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现状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现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管理工作,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实施。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甘肃省制定了从2004年至2020年的三阶段工作进展规划。截至2010年10月,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000多条,普查工作基本完成。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展览、节会、赛事,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手段。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陈列馆。

二、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现状

(一)机构设置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的管理工作,由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全省的管理工作,省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具体的日常工作。但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里除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以外,大多没有自己的人员编制名额。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其编制大多在相应行政区划的文化馆中。

2004年5月甘肃省政府建立了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部门联席会议其主要职能是拟订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审定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审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上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审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协调有关部门、单位与社会各界参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协调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并对有关事项作出决策。

除了政府部门的管理机构和工作机构,在甘肃的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还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机构,如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

(二)保护规划及进展

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甘肃省制定了从2004年至2020年的三阶段工作进展规划。第一阶段从2004年至2008年,是先行试点和抢救濒危阶段;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2013年,是全面开展和重点保护阶段;第三阶段从2014年至2020年,是补充完善和健全机制阶段。

通过这一规划的实施,到2020年,甘肃省将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保护体系,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基本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网络化。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建档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保护方式和手段,也是整个保护系统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基础保障。

甘肃省在2006年6月开始实施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参照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和《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指南》,分级、分类制定普查工作方案,统一部署,分级实施。截至2010年10月,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27000多条,普查工作基本完成。在普查中,工作人员按照“不遗漏一条线索、不遗漏一个村镇(街道)、不遗漏一个种类、不遗漏一个艺人”的原则,展开“拉网式”排查,逐村逐社进行田野调查。通过文字、音像、数字化等多种途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分级建立档案和数据库。通过此次普查,各级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摸清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掌握了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普查的基础上,抢救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资料和珍贵实物,认定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命名了一批民间艺术之乡、民间艺人。

(四)形式多样的保护方式

1.展览、节会、赛事

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展览、节会、赛事,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工作手段。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群众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同感,提高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

2009年5月25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庆阳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在庆阳市西峰区举行。节庆期间的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舞动西峰》系列文艺演出、香包展销。香包展销活动设在世纪广场,共设立展棚500个。

2009年6月13日,甘肃省2009文化遗产日宣传活动在甘肃省博物馆举行。兰州太平鼓、永登高高跷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博物馆门前展开了精彩的展示活动,在水车博览园还举行了兰州鼓子的展示和表演。

2009年6月18日,天水市人民政府举行了2009年中国天水伏羲文化节。农历五月十三相传是伏羲的诞辰,作为伏羲故里,天水自1988年开始举办以伏羲公祭为主体的节会活动,2009年是第21届。伏羲文化节,尤其是公祭伏羲大典,已成为天水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2009年8月8日,在秦安举行了甘肃省2009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2.博物馆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甘肃省充分利用博物馆进行展示和宣传,下面谨举三例加以说明。

(1)敦煌民俗博物馆

敦煌民俗博物馆位于敦煌市城郊的月牙泉风景区,建筑面积4300余平方米。其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敦煌传统民居:古堡式的四合院,这种建筑形式充分考虑了历史上敦煌民众的自然和人文生存环境,具有防匪、防盗、防风沙的作用。

工作人员依四合院的各房间及其前院开辟出20多个参观展室,分别展示敦煌人的岁时节令、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精神寄托、农工商游、地方特产等,极富西北民俗风情。

设计者以这座小庄院为载体,通过展现户主的民俗生活反映了敦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参观者随时都可以感受到丝绸之路的民风民情,从而了解、反思敦煌人的发展历程。

(2)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

环县道情皮影博物馆坐落于甘肃环县县城的环江新区文化博览中心,2006年10月正式开馆,由环县博物馆负责管理。

在博物馆内除了500多件明清时期的民间皮影精品作为展品,参观者还可全面了解到环县道情音乐、皮影民俗、剧目、日常业务和图片管理的普查资料,以及皮影的制作过程等。目前,该博物馆是我国最大的专业皮影博物馆。

(3)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坐落在兰州金城关文化风情园区,场馆面积2000多平方米,2009年7月8日正式开馆。当天,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袁占亭为陈列馆揭牌。该馆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性陈列馆。

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包括序厅、展示厅、兰州鼓子保护基地、茶园演艺厅、古金城民俗一条街等。陈列馆内通过实物陈列、场景再现、多媒体等手段,展示、展演了兰州太平鼓、黄河水车、永登高高跷、微缩古建模型兰州四合院、兰州的剪纸、刻葫芦、泥塑等一批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观者在陈列馆内可以切身感受到老兰州生活的深厚韵味。

3.产业实体

甘肃省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保护工作中有一种方法是利用商业化运作方式去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对首批国家级名录Ⅲ-15兰州太平鼓、Ⅶ-26庆阳香包绣制、Ⅷ-42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的文化产业化保护。其中有的是政府行为,有的是民间行为。

(1)兰州太平鼓产业

兰州太平鼓是流传于兰州近郊农村的传统民间艺术,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2006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魏永宏是在太平鼓制作技艺方面具有三代以上血缘传承的杰出手工业者。改革开放之初,他成立了兰州太平鼓厂,从事兰州太平鼓的生产销售业务。1990年为参加第十一届亚运会艺术节表演组建了太平鼓队,这支鼓队其后成立为兰州永宏太平鼓艺术团,常年活跃在全国各地的节会、赛事活动中。魏永宏的太平鼓企业目前已逐步成长为融制造、加工、研发、表演为一体的文化产业实体。2009年,兰州永宏太平鼓有限责任公司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兰州太平鼓保护基地”。对于以永宏太平鼓为代表的太平鼓产业发展,皋兰县委县政府给予全力支持,致力于“打造兰州太平鼓精品工程”。2009年6月30日,皋兰县委书记毛仁在黑石乡大横村兰州永宏太平鼓有限责任公司实地考察时表态:“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县上都将全力以赴给予支持,帮助你们把太平鼓产业做大!”

(2)保安族腰刀产业

“保安腰刀”历史悠久,保安人打制腰刀的传统始于元朝,贯穿明清而兴盛于当代。“保安腰刀”制作工序多达40至80道,其中制坯时的加钢、炼烧后的淬水至关重要,家族传承是它的主要传承方式,有手艺秘不外传的习惯。长期以来,它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政府通过出资建立纯手工制作的腰刀厂来鼓励组织腰刀制做能手招收学徒,不断培养新的手工艺者,从根本上解决新形势下保安腰刀的传承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