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肃花儿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甘肃花儿

时间:2022-03-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另甘肃康乐县、和政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永靖县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设立,甘肃花儿成为首批得到保护的项目。2007年8月,文化部下发关于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名单项目的函,甘肃省把花儿作为预备项目报送到文化部,从此拉开了花儿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幕。
甘肃花儿_世界遗产保护启示录

遗产信息

中文名称:甘肃花儿

英文名称:Flowers of Gansu

遗产地址:甘肃、青海、宁夏等中国西北地区

遗产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

批准时间:2009年

评定标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

遗产评价:花儿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区)的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蒙古族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儿而得名。人们除了平常在田间劳动、山野放牧和旅途中即兴漫唱之外,每年还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自发举行规模盛大的民歌竞唱活动——“花儿会”,具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交融的特殊价值。

遗产特色

花儿又名少年,因其歌词中将青年女子比喻为花儿而得名。它是流行于甘、青、宁、新等地区的一种唱词浩繁的山歌,被称为西北之魂。

甘肃省临夏是花儿的发祥地和最主要的传唱地,它和岷县一起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花儿之乡”称号。另甘肃康乐县、和政县被命名为中国花儿保护基地和传承基地,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和永靖县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民歌考察采录地。

《赶花儿会》(韩复兰)

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极具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花儿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主要反映生活、爱情、时政、劳动等。至20世纪80年代,花儿的演唱形式已发展到花儿歌舞剧。

甘肃花儿是一种文化空间和民间口头传承,它体现的是民间大规模的歌唱传统和集体的口头传承。它和我国壮族的三月三“歌墟”、云南大理白族的石宝山歌会以及中国南方地区许多民族的民间歌节等一样,都是我国古老传统民间文化的遗存,极具文化史价值。

遗产保护

花儿产生于农田和山野,小孩子们在放牧期间跟随大人们学唱,掌握了花儿的曲调,然后慢慢可以自己即兴编词对唱或领唱,一些唱得好的人被称为“花儿把式”。但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最有利于花儿成长的田园牧歌式的农村生活方式被打破,不少小伙子和姑娘纷纷离开家乡寻找赚钱的机会和新的生活梦想,因此现在真正热爱花儿并能为此付出努力的传唱把式已经很少。

现在岷县被省民协命名为“甘肃省花儿歌手”的花儿传承中坚力量约有41人,年龄在40岁左右。他们大多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家境贫困,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锻炼成长为“花儿”歌手。而现在的“80后”“90后”虽都能走进校园接受良好的教育,但他们也因此失去了在田间山野劳动中学习花儿的机会,同时校园文化流行歌曲等新兴的娱乐活动也弱化了花儿对年轻一代的熏陶。

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设立,甘肃花儿成为首批得到保护的项目。

2007年8月,文化部下发关于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预备名单项目的函,甘肃省把花儿作为预备项目报送到文化部,从此拉开了花儿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序幕。

2009年9月28日至10月2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审议批准了2009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花儿在内的中国政府申报的22个项目全部获得通过。

保护模式

1.挖掘花儿的价值,扩大影响

国内学者专家们从新中国成立前开始,就搜集整理歌词、曲子,撰文评介,其中1940年张亚雄先生编写的《花儿集》的出版发行,对花儿走向全国起了很好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学术界发表了大量介绍和研究花儿的文章,文艺界也出现了一批用花儿形式创作的文学作品和取材于花儿的音乐作品,使花儿登上了大雅之堂,进一步扩大了花儿在国内以及国际上的影响。

2.节会式保护

每年在相对固定的农历时间进行的100多场花儿会,为众多花儿高手和普通老百姓愉悦身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场所,也为花儿这种民间文化活动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和展示的空间,使得花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传统节会中得到了“复活”。

3.民歌文化之现代化

原生态花儿现阶段同样也面临着民歌文化现代化的转型。这一点,被人们赞誉尊称为新疆“花儿王”的韩生元老先生做出了榜样。韩老先生一生编唱了上千首花儿,他的演唱,既保留了河湟花儿的高亢严谨,又吸收了洮岷花儿的婉转悠扬,有些花儿中甚至还揉进了新疆小曲子的音调。他借鉴维吾尔音乐的快节奏,唱法中吸收哈萨克族民间阿肯弹唱的幽默,形成了演唱中少拖腔、曲调中少滑音,唱词和曲调铿锵有力、洒脱自如的独具新疆特色的原生态花儿。他在花儿演唱上的创新使花儿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4.打造花儿特色品牌

每年各地花儿会,当地政府都会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做好对花儿的宣传工作,同时他们发挥新闻广电和出版业优势,有计划地推出一大批介绍花儿的宣传品,旨在通过精神产品的传播,让世人进一步关注、了解和向往花儿。同时,他们还加强对花儿精彩唱段的包装,用市场的方式来推动和传播原生态民歌的发展。

当地政府强力打造花儿特色品牌,他们用花儿特色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又可以反过来促进品牌的保护。如花儿主要传承地临夏就利用其花儿发源地的优势,推出临夏花儿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并将它作为一个产品品牌进行商标注册;他们请名人、专家帮助论证,写出较高档次、高品位的讲解语;全力打造一个集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努力提高临夏及临夏花儿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验借鉴

花儿的保护充分体现了在现代化环境下对伦理保护原则的尊重。

1.尊重遗产的固有价值

花儿作为民歌,即是文学,因此它不仅有音乐价值、文学价值,还有更为广阔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它与西北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紧密关联,生动地反映了这些民族的民俗、审美观、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表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和高原人的人性美,创造了独特的美的意境。因此,研究其与民族的关系,能促进其向学科化、体系化发展,也能有效地促使民族认识自己,向前发展,同时也是研究当代民歌社会意义和创作趋向最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可以从中解析出社会变迁的刻痕和民众思想发展的轨迹。

2.增强对花儿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和对传承人的人文关怀

花儿是活化石,其生存方式主要是继承,要把立足点移向群众,增强全民对花儿音乐文化的认同感。当地政府积极利用传媒工具加大对非遗的宣传力度,营造了一个珍视民族文化遗产的氛围。同时,声响艺术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拯救声音绝不是简单地把录音录像放在博物馆里,像标本那样保护,而是要保存其固有的生命活力,通过保护促进传承。当地政府采用扶持机制,给优秀歌手相应补贴,使他们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和做好传承人,体现了人文关怀。

3.从田野、山林走向舞台、城市

具有原创性特征的花儿是多民族智慧的创造,是劳动者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的真实反映,是他们丰富情感的真实写照。花儿来自田野,来自山林,但要更好地传承,就不能仅局限于当地,必须让其走向舞台,走向城市,让更多的人能够认识花儿,了解花儿。许多传承地政府结合旅游资源,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将民俗生活中的花儿展示出来,并将花儿进行“异地移植”,使花儿被更多的人们了解、传唱和欣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