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族武术八极拳视频

回族武术八极拳视频

时间:2022-03-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 民间体育一、武术回族心意六合拳传人马世贤在传授拳术   摄影:白学义回族尚武的习俗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历史印迹。弹腿起源较早,盛行于清代中后期,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宁夏等回族中。回族武术门派林立、名家辈出,民族和地域特色明显,回族八极拳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体育_中国回族

第六节 民间体育

一、武术

img46

回族心意六合拳传人马世贤在传授拳术   摄影:白学义

回族尚武的习俗和传统,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历史印迹。在宁夏贺兰县流传的一则《常遇春学艺》的传说,说的是明代回族将领常遇春学习八极拳的故事。相传在常遇春16岁那年,听人说小杨庄有一位好汉叫胡大海,练得一套八极拳,是独家本领。那时江湖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天下好汉万万千,难抵回回八极拳。”为了学会八极拳,常遇春想尽了办法,终于用智谋博得胡大海的喜欢,收他做了徒弟。从此以后,他们一同习武,拳术愈来愈高强,曾为朱元璋打天下出了大力。后来他们隐居乡村,教村民学八极拳,强身健体。据说,现今回民的八极拳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山东济南清真北大寺有一通《武术碑》,碑文曰:“武术为国家至宝,弃之则亡。”河南开封清真东大寺有一通《开封市东大清真寺回族武术荣誉碑记》碑,其碑额就是“精忠尚武”,这是明代朱元璋为开封回族所题匾额的匾文。可见,回族尚武,不仅是历史传统,而且对尚武的精神实质也有深刻的认识。“回族武术继承了中华武术的优秀传统,又有与回族风俗习惯紧密联系的民族特色,在拳术、器械、对练等方面有独特的创造。回族武术以昆仑山为标志,称为‘昆仑派’,与少林武当、峨眉并称中华武术四大流派。”[11]千百年来,回族武术门派林立、名家辈出、民族和地域特征明显,为中华传统武术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img47

这是回族中广为流传的抛石锁   摄影:白学义

1.拳术

回族武术中的拳术主要有弹腿、查拳、华拳、洪拳、炮拳、八极拳、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通臂拳、护身拳、八卦太极拳、通臂劈挂拳、八门驷拳等。其中十路查拳、十趟弹腿、心意六合拳、回回十八肘、汤瓶七式拳,均为回族独有的拳种,有“回回拳”之称。

(1)弹腿

西域回回往下传,留下弹腿十路拳。弹腿也叫“教门弹腿”,因其发腿迅疾,势如弹丸射出而得名,在回族中广泛流传,谚语“南京到北京,弹腿出在教门中”就是印证。弹腿起源较早,盛行于清代中后期,主要流行于山东、河北、河南、宁夏等回族中。弹腿的特点是左右对称,上下相应,势正步稳,循之有序。其手法有冲、推、劈、搂、穿、砍等,腿法有弹、蹬、踹、勾、箭弹等。回族弹腿也形成了不同的类型和风格,习练弹腿的歌诀也各有差异。

(2)查拳

查拳是一种长拳,主要盛行于山东冠县、河北沧州、河南开封等回族聚居区。山东冠县是有名的查拳之乡。据考证,查拳为清雍正年间回族武进士、山东冠县人沙亮所创,尔后逐渐流传于全国各地。查拳讲究姿势舒展、发力顺达、动迅静定、奔放饱满、节奏明快,要求做到“行如风,站如钉,起如猿,落如鹰”。其技法有十字要诀(缩、小、绵、软、巧、错、速、硬、脆、滑)及五行、六合之说。查拳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其他拳法,套路很多,拳、械、练三类套路近70种。

(3八极拳

img48

回族八极拳表演   摄影:白学义

八极拳,初为吴氏家拳,只教本族亲属,后开门收徒,逐成回汉共练之术,故又称“开门八极拳”,创始人为河北沧州孟村回族武术家吴钟。八极拳竞技风格独特,发劲暴烈,势动神随,疾如闪电,以短制长。技击中,跺、碾、闯三力合一,头、肩、肘、手、胯、膝、足、尾八部进击。动作取十大象形(龙、虎、熊、鹿、猿、鹏、鸡、鹤、鸵、蛇),发力用十大劲别(抖、缩、愣、含、惊、崩、撑、挺、竖、横)。目前,八极拳经过历代发展,已成为一个武术门派,门人遍及全国,在日本、美国、意大利等国也较有影响。回族武术门派林立、名家辈出,民族和地域特色明显,回族八极拳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器械

回族武术中的器械主要有刀、枪、剑、戟、棍、鞭、锤、钩、铲、斧等。另外,还有回族的杆子鞭、哨子棍、峨眉刺、索来拐、龙爪钩、五虎群羊棍、阿里剑、查刀、查枪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天津重刀

重刀作为一种传统兵器,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津门重刀的源头有这样一个说法:相传燕王朱棣的一个金陵籍回族将领惯用一把60斤重的大刀征战,他随朱棣北伐平定天津,后举家迁至天津,于是有了津门曹氏大刀。天津著名回族武术名家曹克明继承本门传统,在刀、礅、抱石、拳铲等功夫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独创“曹门刀式”,丰富了重刀内涵。“曹门刀式”主要有插、背、拧、云、撇、水磨、腰串、狮子披红、乌龙摆尾、雪花盖顶、比摆荷叶、掌中花、叠罗汉等招式,刚柔相济,动静结合,集力量与技巧于一体,自成体系。时至今日,传人大刀已加重到80公斤,成为一种健身器械。2006年5月,天津回族重刀武术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何家棍

回族地方谚语有“何棍张枪,盖世无双”之说,其中何棍就是指何家棍,1824年由宁夏吴忠何登奎创立,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何家棍又名“单头模子棍”,棍长齐眉,只用一头。其风格刚劲勇猛、灵活多变、攻守兼备,讲究声东击西、借劲还劲,通过搁、掠、拨、削、扫、劈、搬、翻等棍法完成套路,突出表现“棍加枪,硬似钢”的技术特征。

二、其他民间传统体育

回族民间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往往地域不同,又有不同的项目。这些体育活动一般规则简单,容易掌握,也能强身健体。回族民间传统体育的群众基础广泛,地域特色鲜明。由于习武的原因,北京、河南回族的扔石锁,河北回族的举砘子、掷沙袋,天津回族的舞大刀等是那里群众喜欢的项目。还有甘肃回族喜欢驯鹰、青海回族爱好射箭等等。当然,也有一些项目在不同的地区流行,比较带有普遍性,如掼牛就是流行于河南、河北、云南、甘肃、宁夏、新疆等省区回族中,它是在回族古尔邦节宰牛宰羊这一习俗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体现勇敢、智慧与力量的民间体育项目。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见的宁夏回族体育活动项目。

1.踏脚

踏脚是流传在宁夏泾源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踏脚原名为弹腿,据民间老艺人介绍,早年在陕西的西安、渭南、大荔、通州等地就有众多的回族人习练。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将上述地区的回民迁入化平县(今宁夏泾源县),弹脚也由此传入,更名为踏脚,并世代相传。

img49

回族青年的“踏脚”   摄影:杨继国

踏脚与跆拳道有点相似,用脚不用手,以脚和腿部动作为主,双手只起平衡身体,防护遮挡的作用。进攻时只能用全脚掌蹬、踏,或用脚的内、外侧扫、打,不能用脚尖踢,也不准用头、肘、臂进攻对方。踏脚的基本步法有:平踏、后转、扫腿裹脚、顶脚、连环转、高转、燕式跳平踏等。踏脚对抗性强,讲究手、眼、身、步的配合,要求灵活多变。踏脚虽然以一对一对峙为主,但你踏我躲,你攻我守,再加观者摇旗呐喊,观赏性很强,因此在民间很受欢迎。2004年,宁夏泾源回族“踏脚”,被列为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点项目。

2.打木球

打木球,又叫打篮子、打锁儿、赶毛球,是宁夏回族特有的一种球类活动。木球一般用长6~8厘米、粗约10厘米的木头制作而成,呈椭圆形。击球用的球棍或球板通常也是木制,长约60厘米,手握处较细。木球有多种打法,常见的有刁杠、打圈杠、赶龙等。刁杠的球场约30米长、20米宽,中间有一道中场线,两底线中间各有一个宽1~3米、高0.5米~1米的球门。比赛时间20分钟或半个小时不等,分上下两半场。比赛时双方以同等人数出场,在底线击球远近决定一方开球。在中线开球,一球一分,以进球多少决定胜负。比赛结束时,罚负方“喝嗦儿”,即由胜方队员在端线用棍将球击出,负方队员从端线跑向落球点,将球捡回,来回途中需发出“噢噢”声,要一气呵成,中间不许停歇和换气,否则又要重新罚“喝嗦儿”。

img50

回族的“打木球”   摄影:杨继国

另一种打木球是打圈杠,也叫赶狗。参加人数不限,先在场地上挖直径约25厘米、深20厘米的坑,坑数比参加打木球的人数少一个。比赛时,每一坑前站1人执棒守护,另一人则手持木棒,竭力将木球赶入任何一个坑内,而站在坑边的人则用力阻挡。一旦球被赶入坑中,所有守护坑的人均需立即互换坑位,此时赶球者便乘机占坑,未占到坑者就变为赶球人。以赶球人次数多者为负。目前,宁夏回族木球完善了竞赛规则,对球场、击球板、球门的规格和比赛方法做了具体规定,已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体育比赛项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