济、和谐稳定的社会,也包括繁荣进步的生态文化。“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就是要形成理想信念、民族精神、道德风尚和行为规范”。生态建设固然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法制等多个层面同时开展,但其最基本、效果最持久的途径确应是生态文化建设。因为实现生态文明的关键与核心往往不是项目问题、技术问题、资金问题、政策问题,而是生态文化问题,是核心价值观问题,是灵魂的问题。即所谓“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因此,深入推进生态文化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进程中,应充分发挥生态文化这一先进文化的威力和魅力!

二、生态文化教育是职业教育服务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根本要求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从教育类型来看,职业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中、初级乃至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作为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对学生进行的是某种职业岗位生产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的教育,具有技术性与技能性两大主要特征。这一教育类型的定位,决定了职业教育要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来安排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确定规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展开组织教学工作。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具备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技术熟练、组织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类复合型人才不但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而且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技术技能和组织能力,能够将研究者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应用到具体操作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进而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毋庸置疑,我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必然导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转型以及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而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就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转型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素质的升级。这种劳动力素质的升级涵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广大劳动者真正掌握和运用生态文化,形成了科学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要快速完成这一使劳动力素质升级的过程,使劳动力素质得到普遍提高,解决之道唯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一方面,注重生态伦理观的培养,把传统的人际伦理向生态伦理延伸,从伦理学的视角对生态环境危机的发生机制和解救之道展开人文反思或价值审视。教育学生既要力求实现人类之间代内公正(即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己需要的过程中,要力求体现机会平等、责任共担、合理补偿),又要力求实现人类之间代际公正(即人类在世代延续的过程中既要保证当代人满足或实现自己的利益需要,还要保证后代人也有机会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在发展空间上,追求世代延续不断的发展,不搞短期行为,不以局部利益牺牲社会整体利益,不以区域利益牺牲全局利益。

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在学生中弘扬崇尚自然、天人和谐、物我合一的思想,教育学生既注重资源环境利用的科学性,更注重资源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在发展方式上,要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要强调多要素的协调并进,而不是片面的单一发展。要引导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互惠共利,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协调统一,经济社会可持续向前进步。

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价值取向就是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的双赢目标,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态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本、更是资产。要在学生中倡导绿色消费,使他们最终选择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职业教育应时刻牢记学生生态观培养的重任,并据此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与管理、过程控制与学生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等一系列环节着手,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制定出切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实际的人才培养办法,并整体优化教育资源,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如何展开职教改革,如何将生态文化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生态经济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三、职业教育与生态文化融合的基本思路

如何实现职业教育与生态文化融合,笔者认为,主要应从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拓宽校外活动渠道等三个层面展开。

1.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为适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各类职业院校应在原有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相关生态文化课程,加强生态环境教育。要从本专业的特点出发,采取结合相关课程,或增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生态文化教育。如在化学专业中开设环境化学、污染化学等课程;在土地、森林专业中开设农业环境学、森林环境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中开设空间与环境规划课;在工程技术专业中开设环境工程技术课;在生物专业中设置污染与生物、环境卫生等课程;在地理专业中设置自然保护、资源保护等课程;在哲学、法律专业中设置环境管理和环境法课程;在语言文学专业中设置环境文学课程。根据不同职业的教育特点,还可以开设环境教育教学法、环境教育和人、环境政策、人类生态学、资源管理、环境卫生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开阔各个专业学生的生态知识视野,加强他们的生态文化意识。

在课程内容上,应传授诸如生态平衡、能源分布与消耗、资源保护与节约、污染的起因与危害、土地使用与控制、生活垃圾的分类与处置、环境标识等基本知识,帮助学生确立生态概念,正确定位人在环境中的角色和作用。

除了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环境类课程,还应把生态伦理教育作为通识课纳入课程体系。生态伦理教育要不仅强调知识论的背景,更强调价值观的渗透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生态伦理教育应侧重于教育学生形成新的自然价值观、树立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和培养健康合理的生活价值意识,培养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念与态度。

在各类职业院校中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是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生态意识的需要,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它将成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之一。

2.切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需要强化校园生态文化。校园生态文化是通过特定氛围的营造,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传递教育意蕴的教育方式。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样式,校园生态文化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层面。物质文化指校园的自然和物质形态因素,是校园生态环境教育得以开展的物质承载基础,如学校的自然地理环境、校容校貌、校园规划布局、校内景观绿化、各类建筑雕塑等。精神文化指校园的人际交往氛围,闲暇娱乐氛围,校风校纪等无形的文化要素,它往往内蕴着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向度。

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具体存在,为学生所观察、感知,经过价值判断,可以成为他们的生态意识和道德行为的参照物。生态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是生态文化教育领域特有的现象。

校园生态文化并不是现成的,而是需要建设的,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以真正发挥其对学生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的催生作用。校园生态文化建设首先包括建设优美校园自然环境,科学规划校园布局和建筑。校园布局、建筑设计应渗透生态伦理教育的成分,充分发挥其在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中的特殊功能。建筑设计既要有时代感,又要方便实用、避免过分追求时髦、高档,减少资源浪费。其次,要规范制度文化。校园规章制度是校园文化精神的外化,它以其特有的内容、方式以及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它可以塑造学生的环保态度和生态价值观。因此,学校应颁布符合生态伦理要求的行为规范。第三,应加强对闲暇文化的引导。开展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系列课外活动,实现娱乐活动与环保知识、审美文化与生态文化相结合。把生态文化教育融入到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中,加强文学社、戏剧社、各种协会、艺术节等活动的生态文化导向作用。如举行有关生态环境的小品、短剧、演讲、辩论、校园歌曲创作等的竞赛;举办以环保为主题的学生自制环保科技作品展、摄影展、实物展等各类展览;倡导学生阅读生态文化文学作品、欣赏环境状况的纪实片。

3.体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趋向拓宽校外活动渠道。生态文化教育是一个超越知识本位的教育领域,它关注学生价值观、态度体验的变化,以及包括各种非智力因素在内的情感领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强烈的环保意识。因此,应充分开展各种校外活动,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造力,提高环境道德水平,把已有的环境知识转化为实际的环保行为。在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生态伦理思维能力、环保行为能力以及环境伦理水平,并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例如,支持学生走向社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让社区成为生态教育的实践基地,使学生从课堂上的被动受教育者转变为社区中的主动求知者,在个人与社区的互动中增长生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组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结合当地的环境状况,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建立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突出生态体验、生态文化教育和传播作用。

除了通过合理设置课程、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和拓宽校外活动渠道等方式把生态文化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和伦理观外,职业院校还应充分利用已有的人力和科技资源,发挥生态研究的科技作用。职业院校既是环境人才培养的摇篮,也是环境科技与理念创新的源泉。因此应主动开展生态科研活动,积极承担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课题,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方面的优势,促进生态科研成果的转化,并加强与国际国内的生态环境研究和生态文化教育研究与合作,建立产学研联合体,提高学校的科研层次,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环境污染治理、产业素质提升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做出应有的贡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对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和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以及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过程中,融合职业教育与生态文化,使受教育者形成新型的生态发展观,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实现生态与经济的互动发展,真正使社会步入经济效益型、社会和谐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