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与地理环境

旅游文化与地理环境

时间:2022-10-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旅游是传承文化的过程,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一种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承载下来的,与所在的地理环境及环境变迁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应形成区域性的旅游文化特色。同时,中国旅游文化又有自己的特色和地域特征。文化的空间差异性是指文化因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空间区域不同,各自独立发展或发展过程中联系较少,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层次。
旅游文化与地理环境_旅游地理学

第一节 旅游文化与地理环境

旅游是传承文化的过程,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作为一种积极、自由、主动的文化活动,其过程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揭示了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而一种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承载下来的,与所在的地理环境及环境变迁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相应形成区域性的旅游文化特色。在中国的不同区域由于自身环境的差异又形成迥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但这些地域文化又都统一于中华文化的大熔炉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旅游研究开始起步发展,时至今日,旅游的文化性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主题,因为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旅游发展的至高境界是旅游的文化性。同时,中国旅游文化又有自己的特色和地域特征。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文化”是一个古已有之但又纷繁复杂的概念,涵盖整个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从西方的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源自拉丁文“culture”,原意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在法国《迈尔百科辞典》(1971年)中,也定义为文化最初指土地的开垦和植物的栽培,后来才指对人类的身体,特别是艺术和道德能力,还有天赋的培养。人类的开垦种植是人类对自然世界有目的的改造活动,象征着人类文明生活的开始与演变。之后,古代西方从认识自然转到人自身,文化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到17世纪和18世纪,欧洲思想家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使用“文化”一词,用以指代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的化育。在中国,最早解释文化出自《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文治和教化”的意思,主要指社会伦理方面,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德性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

最早把“文化”作为专业术语使用的是英国人类学之父爱德华·B.泰勒(1832—1917年)。他在《原始文化》(1871年)一书中指出:“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人类学意义上看,是由知识、信念、艺术、伦理、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需要的其他能力和习惯构成的综合体。”后来关于文化的定义渐渐多起来。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克洪在《文化的概念》一书中统计,在1871—1951年间出现的关于文化的定义达164种;据法国学者摩尔统计,文化的定义多达250多种。可见,给文化下个确切的公认的定义实属不易。

近年来,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和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如《英国大百科全书》(1974年)认为,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激励作用的思想、信息和价值及他们在物质工具制造中的体现”。西班牙《世界大百科全书》(1978年)认为,“文化就是在某一社会里人们共有的由后天获得的各种观念、价值的有机整体,也就是非先天遗传的人类精神财富的总和”。中国《辞海》里将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和建筑文化等,精神文化包括语言、宗教和艺术等。人类学家阿尔弗莱德·克罗伯从人类学的角度对文化进行了定义:文化由明确的和含糊的行为模式组成。这些行为模式通过符号来获取并传递。文化就是人类不同群体取得的独特的成就,也包括他们在手工艺中的体现。文化的本质核心由传统思想(即源自历史和由历史选择的思想)及附着的含义组成:一方面,可将文化体系看成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又可将它们看成进一步活动的条件因素。

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文化由三个不同的要素和层面构成:一是文化的物质要素和物质层面,主要包括各种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其他各种物质产品;二是文化行为要素和行为方式,主要包括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生活制度等;三是文化的心理要素和精神层面,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泛指人类创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在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精神生活形式总和。

庞朴先生将文化分为“物质—制度—心理(精神)”三个不同的层次结构,“文化的物质层面,是最表层的;而审美情趣、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属于最深层次;介于二者之间的,是种种制度和理论体系”。这种观点在中国学术界影响大,流行广。

我们认为文化的概念应是广义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应始终贯穿于我们对文化的认识过程中,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决定文化内容是很广泛的。文化又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身份认同的无形要素,关于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与文化有关,文化的范畴涉及人的一切领域。具体而言,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创造性。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事物不是天生的,是经人类后天耐心加工和精心培育形成的。人文景观如此,自然景观也不例外。如国家各级的风景名胜区的外围区域是景观设计规划师的杰作,供旅游者参观游览学习,而中心区域则是限制或禁止游客进入。在外景区,经人工开发的区域具有文化性,无形中渗透了人的理念和思想,是人类创造的,核心区则相反。这样,不同的景区经不同时期不同人的开发,相应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景观。文化又具有传承性,中国文化历经5 000多年经久不衰,原因在于它的传承性,通过人们以各种形式继承和保留而承载下来,并将继续流传下去。

第二,文化具有时间演变性和空间的差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的起源、演进、变迁的过程,有一个分化与进化、积累与沉淀、分层与统一的复杂过程。这个过程是新文化的不断出现和发展,旧文化的衰落和扬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化的空间差异性是指文化因地理环境和生活环境的空间区域不同,各自独立发展或发展过程中联系较少,从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层次。

第三,文化具有封闭性和约束规范性。在历史长河中,很多文化体系为了自保或是为了统治的目的,往往采取闭关自守、排斥异己的措施,如中国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就是这样的。当然,客观而言,这种保守性和封闭性越强,文化就越具特色,差异性就更大。文化在保守的同时,其产生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是改造自然和解放人类自身的结果,但在形成一定的文化时,人们受特定文化传统和文化氛围的影响,约束与规范同时存在。

第四,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文化在封闭的同时,随着交流的日益广泛,文化又是开放的,有时不开放也不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下,国际政治经济多级化,要求文化多元化,和而不同的理念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文化战略的要义之一。只有用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世界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关系,文化的发展才是可行的。包容其他而又保持自己特色是中华文化一贯信奉的原则,也因此中国文化越来越被世界所认识和接受,并且学习,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总之,文化是人类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活动总和,具有传承性、创造性、时空性、约束性、规范性、开放性、包容性等。

二、文化与旅游文化

(一)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文化被看做是一种文明抽象的结构,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复合体。文化具有时空性,不同民族、地域和时代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特点,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等。

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文明人所特有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由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中介构成。旅游是一种人类经历,旅游可作为一种地理现象,旅游也可作为一种资源、一种商业活动、一种行业、一种文化事业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生活,而且也是一种文化生活。旅游经济与文化发展融为一体,从旅游供给来看,经营者的目的是经济盈利,但它必须提供文化享受才能实现盈利;从旅游需求来看,旅游者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得到文化的享受。因此,在当代旅游业中,任何一项旅游经济活动都是以一定的文化方式进行的,旅游经济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如生产、流通、交换及决策、管理等,都或多或少地蕴涵着各种文化因素,尤其是旅游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更是牢牢地建立在文化基因之上。因此可见,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旅游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二)旅游文化

1.旅游文化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

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研究旅游文化就是要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的文化活动现象、本质及其规律。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和文化的交叉结合,既具有旅游的综合性,又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它与旅游紧密相连,并对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产生影响。旅游文化是旅游与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结合,是旅游活动中创造的全新的专门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文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凡是人们通过旅游活动从自然与社会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社会关系的总和;进一步说,凡在旅游活动过程中能使旅游者舒适、愉悦、受到教育,能使旅游服务者提高文化素质和技能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可以归入旅游文化的范畴。旅游文化的形成是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是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介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目前,中国旅游文化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旅游文化的历史和理论 旅游既是一项经济产业,又是一项文化事业。作为文化活动的旅游古已有之。旅游文化的传统、特点及其发展演变,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点之一。旅游文化理论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的基本概念和范畴、旅游文化历史演变过程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是旅游文化学科的基本理论。

(2)社会经济对旅游文化的制约 旅游文化离不开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约旅游文化因素的研究,是旅游文化首先要展开研究的内容。

(3)旅游主客体文化 旅游者是旅游文化体系的主体,又是旅游文化系统中最终的承载者,因而在旅游系统中处于首要地位。作为旅游文化活动整个过程的直接参与者、策划者和决定者,旅游者这一旅游文化主体,其阶级差别、时代差别、人格差别、文化差别、精神面貌差别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整个旅游文化主体行为,是旅游文化研究的具体内涵。

(4)旅游资源 这是旅游文化活动的客体和物质基础。生态环境的客观渐变过程对旅游文化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同时,生态环境与旅游文化系统之间又存在着互动现象,因此,旅游资源本质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化环境的相互关系,也成为旅游文化研究关注的问题之一。

(5)旅游介体文化建设 旅游介体包括旅游交通、旅馆、旅游服务地的环境等,旅游文化应对旅游介体文化加强研究,以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6)旅游制度和精神文化 旅游制度文化是旅游文化活动的必然产物,主要指各种旅行制度、各级旅游组织和旅游管理系统、各种旅行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旅游精神文化则包括旅游知识,旅游理论,语言、文字等符号系统,以及旅游心理、价值取向、人伦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等。

(7)旅游文化功能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类型,它的功能和价值表现在多方面,不仅对旅游主体的自我完善和独立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目的地文化的严谨发展也有重要的推动意义;不仅有利于地方传统文化的再造与创新,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也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保护与族群认同,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同时,旅游文化的经济功能也变得日益突出和重要。

总之,旅游文化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多种相关知识体系的交叉和多种学科方法的应用。在现代科学综合化和整体化发展趋势下,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式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

2.旅游文化的基本特征

旅游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学科,具有一般文化形态所具有的共同属性,但它又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的独立存在的文化类型,有其自身特点。这种共性与个性共同构成了旅游文化的特征,即综合性、民族性、传承性、演化性、地域性、时代性。

(1)综合性 综合性包括形态的多样性和消费的广泛性。旅游文化有多种形态,既有物质形态,又有精神文化形态;既有文物古迹等古代文化,又有星级饭店、主题公园等现代文化;既有京剧、武术等民族传统文化,又有西式快餐、迪斯尼乐园等异国文化,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旅游文化也是一种消费对象,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弥散于活动的各个方面。

(2)民族性 民族是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以区别于其他民族,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每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文字、艺术、道德、风俗习惯及物质成果等,构成了不同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一经形成,就会变成一个稳定性的因素沉淀于一个民族的文化深处,为整个民族所有,所认同,成为该民族一个强有力的凝聚力因素。文化的民族性影响着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也是旅游活动产生的直接诱因。文化本身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而且从根本上来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有在文化交流和比较中,才能显示出不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3)传承性和演化性 旅游文化是人类文化长期演变的结果,它们中间既有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沉积、继承和发展,也有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产生演化。这种传承、演化,又可分为进化、涵化两种情况。进化是旅游文化发展的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循环渐进过程。涵化是旅游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融合。

(4)地域性 地域性是地理环境在空间上表现出的这一地区与另一地区明显的地域差别。旅游文化资源总是分布在一定的地理环境或区域之内,因此,地理环境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必然导致旅游文化资源在空间上的差异,即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不仅表现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风土人情与生活习惯,就是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有着文化差异的存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文化。

(5)时代性 旅游活动是人类历史渊源久远的一项文化活动,因此,旅游文化的积淀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文化既是在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创造和生长的。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文化从形式到内容和功能都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以此为载体所沉淀下来的旅游文化则构成了传统文化的缩影,成为了解社会历史的一个视角,从中可以看出旅游文化的内容和形式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时代性。可以说,正是人类文化时代进化的不同层次的叠加构成了现在旅游文化的主要内容。其中,文化的时代性也是旅游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三、旅游文化与地理环境

(一)旅游文化的地理环境基础

1.地貌特征对旅游文化形成的影响

地貌形态是影响地域文化形成的基础要素。不同的地貌形态,具有不同的气候、物产和资源条件,造就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从而最终形成了地域文化。在古代,高山、大江和大河,成为文化交流的天然屏障,往往是地域文化的分界线,也是地域文化特色得以保持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脉众多,地域分异明显,既有强烈的水平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又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因而客观上为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前提。从地貌特征来看,我国的地理环境呈现出以下明显特征。

(1)从地势来看,西高东低,成阶梯状分布。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不足1/3,存在三大地貌阶梯。第一级阶梯为地处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 000m;第二级阶梯介于青藏高原边缘与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之间,其中包括了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等大的地貌单元,海拔一般在1 000m~2 000m;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以东的部分为第三级阶梯,绝大部分海拔都在1 000m以下,中国的主要平原都分布于此。

(2)从地貌类型来看,类型复杂多变,我国不仅拥有地貌类型的五大基本形态,即山地、高原、丘陵、平原和盆地,而且山脉众多,东西向山脉和南北向山脉交叉分布。我国呈东西山脉自北向南有:天山、昆仑山、阴山、秦岭、南岭等,其中秦岭是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分界线;呈南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太行山、贺兰山、巫山、横断山脉等。其中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但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对旅游文化地域的形成有很大关系。

2.气候条件对旅游文化形成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海陆关系和不同的地貌状况,形成了不同的气候条件。我国的气候特征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季风气候显著,气候的大陆性强。每年中国受东亚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显著,其中东亚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二是气候类型复杂,以亚热带、温带气候为主。中国的气候类型主要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高原气候等,北方主要是温带区域,南方大部分属于亚热带气候。这样,北方一年四季分明,南方春秋季节短暂,夏季比较漫长,南方旅游受季节的影响较少,北方旅游则受气候影响较大,但又别有一番风韵。

以上为影响我国旅游文化的两大基本因素。当然,影响我国旅游文化的还有其他地理环境因素,如地质条件、生物分布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如此之大,所形成的文化就会异彩纷呈,各具特色。各个文化区的旅游资源无不打上当地文化的烙印,这也就成为吸引客源地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个吸引因素是持久的,为此,保持旅游文化的地域特色也就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之一。

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而其中不同的物质环境的作用是决定不同文化的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的一个有利因素。这些环境有些对文化形成的作用强一些,有些则弱一些。以陕西省为例,陕北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山地和盆地,其自然环境的差异十分明显,故所形成的文化差异就非常大。

(二)文化与地理环境理论

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质上是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地关系也就是指作为文化的主体的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人通过文化与环境发生关系。有关人地关系的理论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环境决定论

地理环境决定论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为理论基础,认为人类和生物具有相似性,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决定于各地地理环境的性质。巴尔扎克从史学的视角认为,地理、气候条件影响人的生理,生理差异导致人的不同精神和气质,从而有不同的历史进程。对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来较大影响的是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这种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受到许多批判,索尔的文化景观论给地理环境决定论注入了文化的意味,使其理论受到冲击,其内涵不断外延。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人地关系大家庭的一个分支。

2.可能论

可能论强调人的选择能力,是法国的维达尔·白兰士于20世纪初提出的。他认为,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论来解释一切人生事实;一定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各种可供利用的可能性,而生活方式则是决定人类集团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他的学生白吕纳进一步解释了该理论。目前,可能论者认为,人是人类文化的第一建筑师,自然环境在人地关系中,为文化发展的作用提供许多种可能性。

3.适应论

由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士培提出,人群对他们的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群与其他地域之间的关系是人文地理学应包括的两个方向。这里的适应是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也有一种说法认为该理论是英国的P.M.洛克斯比首先提出的。

4.文化决定论

某些地理学家看到人类出现以后对自然环境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认为人是地球的改造者。因此,他们认为随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使人处于主动与决定性的地位,这可能是对环境决定论批判的极端产物。

此外,还有生态论、环境感知论和和谐论等。

(三)旅游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旅游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部分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所致,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区。上述的文化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虽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后人的批判,但若把二者运用到解释旅游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方面,则都有其合理的一面:前者重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后者则重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正是在人类文化与环境不断的互动中最终形成了旅游文化的地域性。所以,旅游文化的实质正是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在自然地理环境上的所遗留的“印记”,这个“印记”很显然亦会受不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从而最终形成风格各异的旅游文化区。

当然,地理环境对旅游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如西南地区大量的旅游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就与其存在的地形条件及所处的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东部旅游与中西部旅游开发很好,除了经济原因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未来的文化旅游区域开发中,一定要兼顾当地的地理实情,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而地理环境本身的环境容量又启示我们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树立好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把握好环境容量的度,以免人为的因素对环境干预过度,从而给当地文化带来灾难,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这里还应强调的是,地域旅游文化的形成因素虽然离不开自然环境这个基本前提,但不仅仅是限于地理环境要素,实际情形是异常复杂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