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理环境与学前教育

地理环境与学前教育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日本在战后振兴计划中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得该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在战后领先于西方国家。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也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经费有完全由政府财政支出的、民间集资的、私人出资的,还有三者兼而有之的。学前社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正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学前教育的客观需求。

第二章 学前教育社会

第一节 学前教育与政治经济

一、政治与学前教育

政治主要指国家性质、各阶级和阶层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国家管理的原则和组织形式等。政治体系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指理念、意识,其中包括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念、政治标准等;二是指权力机构,其中包括政治权力、政治制度、政权机关、政党等。这些构成因素对学前教育及其发展产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与制约作用。

(一)社会政治决定着学前教育的性质

教育是一个国家在进行社会控制和意识形态传承中的主要工具,在不同形态的社会中,由于社会政治不同,学前教育的性质也不相同。学前教育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哪个阶级和阶层子女进行教育,进行什么样的教育,这些有关学前教育的领导权、方针政策、法令规则、目的任务、内容选择及教育制度等主要是由社会政治所决定的。统治阶级代表本阶级的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制定本社会的教育目的或干预教育目的的制定。

社会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制约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立法权,颁布一系列的教育政策、教育法律和教育规章,以保证学前教育目的的合法实现;

(2)统治阶级利用其拥有的组织、人事权力控制教育者的行为导向,使之符合教育目的;

(3)统治阶级通过行政部门控制公职人员的选拔与录用;

(4)统治阶级还通过经济杠杆控制教育方向,并对办学权力进行严格控制;

(5)社会政治制约学前教育目标的制定。

学前教育的目标通常是由国家直接制定,或在国家的指导方针下由地方政府制定的。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学前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不相同。我国《纲要》就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任务和内容,而幼儿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常常是国家意志在幼儿教育方面的集中反映。我国幼儿德育的教育目标为:“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些目标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幼儿教育的政治方向。

(二)社会政治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发展程度

1.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它需要国家和政府力量的介入。学前教育作为一种既具教育性又具福利性的准公共产品,其本质属性必然要求政府的重视与投入,因此,政府权力机关及职能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领导,是发展学前教育的决定条件。

纵观国际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国由于社会政治的需要,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在战后振兴计划中对学前教育事业的重视,使得该国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在战后领先于西方国家。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与贫穷战斗的运动中,为3~6岁环境不利儿童设立了“早期开端计划”,主要提供教育、营养及医药的服务,使他们从早期开始就能获得较好的发展,以改变其不利的处境。这一方案遍及美国联邦各州,仅1965年就收托536 108名儿童。我国政府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也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1992年,中国政府正式颁布的《九十年代儿童发展规划纲要》规定,到20世纪末,3~6岁幼儿入园(班)率达到35%。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显示,学前教育获得了较快发展:全国共有幼儿园15. 04万所,比上年增加1. 22万所,在园幼儿(包括学前班)2976. 67万人,比上年增加318. 86万人。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共130. 53万人,比上年增加17. 7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比上年提高5. 7个百分点,达到56. 6%。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学前教育与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针对这一现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在政府部门的重视和各种政策的推动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将会进一步提升。

2.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

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经费投入的状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决定着学前教育经费份额的多少。政府根据其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不断调整教育经费以及学前教育经费在整个教育经费中的份额。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经费投入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政府政策的差异。二是决定着学前教育经费的筹措。政府会根据其财政收支情况及发展需要而决定学前教育经费的筹措办法。目前世界各国的学前教育经费有完全由政府财政支出的、民间集资的、私人出资的,还有三者兼而有之的。例如,爱尔兰政府实行免费学前教育计划,德国幼教机构的运作经费绝大部分由政府提供,而美国学前教育经费的资金则是由家长、私人部门和政府共同承担。

二、经济与学前教育

“经济”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为“管理一个家庭的人”。经济概念有多种含义,在本书中,经济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在所有社会要素中,经济因素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巨大。学前教育的产生、发展与完善都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并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一)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经济是学前社会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前提。学前社会教育是工业革命的产物,正是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对学前教育的客观需求。

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以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处在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阶段,以畜力操作和手工操作为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很低,人们参加社会劳动还不需要特殊的技术上的准备,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接受教育。因此,学前教育长期处在自然状态,发展十分缓慢。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兴起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社会需要。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爆发了史无前例的工业革命,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化。蒸汽机的发明以及其他机器在生产上的应用,使得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为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工厂的发展需要雇用大批女工和童工,如英国1839年的41万名工厂工人中妇女占24万,约占58%。由于妇女走出家庭外出劳动,幼儿无人照料,加之生活贫困,医疗卫生条件低下,导致工人的子女大量死亡,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需要也由此自然产生。当时,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如英、法、德、美等国为解决以上矛盾,首先建立起了各种学前教育机构,而在一些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则一般较晚。

2.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无论什么时代,兴办学前教育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而学前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直接相关。从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20世纪上半期,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我国幼儿园的发展速度也较慢,而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则首先逐步建立起来了学前教育的机构。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才有了较快的发展。教育部门举办的幼儿园呈现逐年的渐进式增长,如1946年教育部门办园数是824所,1956年是4538所,1965年是4404所,1976年是11 938所,1996年是25 217所,2009年是5. 5万所左右。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样影响着学前儿童的入园率(入园率通常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学前教育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我国学前儿童的入园率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我国的幼教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学前教育的毛入园率从2000年的35%上升到了2010年的56. 6%。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发展速度与规模。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必须考虑到本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如果不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盲目发展,就会使学前教育事业遭受挫折,如1958年,全国幼儿园由1957年的16 400余所增至695 000所,增长了42倍,而工农业总产值,1958年比1957年只增长18. 2%。因缺乏相应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很多幼儿园在1961年纷纷停办,幼儿园数量又逐步回复到1957年的水平。由此看出,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置与发展不能超越现有的社会经济水平,唯有与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保证学前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

3.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学前教育的任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从创建初期到现在,世界学前教育的任务先后经历了4个阶段的变化:一是初创时期——主要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只负担儿童生活与安全方面的照顾;二是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由看护儿童转向对儿童实施促进身心发展的教育;三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的学前教育;四是20世纪80年代至今——培养“完整儿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我国学前教育的任务也是随着不同时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任务内容。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保障儿童的身体安全,重保育而不重教育。但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对新一代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变化,“坚持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就成为新时期学前教育的主要任务。

学前教育的内容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科学现象和科技产品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现代社会新的工种和生活方式成为幼儿游戏的主要题材;现代生产对人的道德要求也成为幼儿德育的主要内容;而知识经济对社会成员提出的合作、共享、共赢等新的人才要求,又促使学前儿童社会性能力的培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4.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方法

首先,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在经济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学前教育主要在家庭中进行。大工业生产兴起后,出现了正规的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园成为主要组织形式。随着经济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托儿中心、学前班、游戏中心、流动幼儿园等形式也应运而生。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幼儿园主要由教育部门、卫生部门举办,幼儿教育机构类型单一、服务范围狭窄、机制不灵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民营资本和民间力量开始不断投资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日益多元化。同时,由于自身工作、生活的需求,家长对各种幼儿教育机构在办园的形式、管理制度、入托时间、保育范围、运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学前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日益多样化,除了全日制幼儿园之外,半日制、计时制、寄宿制等形式的幼教机构也逐步出现。

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影响着学前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在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学前教育与谋生活动、教育与生产活动基本处于同一过程中,母亲及家庭成员在从事家务劳动及生产活动的同时就可以照料儿童,谈不上自觉地实施教育,也没有专门的教育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及其他社会条件的制约,这时的学前教育以口授法和教师演示法为主,儿童主要通过听课进行学习。而现代社会更强调儿童的自主学习,教师给儿童提供丰富的物质材料和大量的操作机会,让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自主探索中学习。儿童学习的内容与形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录音、幻灯、电影、电视、录像、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学前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的方法与手段将会更加丰富,从而更好地满足儿童教育和发展的需要。

(二)学前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走向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的时代,科学技术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人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相应的劳动能力后才有可能成为生产力中的劳动力要素。同时,科学技术知识也只有内化为劳动者的素质,才有可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这种内化需要一定的教育或训练。教育使人掌握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新和发明,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并且在一个人一生中所有的教育阶段中,学前教育是投入最少但效益最高的一个阶段,它关系着儿童健康、社会性、情感和认知等多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的劳动力奠定了初步的素质基础。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更取决于人才的质量和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就是对未来社会生产力的投入。

2.保护和解放劳动力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学前教育机构的出现,是对家庭教育功能的补充和改造,它不仅弥补了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且将父母尤其是母亲从单纯的养育孩子中解放出来,走向工厂和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增加了社会发展的劳动力。孩子入园,在减轻家长养育子女负担的同时,也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之中,从而拥有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学业进修和职业发展空间,直接保护和解放了劳动力。

3.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学前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强国战略工程的起始环节。西方一些研究者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质量进行经济学分析的结果表明:就生产力的提高、成本的节约、投资回报率而言,对早期教育的投资具有长远的社会效益,能使社会在未来得到巨额回报;而关于公共财政投资学前教育的成本和社会效益的研究也表明,学前教育投资是社会回报率最高,收益最大的一种财政投资。此外,对于贫困儿童与贫困家庭而言,政府支持的学前教育能使他们获得改善自己现状的机会,使教育公平在底层首先得到保障,缩小贫富差距,走出贫困的恶性循环瓶颈,并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美国教育家大卫·维卡特以处境不利的儿童为对象,研究早期补偿教育能否打破消极的贫穷循环,他在长达二十年的追踪研究中得出结论为,早期补偿教育无论对个体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有重要和积极的意义。通过综合评价各方面的效益,发现该早期补偿教育的投入和产出比是1∶7. 16,即在学前期每投入1美元,可对儿童以后的发展产生7美元多的效益。从这个例子可看出早期教育对个体发展和对社会的积极的意义。做好幼儿教育工作,按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对儿童进行适宜的教育,使他们得到正常的发展,首先满足了个体发展的要求,对社会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第二节 学前教育与地理环境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不可能脱离环境而生存。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群体生存与活动的外部条件的总和。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是相对于一定的主体而存在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内涵也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主体,由于对主体的研究目的及研究尺度不同,环境的分辨率也不同(即环境有大小之分,如对生物主体而言,环境可大到整个宇宙,小至细胞、分子环境)。对于地球表面的动植物来说,整个地球表面就是它们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对于某个具体生物群落而言,环境是指所在地段上影响该群落发生发展的全部无机因素和有机因素的总和。环境既是相对的,又是具体的,即相对每个具体主体及研究对象,环境都有其特定的内涵。

一、环境的分类

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种。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物资源等。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地理环境是由与人类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衣食住行的非生物和生物等因子构成的复杂的对立统一体,是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水、土、气、生物圈都是它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在整个系统中有着各自特定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环境都是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主要环境要素,它们与生物种群共同组成生物的生存环境。这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内能和来自太阳辐射的外能的交融地带,有着适合人类生存的物理条件、化学条件和生物条件,因而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基础。

(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标志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是一个多层次、多方位、多特性的系统。虽然我们把环境划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二维交叉。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不仅与社会环境相互影响、渗透和依赖,而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又包含了许多更为具体的微观环境,而这些微观环境之间又形成了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我们应当从环境更广泛的、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叉联系中来更全面地把握影响学前儿童发展的众多环境因素和组合性的影响。

二、地理环境与学前教育

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养成性情不同的人。地理环境与学前教育互为影响,一方面地理环境可以促进或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会促进改善地理环境。

(一)地理环境促进或制约学前教育的发展

地理环境是学前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必备条件,它既关系到学前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作为独特的生物个体,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但由于其还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他们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更大,也更需要成人为其提供身心发展必需的物质保障和支持。儿童的成长有赖于多方面的物质条件,如居住环境、饮食条件、玩具、游戏材料等,而自然环境的影响力最为直接。

良好的地理环境是学前教育的基本保证,在一个充满污染、气候恶劣、物种稀缺、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的环境中,一切发展都要受到制约。地理环境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在某些局部区域中空气湿度偏大,高寒地区气温低,空气稀薄;有的地区饮用水缺乏,或饮用水中缺乏人体生长必需的微量元素及含有对人体生长发育不利的元素等。这些环境因素将会对幼儿的成长及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创设和选择良好的地理环境是搞好学前教育的基本保障。

地理环境不仅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物质空间,而且还提供了教育资源,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让儿童生活在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中,尽可能减少水源、空气、土壤等的污染,绿化、美化生活空间,确保社区绿化面积及区域生态平衡,空气新鲜,采光充足,使儿童能享受到大自然的恩赐;另一方面,还应该注重自然环境的规划、设计和营造,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规划他们的生活、学习及游戏空间,优化教育环境,确保微观环境的和谐和温馨。很多幼儿园专门设立了饲养角,开辟了种植园地,它们除了美化、“活化”环境外,还有助于幼儿观察、了解动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幼儿简单的劳动意识、技能及习惯。有些幼儿园常常利用周边的自然环境组织教育活动,如山丘、河流、湖泊、森林等均可成为幼儿欣赏、感知的对象,公园、植物园、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等也可以成为幼儿的活动天地。

(二)学前教育促进改善地理环境

发展学前教育应当从以下一些方面促进地理环境的改善:

一是培养儿童从小热爱大自然,萌发幼儿为了生存要保护好自然环境的良好情感,学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是培养儿童从小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有积极参与环保的初步意识;

三是通过儿童向社会、向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促使大家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懂得“地球只有一个,人类要保护好她”的道理。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把保护地理环境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儿童身上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资料2 -1

户外活动:灵活多样

如今的孩子,特别是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实在太少了。德国弗勒博格市生态中心的主任伯格曼说:“很多孩子待在室内的时间太长。我希望他们能有机会亲近自然,并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心。”而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除了努力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渗透在课程中以外,还应精心策划,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到森林、田野去接触和探究大自然。

1.别开生面的“森林日”。德国的幼儿园没有统一的课程要求,但它们几乎都把环境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像Hunstein幼儿园,孩子们每天除了进入花园活动外,每个小组(混龄班)每周都有一个“森林日”。这一天,教师会带领孩子们到附近的森林进行教学活动。他们在森林里认识动植物,探究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四季的气候变化。教师常常通过一些游戏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感受自然,如让孩子们闭上眼睛躺在树林里倾听,感受自然界的每一种声音;用布蒙住孩子的眼睛,让他们用手触摸树林里的各种生物。教师有时让孩子们扮演植物的各个部分,体验植物如何从土壤里汲取养分,如何抵抗昆虫的入侵;有时带领孩子们种花植树,种植庄稼,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就这样,幼儿园通过“森林日”活动诱导孩子对大自然产生兴趣,教给孩子健康的生活方式,感受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

2.全天候的户外活动。在卡塞尔,我们参观了Waldkindergarten,这是一所不同寻常的森林幼儿园,孩子们整天在森林或户外活动。德国大约有370多个森林幼儿园,人们称它们是“没有房顶和围墙的幼儿园”。

Waldkindergarten有两个混龄小组,其中一个组包括下午放学的小学生。每组大约有20个孩子,两个专业教师,一个实习员,还有一些志愿者。上午9点钟,孩子到幼儿园门口集中,相互问好、唱歌,然后开始向森林进发。他们在森林里玩耍,无拘无束,与自然融为一体。他们的主要活动是观察植物和小动物,有时玩一些探险游戏。我们参观那天,教师让孩子们给我们做向导。5岁的路易斯拉着我的手踩着厚厚的落叶走向密林深处,如同在自己家里那般熟悉。他带我认识了薄荷树,观察了满地的薄荷壳;领我探索了狐狸洞,通过观察洞口的落叶来判断有没有狐狸住在里面;教我寻找点火石,通过撞击两块石头来获得火种……我惊诧于孩子丰富的自然知识。

活动当天,无论什么天气,孩子们都要穿防雨衣裤和靴子。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背包,里面装有防水垫子、保温瓶和饭盒。中午,大家围坐一圈,分享各自带来的食物,谈论各自在树林里的新发现。那天,饭后的集体活动是到树林里收集各种各样的自然物,如落叶、枯枝、青苔、石头等,并在空地上集体创作一幅拼图。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一方面自由地探索、发现大自然的奥秘,一方面尽情发挥想象力。当然,他们会遵守一些规则,如不去伤害周围的动植物。

这类幼儿园改变传统、封闭的教学环境,使孩子完全投身于自然界,身临其境地感受风霜雨雪,观察春夏秋冬。在阳光和新鲜空气的沐浴下,孩子们无拘无束,健康成长,从中他们亲近自然、珍爱生命,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当地环境教育资源,如环境教育中心、自然博物馆及国家公园等环境教育机构,是德国幼儿园的另一户外教学途径。德国几乎每一个市镇都有类似机构,它们一方面承担着培训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的任务,另一方面为学校提供户外活动的场所,因为校园的环境资源毕竟有限。这些机构每年提供一份菜单式的活动计划,不同层次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活动内容,并在约定的时间带孩子们去听取由环境教育中心等机构配备的专业教师的讲课。对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有限的幼儿来说,这些机构采取的直观、生动、综合、互动的活动方式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法兰克福的环境教育中心(Naturschutzhaus)主要是让孩子们观察动物、经历种植过程、食用有机蔬菜以及学习如何减少浪费等。“中心”有真正的蜂窝、鸟巢,供孩子考察学习用。其中既有专业教师极富人性化的解说,又有严谨、科学的文字解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获得需要的知识。有些活动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如孩子们蒙上眼睛赤脚走过铺有泥土、石子、松子等不同材料的地面,并用手触摸旁边的植物,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性。

卡塞尔的水实验中心(Wassererlebnishaus)也是一个学习自然环境知识,联络人与自然之间感情的好地方。这里展示了以水为主题的各种设备和装置,如水的循环净化系统模型,水流冲击堤坝导致淤泥堆积的模拟装置,以及水车将水由低处引向高处的模型,等等。这里有齐备的水桶、捞网、放大镜,孩子可以捕捞、观察各种水生物;这里有琳琅满目的工具间,供孩子动手探索自然的奥秘;这里还有孩子们建造的“昆虫旅馆”,吸引着各种各样的昆虫来安家落户。这里所有的设备与装置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值得一提的是卡塞尔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这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木头图书馆,汇集了世界各地的各种各样的树木。一种树木做成一本书的形状,里面掏空放置这种树的叶子、果实等标本或蜡制品。不需任何文字说明,孩子便可一目了然地了解这一植物的基本特性。这里除了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以外,还有一些活的动物。我们参观时展览的主题是“冰河时代”,馆内展示了冰河时代的各种生物以及远古人类生活的场景。另外,这里还特地准备了一个手工车间,为孩子们——这些“石器时期的艺术家”提供制作各种手工艺品的用具和材料。

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浸润于环境之中、让孩子们亲身参与的环境教育,无疑对德国公民的环境意识与环境素养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如中国“自然之友”会长梁从诫先生所说:“没有孩子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的。如果他们漠然,那是现代都市生活对童心的歪曲。让孩子们,特别是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重新亲近大地,带领他们在自然里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来应有的和谐和平衡,这不仅是为了环境教育,也是对稚嫩心灵的抚爱和陶冶……”

一、活动简介

大班孩子渴望了解身边发生的事物,对于身边事物的认知也已经有了一定的见解,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来评判身边的事,表达自己的感受。本次活动通过幼儿熟悉的“水”来让幼儿了解到水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和水污染的严重性,让幼儿产生保护环境,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知道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水污染的严重性,有初步的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2.懂得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了解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

3.懂得污染了的水将会对人类、动植物造成的危害。

三、重点、难点

让幼儿了解哪些行为会污染水资源,破坏环境。

四、设计理念

人口数量的几何增长、现代工业废水的乱排乱放、城市垃圾、农村农药喷洒等,造成本来已是极少的淡水资源加剧短缺,无法为人所用。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是孩子们在生活中日常到处可以看到的。在我国,只有不到11%的人饮用符合我国卫生标准的水,而高达65%的人饮用浑浊、苦碱、含氟、含砷、工业污染、传染病的水。本次活动的开展使孩子逐渐认识到周围的环境的恶劣,使孩子产生保护环境,有初步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五、设计思路

通过帮小水滴找家,让幼儿了解到垃圾乱倾倒;化工厂、农药厂污水随意排放;农田里的农药过量使用;海里的资源胡乱开采,这些都会污染到水资源,破坏环境。

六、活动准备

1.请父母带幼儿观察居住的河流、池塘的水质。

2. PPT课件:垃圾倾倒、农药厂排污水、海里污染等水污染图片。

七、活动过程

(一)出示小水滴

老师和“小水滴”打招呼:“嗨,小水滴,你怎么来了?”

1.小水滴委屈地说:“我的家里遭了灾,到处都是黑黑的、臭臭的,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都弄脏了,我只好逃了出来。”

2.教师提问:“小朋友,我们去看看,怎么才能帮助小水滴吧。”

(二)看课件,播放PPT1

看小河边堆满了生活垃圾的图片,提问幼儿:“小水滴的家里堆了什么东西?这些垃圾是怎么来的?”

教师小结:原来是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不爱惜环境,到处乱扔垃圾,污染了小水滴的家,生活污水如洗衣水、洗澡水、粪便水,这些污水流入江河也会使河里的水变质。

许多人把江河当成大垃圾箱,把各种各样的垃圾倒进江河里,把江河搞臭搞脏了。

(三)看课件,播放PPT2

1.(出示小水滴)教师提问:“小朋友,我们一起帮助小水滴重新再找个家吧!”“哪里还有小水滴的家呢?”(大运河、大海)

2.播放PPT——运河里的情况,提问:“大运河里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使大运河里的水又脏又臭?”(狐狸的化工厂生产排出有毒的废水,流进了河里,使河水有了毒,害的运河里的小动物们都死的死,逃的逃。)

教师小结:原来工业废水是严重的污染源,狐狸办工厂虽然也为大家做了一些好事,但办好事不能破坏周围的环境,随便向河里排放废水,是有害大家身体健康的。还有农民伯伯乱使用农药和化肥。农田若使用了过量的农药和化肥,对我们吃的农作物有危害,残余的农药和化肥也会经过雨水流入江河。

(四)看课件,播放PPT3

教师:“现在大运河里小水滴也不能待了,我们到大海里看看,小水滴能不能找到家。”

播放PPT,提问:“大海里发生了什么?是什么使大海也受到了污染?”

教师小结:人们运输过程中,原油倾翻,有毒物质进入海里,使有些海域的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也黑了。

(五)再次播放PPT,引起幼儿思考

1.请幼儿联系身边的生活,说一说水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我们人喝了被污染的水会怎么样?污水可以浇灌农作物吗?为什么?污水可以养鱼吗?

2.请幼儿联系身边的生活,说一说水污染对人和动植物的危害,如我们人喝了被污染的水会怎么样?

教师小结:我国水污染非常严重,有些地方的人因没有水喝被渴死;有人住在大河边却没有水喝,没有鲜鱼活虾吃,也无法用河水浇灌农作物,因为河里流淌的是黑乎乎的臭水。地球上可用的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保护水资源。

(六)引导幼儿讨论

我们该怎样保护水资源?总结幼儿力所能及的做法,和父母一起从日常生活中行动起来,如:

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

2.爱护花草树木;

3.垃圾分类处理。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文化

学前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要考察学前教育的发展与规律,必须把握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作用;同时,学前教育又是继承、传播、发展文化的重要手段,二者彼此影响,相互渗透。

一、文化与教育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以人的活动方式以及由人的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其内容系统。文化的内涵丰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我们这里讨论的文化主要指狭义的文化。

文化与教育密切相关。两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水平与教育

衡量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有许多种,如从事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人数之比,文化需要的水平与结构(其中包括订阅报刊、购买书籍,艺术欣赏,图书馆、博物馆、影院等文化设施的数量),文化的空间时间分配结构(指一天内文化活动时间分配)等,但是,一般社会都将其人口受教育水平作为该社会文化水平的指标,社会文化水平与教育水平具有极高的相关性。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间接影响表现为:文化发达→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教育的物质来源→增进人口受教育水平。

文化水平对教育的直接影响表现为:教师文化水平→教育水平→学生文化水平→受教育水平→家长文化水平→下一代的文化水平。另外社会与社区文化水平,以及周围的文化氛围、文化设施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受教育水平。

(二)文化传递与教育

文化传递是指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在空间上的流动。文化传递需要物质载体(如工具、建筑),精神载体(如语言、文字、声光、意识形态),人的载体(如个人拥有的知识、道德等),这三种载体不断转化才能完成,才能使客体文化转化到主体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文化传递的前提、动力和重要途径,并在传递过程中起到补充、发展和丰富文化的作用。

(三)文化选择与教育

文化选择是指对某种文化的问题撷取或排斥的过程。文化选择以社会需要为基点,同时又具有人的主体性特点。在文化选择与教育的关系处理上应注意以下3个方面:

一是教育选择有社会价值的文化;

二是按教育需要选择文化;

三是选择有利于受教育者发展的社会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协调好文化选择与教育的关系,将两者之间的矛盾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文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主流的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和左右着学前教育的价值选择和发展的方向与层级。

(一)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目标

学前教育的目标既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受到文化的影响。例如,我国的伦理文化把“崇善”作为最高范畴,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明人伦”,二者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即使是在学前教育阶段,教育目标的中心依然被定格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范畴,在教育过程中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培养,以人际关系和谐作为追求的目标,并且这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带来的是学前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把道德教育放在目标的首位。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人们更加关注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发展特点,学前教育也由以道德教育为首的目标走向了“促进儿童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更为科学的培养目标。

(二)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内容

学前教育以文化作为教育的内容,从丰富和发展着的文化中汲取自己发展所需的营养。在此过程中,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会对学前教育产生内在的影响。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内省而不重视外求,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则表现在以往的学前教育十分强调单纯的、分学科的知识、技能、技巧的机械传授与学习,而不注重儿童自身对外部世界的主动探索,现代文化则逐步弥补了以往学前教育内容的缺失与不足。

(三)文化影响着学前教育的理念与方法

文化是学前教育理念生成与发生的背景,同时也影响着学前教育方法的取舍。意大利的瑞吉欧教育,格外重视民主与参与的意义,强调儿童、教师、家长的共同参与,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强调活动的方案教学。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来自于瑞吉欧地区多年来形成的优良民主传统,它们渗透在瑞吉欧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之中,贯穿于幼儿园管理和教学的全过程,并成为引领瑞吉欧教育的核心精神。虽然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学习瑞吉欧的教育模式,但他们永远改变不了的是其独特的社会文化根源。

(四)文化影响着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

不同的文化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在西方中世纪的宗教文化看来,人生而有罪,儿童自然而然也是具有原罪的,而只有通过“畏神”的教育,才可能消除所谓的原罪。在教会学校里,儿童因为学业不良或出现微小的违纪行为等,常常都要遭到体罚,这很容易导致儿童身心的畸形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摒弃了体罚、心罚的教育方式,在儿童教育的过程中重视营造尊重、关心、爱护的氛围,以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当今我国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正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目标中去。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从现在试行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表述中,我们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因此,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幼儿优良品格尤其重要。

首先,可以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加深对祖国五千年文化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古典诗词李白的《静夜思》、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语义浅显、用字自然、感染力强;典故《夸父追日》《盘古开天》等表现了智慧和力量;《闻鸡起舞》《岳母刺字》《卧薪尝胆》更是颂扬爱国主义、树立崇高理想的好作品。

其次,可以让幼儿接受优秀文学熏陶,提高幼儿审美能力,丰富知识启迪智慧、发展潜能。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炼句,历来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的是山村景色美丽迷人、杨柳叠翠、山花映红,这优美的文字与意境,对幼儿来说应该是一种艺术的享受。具有优美音韵、意境美妙、语言凝练的作品如《忆江南》《枫桥夜泊》《山行》等,使幼儿欣赏到一幅幅富有色彩、音响和流动感的画面,在感受意境美、语言美、情感美的同时提高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敏感性。成语“入木三分”让孩子认识了伟大的书法家王羲之,并欣赏了他的作品。

再次,对幼儿人格塑造、传统美德的形成、情操的陶冶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养孩子今后做人、做中国人、做胸怀壮志的现代中国人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中国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最常见的是“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在这种成长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性的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幼儿园时期开始的基础教育应当让传统文化教育占据相当的内容。《曹冲称象》《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让孩子懂得谦让、智慧、勇敢的美好品德。《弟子规》《三字经》让孩子们懂得了礼貌待人,明白是非、善恶、好坏,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小培养起来的良好的行为习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传统文化经典中汇集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热爱学习,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这种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应当从儿童时期熏陶、浸润。

三、社会文化变迁与学前教育

社会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含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的结构性的变化。文化变迁虽然来自文化内容的变化,但又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的变化都会引起文化变迁。只有当某种文化内容引起文化的结构性、全局性、整体性变化时,才形成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是永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的规律性变化,在文化变迁的过程中,教育可以成为一种推动力量,能动地推进文化变迁的进程。但是,教育如果滞后、僵化,则会阻碍文化变迁,致使教育在文化变迁上的能动性也难以发挥。鉴于文化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对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应具有下列方面的认识:

第一,学前教育的设计与组织应该考虑区域环境与家庭的文化背景。根据不同背景下不同儿童的需要设计学前教育的不同方案,同时应致力于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第二,学前教育的内容都应尽量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并注意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的精髓。

第三,学前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多种媒体,重视文化信息的传播,不断吸收新文化,其中包括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尤其应重视电化教育手段的运用,以丰富学前教育的内容,完善学前教育的手段。

第四,学前教育应根据国情、乡情和儿童水平来选择文化,以提高学前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协调性。

第五,学前教育应不断地改革教育的形式、内容与方法以适应社会文化的不断变迁。

《三字经》是中国启蒙教育传统的结晶,是传统启蒙教育长期积累的结果。它句子短小,形式整齐,隔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而且内容丰富,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是一本微型的百科全书。饭前、教学活动之余,我们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的特点,给孩子们讲解一些《三字经》中“孟母三迁”“孟母断机”“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小故事,激发孩子学习《三字经》的兴趣。我们通过配乐朗诵给三字经配上适当的轻音乐来朗诵。优美的音乐不但可以大大提高幼儿的朗读兴趣。还能使幼儿情绪放松,把学习经文当成一种美的享受。用电脑粗体字打出三字经经文,贴在墙上,让孩子认字并做整句或整段的拼合游戏。这样,我们可以借助学习《三字经》,为孩子营造一个书香氛围,每天利用饭后抽出十分钟的时间和孩子来读书,让孩子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自愿地学习,同时促使孩子人格健康发展,通过故事也达到了教育孩子良好品质的形成的目的。

《弟子规》教育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人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它是古人教育幼儿生活规范的经典,也是我们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经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以它为规范教育幼儿。以前班级经常发生丢东西的现象,每当这时我就和幼儿一起背诵《弟子规》中“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让幼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这样常常丢掉的东西又悄悄地回来了。丢失东西的现象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一种互帮互助的班风也悄然形成了。

四、学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

学前教育有利于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既是社会活动的产物,又是新生一代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延续在本质上就是人类文化的延续,而教育则是保障优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学前教育也不例外,学前教育的内容必然涉及社会文化的传承。儿童自幼接受科学、文明的教育,必将传播于家庭与社会,改变着家庭的生活内容与情调,在社会风尚中注入新的内容。为儿童教育服务的电视、广播、图书、娱乐游戏场所、玩具等教育设施与手段的普遍应用,在塑造儿童文化的同时也广泛影响着社会文化,带来社会文化的创新。

思考题

1.简述政治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2.简述经济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