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申遗项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申遗项目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2006年到2010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回族的如下。除了省级外,全国还有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本上做到了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濒临灭绝的那些项目的普查与保护。迄今为止,还没有反映跨省区的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根据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申遗”工作还是要讲求技巧与策略。目前,各地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已经做得很出色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申遗项目_中国回族

第八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申遗项目

一、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知道,每种文化的生成,都有其特定的地理、历史社会等方面的背景。回族历史悠久,文化起点高,兼有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特点,同时在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具有族源的多样性、社会历史的多变性,加之分散全国,面对纷繁复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由此形成的回族文化,其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回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回族语言文字(包括回族汉语、经堂语、众多地方语及拼音文字小儿经)、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寓言、笑话、叙事诗、儿歌、谚语、歇后语等)、音乐(民歌、民调、乐器等)、舞蹈(歌舞、乐舞、器械舞、舞龙、舞狮等)、曲艺(说唱宴席曲、表针线等)、习惯与礼仪(包括饮食、服饰、居住、婚姻、丧葬、节庆、信仰、竞技及家庭礼仪、交往礼仪、人生礼仪等)、手工艺(雕刻、刺绣、编织、漆艺及食品加工工艺等)以及一些歌会、场所和文化生态社区。口头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是回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回族文化的根和血脉所在,更含有民族的情感和特有的思维方式,对民族文化的积累、繁荣与传承起着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二、申遗项目

1.目前已有的申遗项目

(1)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认定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之后在2003年、2005年和2009年先后命名了4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中国是拥有世界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在中国入选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与回族有关的就是入选的甘肃花儿。花儿是流传于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部分)4省区的多民族民歌,无论是河湟花儿、洮岷花儿还是六盘山花儿,都有回族歌手的身影,回族对花儿的贡献不可磨灭。此次国家将西北数省区流行的花儿打包,以甘肃花儿为主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一项很有见地的工作,为西北多民族共同培育的这朵民族之花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从2006年到2010年,国家先后公布了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涉及回族的如下。

第一批: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新疆花儿,甘肃省康乐县、和政县、岷县的花儿,宁夏的回族山花儿、回族民间器乐、回族服饰,天津市的回族重刀武术,河北省沧州市的武术(劈挂拳、燕青拳、孟村八极拳),甘肃省临夏县的临夏砖雕等。

第二批: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回族宴席曲,山东省冠县的查拳,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陕西省西安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制作技艺,北京东来顺集团的东来顺涮羊肉制作技艺,北京鸿宾楼餐饮的鸿宾楼全羊席制作技艺,北京月盛斋有限责任公司的月盛斋酱烧牛羊肉制作技艺,宁夏吴忠、银川的张氏回医正骨疗法、回族汤瓶八诊疗法。

第三批:宁夏的回族传统婚俗、河南省开封市的撂石锁、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的掼牛、河北省沧州武术(六合拳)、马应龙眼药制作技艺等。

(3)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

在宁夏第一、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名单中,回族的有:回族器乐(口弦)、回族山花儿、回族踏脚、何家棍、打梭、方棋、剪纸、刺绣、回族汤瓶八诊、张氏回医正骨、回族婚礼、回族服饰。第二批有泾源回族民间故事、“赶牛”(回族木球),吴忠的张家枪,银川回族武术——鱼尾剑,吴忠的老毛手抓羊肉制作技艺,吴忠市陈氏回族医技十法。

除了省级外,全国还有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基本上做到了对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濒临灭绝的那些项目的普查与保护。

2.对申遗的几点认识与思考

自从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单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我国“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的形成,更加有利于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img51

2009年9月宁夏花儿歌会开幕式

(1)积极肯定

从目前入选国家、省及市、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有回族花儿、武术、器乐、服饰、婚俗、医药、传统技艺、民间体育等,基本上涵盖了回族非物质文化的主要方面,分布上也遍及全国。可以说,通过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的形成及一些地方出台的法规,这些都十分有利于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宣传和保护,是值得肯定的。

(2)客观分析

回族不像维吾尔族、藏族等民族有相对集中的分布,回族居住的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因此,回族口头和非物质文化的地域性很强,“申遗”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特点。迄今为止,还没有反映跨省区的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的地区申报的回族项目只是地域性的,并不具有普遍性。如回族宴席曲,甘肃也有、宁夏也有、新疆也有,青海回族的宴席曲入选并不能代表就是上述地区的回族宴席曲。同时,回族分散全国,与众多民族杂居,在这种情况下,回族与其他民族共同拥有的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雕刻,就无法突出回族特色了。这样,入选的“申遗”项目,有的只是地域代表,有的却被其他民族掩盖了,对这一点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分析和认识。

(3)正确认识

客观地讲,截至目前,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回族项目无论是国家级,还是省、市、县三级,并不能反映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也与回族文化、历史、人口不相称。当然,我们不能以“申遗”多少论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是有条件限制的,而且是优先入选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说没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视之如敝屣,不加保护,相反,入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万事大吉,束之高阁了。关键是要唤醒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广泛动员和发动群众参与到这项功在当代、泽及千秋的事业中来,共同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4)讲求策略

我们看到,“申遗”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保护非常有利,“申遗”成功,可提升民族文化的知名度,增强民族自信心。但根据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点,“申遗”工作还是要讲求技巧与策略。目前,各地区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已经做得很出色了。我们认为,在以下两个方面还有工作可做:第一,积极普查,挖掘一些新的项目,如小儿经、经堂语的申报;第二,全国回族应有一个文化组织,协调全国主要回族聚居地区,学习甘肃将西北花儿整体打包申请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尝试申报以回族命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回族武术。回族武术是中华四大武术流派之一,将全国回族武术整体打包,这样既能反映回族武术的特点,也能提高其竞争力。

【注释】

[1]希吉来,阿拉伯语,意为迁徙、走出。

[2]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编委会编:《中国伊斯兰百科全书》,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605页。

[3]马少青,马效龙主编:《同心歌谣》,同心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编印,1987年,第4页。

[4]杜哇:阿拉伯语音译,意为祈求、祈祷。杜哇是穆斯林向真主祈福祈平安的方式之一。

[5]马成义,陈卫川主编:《中国回族医药》,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5页。

[6]黄宝栋:《回族生活习俗中的养生学》,载杨伯涛、单于德主编《回族医药研究》(第一辑),宁夏固原市回族医药研究会、宁夏固原市中医研究所,2002年,第286~287页。

[7]伊牧之:《济南伊斯兰教碑刻笺注》,济南伊斯兰教协会,2004年,第193~194页。

[8]杨怀中:《展示人性的大美》,载《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第42页。

[9]马寿千:《近代史回族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回族研究所、兰州穆斯林教育基金会编《中国回族研究》(第一辑),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年7月第1版,第156页。

[10]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宁夏卷),中国ISBN中心,1996年,第266~268页。

[11]邱树森:《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回族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