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资源化

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资源化

时间:2022-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刘某、邱某认为实现旅游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运作主要是“依托一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符合旅游需求的、有鲜明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其次,就城市整体而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
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资源化_文化旅游产业的研究

(一)文化旅游与城市文化资本

城市发展文化旅游业的首要经济作用,或者说根本出发点在于利用旅游活动或产品等手段,将城市中蕴涵的文化要素进行产业开发,挖掘文化背后的经济利益,完成文化由资源向资本转化的过程。Greffe认为文化主要是通过3种途径对当地发展产生影响:传播有利于各利益相关方协作的信息,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环境,为兼具美学与实用价值的创新型产品提供支撑;继而文化就成为一种社会资本的投资、媒介和最终的消费品,可以促进当地社会资本的增加,扩大产品、服务乃至文化的出口量。文化是一种附着在物质符号上的抽象内涵,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它不能完全撇开其生存所依赖的地域性相对固定的物质载体和时空环境,而嫁接在全新且毫无瓜葛的母体之上。因此才会有学者指出旅游发展可能是文化区域在短期内利用遗产获益的最佳战略,旅游业是将文化注入主流商业最直接的方式,而事实证明旅游也的确是实现文化向文化资本转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正如目前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观点所指出的那样,“仅仅强调遗产本身是不够的,要将其变成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使遗产发挥更大的效益”,同样文化的资本化转化过程也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必然价值取向。

刘某、邱某认为实现旅游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的运作主要是“依托一定的旅游文化资源,以市场为导向,开发出符合旅游需求的、有鲜明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从而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图8-3 旅游文化的资源产品、主题与市场的关系图

由图8-3可知,文化旅游的资源、市场、主题、产品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资源、市场和产品三者是两极对应三位一体的,而从旅游文化资源和旅游市场需求中提炼出的主题又贯穿着产品开发的始终,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只有将4方面综合运用,才可以获得成功。”由此可以推想,文化资源越丰富、市场容量越大的地区,其文化旅游开展情况就越好。当然文化旅游的开展情况并不绝对依赖于已有的文化存量情况。文化资本是可以创造的,由布迪厄、索罗斯比等人的观点可知,不同的资本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经济资本雄厚的城市可以通过消耗大量的经济资本来转化、创造和提升文化资本。例如,美国虽然相比欧洲、亚洲的一些国家其建国历史要短得多,而且还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历史文化底蕴并不丰厚,但是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及科技实力在文化建设方面一样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并且源源不断地向世界各地输出他们的文化产品。一提到美国,人们立刻可以联想到好莱坞、奥斯卡、迪士尼、格莱美等一系列世界知名的文化事物。

(二)文化旅游与城市经济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农业和生产制造在科学技术的作用下,对机器及自动化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对人的依赖程度却逐渐降低,产能过剩只能造成产品的积压、资金流通的停滞。对于现代城市而言,用服务业替代生产制造业,以消费取代生产作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基础显得十分必要。旅游作为城市着重发展的战略性行业。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的贡献不可小觑。大致来说,旅游的经济影响可以概括为旅游业自身增长及结构变化、国际旅游外汇收支关系、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以及平衡地区差异4个方面。而文化旅游作为一种高品质的文化及旅游业产品以上4个方面的经济作用自不必说,不但能够刺激消费、促进货币回笼、直接带动城市旅游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其强大的产业联动性还能带动餐饮、住宿、演艺、展览、娱乐等强关联第三产业及其他一切提供文化旅游消费原料的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另外,文化旅游的开展还有助于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引进资金,扩大收入来源,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结合文化旅游自身的特性,在论述文化旅游的经济影响时还应着重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消费属性带来的经济效益

由于文化旅游是融合了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公共事业三方力量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形态,因此其经济特征也必定会显现三者的共同之处。无论是旅游、文化产业还是公共事业,其供给物都部分属于或全部属于公共物品,同时对旅游者产生吸引的文化旅游产品也往往是城市发展及文化建设的伴生品,因此文化旅游消费不可避免地会具有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任何他人消费的减少”,追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排斥某人消费此类产品是不可行或极其困难的,这是由于公共物品具有整体性,既不能分割消费又不能被独占。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出发,文化产品中富含了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而消耗的物质及能源成本却大幅度降低。它打破了经济学中资源稀缺性的概念,并且其社会网络属性不会造成垄断,即随着文化产品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个产品的边际成本不断下降,从而保证产品的利润空间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由于文化是一种体验产品,其经济价值相较于传统商品而言有了很大的溢价成分。文化产品具有反复消费性,即消费者购买了A产品后并不对其再次购买同类型B产品的行为产生影响。由此可见,文化旅游的非排他、非竞争、反复消费性决定其在理想状态下产生经济效益的持续性与可观程度。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文化旅游业就是完美无瑕的化身,从产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它也存在着诸如空间分布不均、供需失衡、相关方利益矛盾等问题,使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局限。

2.促进经济结构转型

这里所指的经济结构既包括了旅游业自身内部的结构转型,又包括了城市整体经济结构的转变。首先,就旅游业本身而言,现代性的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将有利于改善传统旅游过度依赖观光业创收的局面,使旅游业将对旅游产品的关注重点,由资源型主导逐渐向注重服务型及体验型过度。旅游业构成要素的多样化以及内部结构的逐渐合理,不但可以为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平衡季节性因素对于旅游业的负面影响,而且同时也可以拓宽旅游经营渠道使旅游业逐步走向多元与理性的发展方向,更可以使传统旅游目的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出经营低谷,重新走向新的经营高峰”。其次,就城市整体而言,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助于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中概括了经济形态的一般发展趋势,即产品(农业经济)-商品(工业经济)-服务(服务经济)-体验(体验经济)。现代城市经济结构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由过去的刚性结构逐步向柔性结构转化,文化旅游特别是现代性的文化旅游,其经济形态主要侧重于服务及体验产品的供给,城市发展文化旅游其实也是看中了它作为新型产业所具有的消耗资源少、就业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等突出优势。城市发展新型产业就等于是引导其自身经济向着集约、清洁、可持续性的道路前进。

3.集群联动效应

与单体文化旅游产品相比,文化旅游业的集群化发展会产生一系列的附加值,文化旅游资源的集聚效应有助于城市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如Romagosa和Russo在文章中指出的那样:“一个区域的文化财富其价值往往不是体现在一个独立的资本上,而是体现在一个群体资本的总和上面”。同时通过研究发现,文化资源的网络化开发可以带动网络内不占区位优势的文化旅游景点发展,使网络成员共享客源、交通、经济效益等。

Russo关于威尼斯的实证研究表明,具有强大吸引力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文化资产,其经济获益范围往往是可以跨越地域界限的。如若以这样优质的文化资源为核心,以正向的外部刺激建立起区域或跨区域的文化产品组合网络,可以有效地促进文化旅游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带动非核心地区或次级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并强化以文化为基础的公共空间的良性发展。但同时Giaccaria等也认识到“如若当地政府和其他政策制定者将集群、旅游和文化遗产当作孤立的个体看待,并将它们独立于现存的地域和集体资本来处理时,往往会形成恶性循环并进一步恶化,集群竞争、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旅游业的冲突将会一发不可收拾”。

4.城市经济对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刺激

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会对文化旅游的游憩活动产生强烈的外部刺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程度越高,社会的分工也就越细致。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越来越多的人宁肯通过消费产品获得愉快的休闲体验,而不愿意耗费大量精力自己动手,最终却弄巧成拙地只留下糟糕的经历。因此,经济因素的外部刺激会影响到人们对于休闲方式的认知、选择以及消费的水平。俞某的研究表明,处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居民在国家规定的工作之余所享有的闲暇时间和游憩质量都要高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其居民参与游憩活动的总体质量、消费水平与参与频度也就越高。

当代的城市旅游,对传统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的同时,就意味着对其他要素依赖程度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城市的经济水平和区位条件。例如,深圳这个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刚刚发展起来的年轻城市,其文化底蕴并不丰厚,自然资源也实属一般,但由于该城市发展的历史机缘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就可以发展出像华侨城这样的大型旅游集团,2010年游客接待量突破2 0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业务收入94.5亿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