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高校专业结构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高校专业结构研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构想。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这个表述深刻而又科学地揭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目前,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战略举措,从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两个基本点出发,谋求新的崛起。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高校专业结构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 王云兰 黄友泉

2008年3月,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战略构想。这一构想是基于对当代国内外的形势和江西省情审视,以及对鄱阳湖所具有的独特地位的深刻认识,从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两个基本点出发,谋求新的崛起而提出的。实现这一构想,需要进一步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我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那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本质内涵到底是什么呢?苏荣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对此作了精准的表述,他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崛起。这个表述深刻而又科学地揭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本质内涵。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要高举发展旗帜,坚持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变成实现江西跨越发展不可多得、不可替代的发展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的现实优势。坚定不移地加快发展,这是从江西实际出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首要任务,是全省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实现江西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根本途径,也是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核心所在。发展不仅要看速度和规模,更要看经济结构是否优化,自主创新水平是否提高,就业规模是否扩大,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人民生活是否改善,社会是否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是否得到保护,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否增强。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关键在转变发展方式;建设方式。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是推动我省跨越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共生

高校专业结构是指高校各种学科专业尤其是普通本科学科专业在专业种类、专业规模、专业层次和专业质量内涵等方面所构成的比例关系和组成方式。专业结构是教育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教育培养人才的种类、规格和适应工作的能力,关系到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质量水平。专业结构设置的合理与否,对地方经济的发展直接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当前,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伟大战略的指引下,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全面推进,高新技术发展迅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地方高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首先,地区经济实力的增强为高校的规模扩张、引进人才、改善办学条件等提供了财力支持;其次,产业结构调整为高校学科专业建设明确了方向;再次,地方社会发展为高校走“产学研”合作之路创造条件。显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目前,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战略举措,从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两个基本点出发,谋求新的崛起。落实这一举措,需要进一步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江西省高等学校专业结构现状

国家1998年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共计11个门类,下设71个二级类,专业249个。目前江西省已拥有高等院校69所,其中本科院校20所(含两所民办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49所。至2008年底,江西普通高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布点具有以下特点:

1.学科覆盖齐全,专业结构不合理。江西省本科院校本科专业覆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个学科门类,学科覆盖面较广。尤其是文科性质的学科门类(如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二级学科覆盖率均为100%。虽有十一大学科门类,但仅有58个专业类别,其中工学有16个专业类别,所占比重最大,约为总数的27.6%,而16个工学类的专业类别仅覆盖工学全部二级学科的57%,覆盖率远低于经济学类、管理学类、教育学等文科性质的学科类专业,这与江西当前工业所创造的产值是不相适应的。

2.专业布点数多,但各学科专业分布不合理。截止到2008年底,江西省20所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布点数为853个,平均每个本科院校有本科专业42.65个。其中管理学、文学、经济学门类专业平均布点数较多,而农学、理学和工学类专业平均布点数较少,尤其是农学类的专业布点数仅为21个,布点明显不均衡,这和我省的省情是格格不入的。

3.目录内专业覆盖不齐全,目录外新兴专业发展缓慢。截止到2008年,江西省20所本科院校共有专业种类总数183种,其中目录内专业种类数157个,目录外专业种类数26个。已有目录内专业种类数占全国目录内专业总数的60.9%,工学、农学类二级学科的覆盖率较低,目录内专业种类覆盖率最高前三位是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和教育学类专业;江西高校目录外新兴专业发展缓慢,目录外专业种类数仅占全国已有目录外专业总数167的15.7%。

4.专业设置重复,规模效益较差。近年来,江西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紧密与就业市场相联系,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但对有些专业的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主要原因在于一些高校对整个社会就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考虑不足,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另外,与设置农、理、工学类专业相比,文、法、经、管类专业投资少,成本低,省内多数高校设置此类专业,使得该类专业增长过快、布点过多,市场需求已趋于饱和。如计算机类(包括计算机教育、软件、应用等),专业点就达50多个,英语专业44个点,汉语言文学专业30个点,美术类专业近30个点,……这种低水平的重复现象,既影响专业的规模效益,也难以办出专业特色。

5.新兴应用型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人才培养质量无保证。目录外专业大多为当前经济发展中新兴行业或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兴专业,江西高校应大力发展这类专业,但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与江西高校目前的专业设置是极不相称的,截止到2008年,目录外专业种类数仅有26个(全国目录外专业种类数为167个),布点数仅50个。类似生物工程、生物化工、通信工程、精细化工、信息科学等专业则少得可怜。反映当代高科技水平的纳米技术等学科、专业则尚属空白。而且,有些专业名称上似乎是新兴专业,但其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传统专业差不多。这种学科、专业布局状况,与江西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材料与工艺的改进等提升科技水平的大手笔所需的人才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6.专业设置与江西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相适应。江西省绝大多数本科院校属于教学型院校,少数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这类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生产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该根据职业、岗位的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目录外专业大都是针对行业或职业需要设置的应用性专业,江西高校应大力发展这类专业,但这与江西省本科院校目前的专业设置是极不相称的,截止到2005年3月,目录外专业种类数仅有21个(全国目录外专业种类数为167个),布点数仅48个。出现了一般院校中的理科性院校抢上人文社科、艺术类专业;文科、艺术院校设置理工等非文科性专业。导致特色专业、优势专业、重点专业不明显,区域性不强,不能很好地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建设。

四、江西省高校专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建议

振兴江西,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但是,江西高校的专业结构现状与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与振兴江西,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的奋斗目标,与为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都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因而迫切需要加大江西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步伐和力度,下大力气,努力构建一个适应江西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校专业结构体系。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中长期规划,把人才需求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一是对什么类型、什么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对这种类型、这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在国家规划预测指导下,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把本地区人才培养纳入地区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大系统中,应充分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加强人才资源的统计分析和预测规划,定期公布有关信息,引导大中专院校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才余缺情况,及时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高校则应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下,从本校的性质、服务面向和实际办学条件出发,做好自身学科专业发展的规划。在建立主动适应社会的,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制定学校内部学科专业建设发展战略,对未来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作出科学预测,合理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尽可能避免资源的无谓浪费,以便保证学科专业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并使之卓有成效,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切实落实高校专业设置、调整自主权。根据高等学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办学条件、办学水平,进一步扩大学校自主设置专业的学科门类。要避免以往专业设置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局面。下放专业设置权并不意味不管,而是转变政府职能,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要,实现由“市场决定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机制,增强竞争力。高校在科学定位和准确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好市场多变性和学科专业相对稳定性的关系,依据专业目录、专业设置指南、专业设置标准、本校学科专业规划和规定的程序,在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定的办学规模和学科门类内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加强专业建设评估,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省教育厅对专业的设置应该由前置性审批转变为后置性评估,建立“江西省高校本科专业建设评估制度”。加强对专业尤其是新设置专业、多点专业的办学质量评估,要通过检查、评估,对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本科专业实施必要的退出机制。完善品牌专业建设机制。建立品牌专业的激励机制,省教育厅对品牌专业在招生计划、收费标准、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实现规模效应,提高办学效益;要建立品牌专业定期的复评制度,打破终身制,实行滚动入围,优胜劣汰。在全省范围内,要避免出现同一专业评选多个品牌专业的现象,使品牌专业真正起到示范作用。

3.高等学校要准确定位,切实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高等学校办学定位的依据:一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二是高等学校自身办学的内在条件。任何一所定位准确的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大体系中都会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关键在于立足自身定位的层面上挖掘潜力,优化资源配置,创造一流的教育,办出自身的特色并形成优势。高等学校正确的自我定位,是顺利实施学科专业调整的前提和基础。高等学校应依据国家和地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根据学校的性质和定位,结合学校就业现状和人才市场需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论证,制定中长期专业建设规划,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扩大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一般而言,文理综合院校要突出基础和学术性,工科类院校应强化应用性,高职高专应强调职业性。

4.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布局

(1)按照“四点”战略,规划布局学科专业。要瞄准国内外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沿,从实际出发,营造本省和本校学科专业的制高点,并围绕这些制高点,构建相关的学科专业群,使之成为领头的、代表性的学科专业。对那些已经具有强烈的社会需求和良好的发展势头,虽然暂不具备较强实力的学科专业,要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重点扶持,使之成为新兴的、具有强大发展后劲的学科专业。要大力发展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学科专业,要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积极发展目录外专业,增加全省目录外专业数量。对部分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的学科专业点果断地实行“关、停、并、转”,努力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设置。

(2)大力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依据江西省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全省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各专业、各层次人才需求状况,及时改造现有的传统学科与专业,调整现有的人才培养规模、层次及类型结构,积极培养与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机械制造、电子信息、材料科学、生物制药、化学与化工、生态环保、交通运输、现代农业、法学、经济、管理等领域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5.建立地方服务平台,提供专业设置及调整信息咨询。建立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信息资源库,向社会定期公布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布点、专业招生、学生就业等情况,及时提供地方经济、科技、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信息,开展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办学信息工作,强化社会舆论监督机制,为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