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3年,中国政府正式在联合国颁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上签字,成为国际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国人民保护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行动。当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严密组织、有序进行。在民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_文化遗产保护诠说

2.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

img3

2003年,中国政府正式在联合国颁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上签字,成为国际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大家庭中的一员。

自此以来,中国政府采取种种措施,在全国境内开展系列保护活动(台湾省除外),取得了显著成就,获得了广泛好评。它们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实施的为期10年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由文化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财政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等主持实施的为期17年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又称“国家口头与非物质遗产名录”工程);在文化部艺术研究院设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国家中心;成立国家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文物局、国家宗教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等九部、委、局“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部际会议”;成立由国务委员陈至立任主任的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确定每年6月第二个周六为国家遗产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公布161名民间工艺大师;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首批165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共同制定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其中并作专章规定;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17个专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果;设立国家遗产日并于2006年6月10日举办首个国家遗产日;继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其中,阿肯弹唱、蒙古长调、十二木卡姆等被列入联合国公布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从中央到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自治州、专区)、县(自治县、旗)均成立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领导机构与工作班子;中央拨付了无形文化遗产保护巨额专款……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呈现如下特点。

1.起点高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上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乃至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已经积累起丰富的实践经验、教训及理论知识,并非一切从头开始。这次世纪之交的非物质文化保护热更是在改革开放大背景下及其进程中进行,并非游离于国际社会之外。它是全球性多元文化热的产物,是发达国家200年来非物质文化保护理论和实践成果与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硕果,充满时代气息的国际理念、标准、技术、规范于中得到很好的应用。

2.理念新

当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中国人民保护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行动。它既有一定普世性理论的引领,而且还有许多特殊的新理念创造。如中国过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侧重于以文本为本,而对创造、传承、享受这些文本的人亦即传承人大都视而不见。现在则采取了文本为本与传人为本并举的方式,使以人为本的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如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认定项目就是这样。又如,以往的保护注重静态保护,对动态保护采取任随所之的态度,使保护成果单一苍白,漠视了非物质文化的生存状态以及持续发展,而今所进行的是动态与静态同步保护的实践;在保护的手段上,以往的保护主要由学者专家为主体,主要作学术保护,而今在原有基础上采取了国际保护、国家保护、生产保护、生活保护、生命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产业保护等多种手段,使保护的主体更加多样,保护的范围更加广大,保护的力度更加强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价值认知上,已改变过去那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封建迷信的错误思想以及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单纯文化积累的价值观,改而视之为保护文化基因、民族精神及政治、经济、社会、教育资源,而且将保护与文化传承、转型、创新、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3.技术强

在中国,既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仅止于文字记录、文本收藏,而今却将数字技术、多媒体、录音、录像等多种新技术引入其中。例如:河南郑州大学建立了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北京、江苏、山东、河南等地的新闻媒体纷纷加入到用电视手段抢救性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之中;北京、浙江、湖南等地致力于将动漫技术应用到把口头文学转换成卡通片的工作并卓有成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编的《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中国剪纸艺术集成》、《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民俗志》丛书、《中国唐卡艺术集成》、《中国服饰文化集成》等成果,动用了当前最前卫的设计工艺,而且都附光盘对有关图文作动态展示。总之,这些新技术、新工艺的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更为立体、真实、全面,大大降低了它的信息失真与失落,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达到新的水平。

4.组织严

当前,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严密组织、有序进行。如在政府层面上,国务院成立了国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统筹全国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所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包括制定政策、协调关系、确定规划、监督实施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下亦成立了各行政区层级的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开展保护工作。它们在业务上属上一级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领导,在行政上则在本级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在民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主要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承担。从2003年起,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已组织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其下设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全国专家委员会与全国工作委员会,组织本系统的力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此之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市(自治州、专区)、部分县(自治县、旗、区)三个层级都成立了本地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各级领导小组是本层级民间文艺家协会开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最高领导机构,大体由本层级宣传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艺家协会负责人组成。其下所设的各工作委员会由本层级与这项工作相关的文化、财政、文物、旅游、民族、宗教等政府部门负责人组成,各专业委员会则由本地、本级相关专家组成。

就具体组织形式而言,文化部主持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采用了总专家委员会对具体项目编委会负责的方式,先由各产地进行项目申报,然后申报成功者直接在全国领导小组及其专家委员会的领导下依靠当地政府文化部门进行相关保护工作。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则分三种形式组织具体抢救工作:一是全国性项目,二是区域性项目,三是地方性项目。第一种形式有《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中国民俗志》丛书、全国民间文化遗产普查。它在全国领导小组及其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领导下层层分解、组织有关编委会,最终落实到每个县(自治县、旗、区)具体实施,然后取逆向层层升级审订、最后由总编委会审订结项;第二种形式以分布于若干省份的民间文艺现象为主要对象设置专项,如木版年画并非全国所有,仅在河南、河北、四川、云南、广东、江苏、天津、山西等地有分布,故“中国木版年画”专项抢救工作由全国工作委员会及专家委员会在北京建立总编委会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及其成果“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的审订出版,其下由各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当地分卷本的普查编纂工作;第三种形式由各省直辖市自治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及其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按照各地实际设计实施有关专项,并不纳入国家工程之中,如江苏省的特色文化普查、河南省的河南老字号普查等都是有关省份民间文化遗产领导小组及其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单独设计、主持的地方性抢救项目。

5.投资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为在21世纪初进行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内的文化建设积累了雄厚的国力。因此,从中央到地方都对目前正在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仅就“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而言,中央财政从2003年至2008年就提供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专项资金;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亦从上级主管部门得到400多万元人民币的专项资金,而且这种支持正在持续进行、不断加大。除了中央财政,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及其市(自治州、专区)、县(自治县、旗、区)政府亦分别配合各自的文化大省、大市、大县建设,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拨付专款,仅江苏省每年的投入就有近5000万元人民币。更为可喜的是,今天的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带来了文化投资的多样化,各级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文化建设投入主体,大量的民间资金已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获得了丰沛的资金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展旅游、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使这项工作的融资渠道更为畅通,激发了各地企业家、旅行社、传媒等的投资热情。目前,仅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运作到的各类资金就多达10数亿元,远远超过了国家的财政支持。

6.参与广

曾几何时,人们一直把文化工作仅仅看作是文化单位、文化部门、文化人的职责。而今,这种观念已经得到改变。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方针的指导下,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已经发生重大变化,除了科研院所、文艺团体、文化部门,已有政府机关、法律、教育、产业、传媒等参与其中。除了仍以文化工作者为主,还有官员、律师、实业家、教师、学生、记者、编辑、农民、市民等加入到保护行列之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乎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行动”,使之极具广泛性与群众性,也使全面保护全国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可能。

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以往迥异的是,它在五六十年代大都局限于少数民族,对汉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未作过全面保护,仅限于个别文物或个别独具特色的文艺种类,而今则是对全中国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大盘点、大保护。

就其范围来说,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孤立进行,而是与物质文化遗产、口头文化遗产保护互相呼应,整体推进,取得明显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不就保护而保护,还与文化传承、转型、创新、开发适度结合,既作学术性的静态保护,又作生活化的动态保护,以期将文化遗产保护在生产之中、生活之中,从而具有勃勃的生命力,形成合理的文化保护生态。

7.成效好

自参加联合国公布的《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并启动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来,由于政府重视、社会广泛参与,加之起点高、理念新、高新技术投入力度大、组织严、投资巨大,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就社会效益而言,当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际成了一次广泛发动全社会重视文化传统、尊重先人文化创造、重新审视文化价值、重视和谐文化建设的文化行动,使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有关文化体制改革、人才培养、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都随之出现重大起色。如河南省在重树河南形象、实现中部崛起中就成功地借力于河南省民间遗产抢救工程的实施。

就其本身的成就而言,目前,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40个试点专项进展顺利,已有部分专项产生初期成果,其首批名录158项已经公布,第二批名录已在征集申报之中;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最终将产生17个系列15000种图书成果,成为中国历史上自《四库全书》以来最大的文化积累。目前,该工程首批成果相继问世,并连连获奖,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这些成果及其获奖情况分别是:1.《中国木版年画集成》示范本“山东杨家埠卷”(中华书局,2005年)已获美国印制大奖;2.《中国剪纸集成》示范本“河北蔚县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获香港“王中王”等三项大奖;3.《中国民间故事全书》示范本“云南大理州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九部委推荐为2006年全国优秀读物;4.“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起陆续出版)被评为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5.《中国结丛书》(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被评为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目前,《中国唐卡艺术集成》、《中国古村落集成》、《中国服饰文化集成》、《中国陶艺文化集成》、《中国泥彩塑集成》等专项的普查与编纂出版工作正在高质量进行之中,有望取得良好的成绩。

本着原产地保护与分专业管理相结合、发展队伍及壮大保护主体力量的原则,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23个民间文化之乡、民间文化保护基地、民间文化传承基地、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民间文化专业委员会及民间文化专题博物馆,全国性会员正以每月100人左右的速度在发展。与之相配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及时组织了大量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览、展演为内容的艺术节、博览会、研讨会、对外交流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于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有英、美、法、俄、德、日、韩等国家的先进理念、理论、方法、技术、标准可资参考,加之有本国悠久的传统、生机勃勃的现实实践,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将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并有许多发明创造,为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整个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作出独特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