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改进

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改进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选题不够科学,没有抓准研究的重点。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或者承担一个项目后,分成若干个课题逐一进行研究,最终取得较大的突破。而且,无论是微观课题研究还是宏观课题研究、综合课

三、省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的改进

无论从事哪种类型或级别的课题研究,其基本方法和研究策略都是大同小异的,一些基本的规范都必须遵循。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研究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少丰硕成果,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暴露了一些问题,其中最核心的环节就是选题不够科学,没有抓准研究的重点。正确选题是顺利完成研究的前提,必须引起每一位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因此,本研究将重点谈谈如何把握选题的科学性

(一)选题应遵循和把握一定的原则,不可盲目

1.目的性

科学研究是一项目的性极强的活动。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首先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为什么选择这一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对教育具有什么价值?选题者必须明确回答这些问题。选题目的明确,研究方向才易于把握,也容易坚定研究的信心。选择课题的目的应该来自教育的客观需要,也就是应从教育实际出发,去解决教育中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从教育改革、教育管理、教学实际的需要出发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遵循目的性原则,选择课题应做到“四个结合、四个为主”,即个人的研究兴趣与社会和学校工作的客观需要相结合,以社会需要为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应用研究为主;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以微观研究为主;历史研究、超前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以现实研究为主。

2.科学性

科学研究是探寻真理的活动。教育科研题目的选择必须遵循教育及与之相联系的各种事物的客观规律,必须充分认识研究的客观条件。应该通过对教育的历史、现状的分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各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等形成课题,切忌主观想象、盲目选题。要达到选题的科学性要求还必须注重课题的科学价值。所谓科学价值,是指教育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课题的研究能够促进教育科学向前推进一步,会对教育科学某些空白给予填补,对教育科学中某些不正确的观点给予纠正,并对前人的研究给予补充,使前人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完整。

3.创新

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活动,意在发明、创新、前进。教育科研的选题应该充分体现创造精神,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敢探求发明的新理。选题要有先进性、新颖性,目光应落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沿。如研究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带来的新问题,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引起教育的新发展等。对教育领域的老课题,则应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以新的视野去研究。即使是选择一些验证性研究课题,也应力图有新的发现。只有富于创造精神的课题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教育研究总是希望有所突破,而且研究本身也应有其必然的时代感、新鲜感和个别差异性。因此,选题要体现创新性。包括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性、研究视角上的创新性、研究内容上的创新性或研究结果上的创新性等。比如,校本课程、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实施以来开设的新课程,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值得关注。对此类问题展开研究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研究课题的创新,一是抓住最新出现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经常关注主流教育媒体的新动向,把握新热点,选准新角度。二是针对原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思路、新的解决之道。

4.可行性

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求实的活动。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主客观条件,分析课题在实际研究过程中的切实可行性。从主观方面看,自己是否具备课题研究必需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自己的经验、精力,以及兴趣所在等是否满足研究的需求。从客观方面看,是否有必要的资料、工具、设备、经费、时间,是否能得到领导的支持和各方面的配合等。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选择课题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己的力量与研究课题的大小难易是否相称。初次从事研究的人应该选择那些范围较窄、内容比较具体、难度较低的课题,特别是紧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实际,选择有可利用的条件、成果,能直接用于自己实践的课题。以后,随着自己经验的不断积累,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视野不断扩展,可以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或综合性较强的课题。还可以组织有关人员协同研究,集体攻关。总之,要做到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小到大,由少数人起步到群众性参与,由一校到数校及跨地区协作。

5.合作性原则

现代教师除了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外,还要将个人的勤奋、严谨的治学精神同开放、合作的态度结合起来,要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以及协作研究的能力。可以组成一个团体,让团体成员的不同特质潜能、思维方式、研究风格、教学个性得以充分的把握和展示,优势互补,发挥群体效应,形成各展所长、协作攻关的优化结构,使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选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拓宽来源

1.选题应采用科学的方法

第一,无论在课题研究中充当的时课题主持者还是参与者的角色,都应处理好“课题”与“项目”的关系。

所谓课题,是人们从事研究前人或同时代的人还未认识或解决的问题,它具有较为单一而又独立的特征。例如,“两种不同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比较”、“克服中学生学习焦虑情绪的实验”、“职高学生的职业心理调查”、“建立家庭实习基地在农村职中的地位和作用”、“青年教师需要现状及其激励方法”、“情感在中师教育中的作用”、“大班幼儿自理能力培养”、“教师素质与岗位培训相关研究”等等。所谓项目,是指事物分成的门类,或者说是由若干个彼此有联系的课题所组成的一个较为复杂的、带有综合性的科研问题。例如,“学校教育综合改革实验研究”就应称为科研项目,而不应称为课题。它可以包含以下一些课题:综合改革实验的目标、评价研究,幼小、小中衔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研究,德育、美育、体育综合管理研究,以及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沟通和联系研究等。课题与项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方面,课题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单元,课题的有机组合形成项目。另一方面,课题与项目的划分标准也是相对而言的。对某一个研究者或研究群体来说,也可以从单个的课题入手,不断深入,形成系列的课题,从而组成项目。或者承担一个项目后,分成若干个课题逐一进行研究,最终取得较大的突破。

第二,课题的大小要适度。

开始以小课题研究为主初搞教育科研的人,易犯的一个通病是往往把研究课题选得过大,以为大课题就有研究价值,实际结果往往事与愿违。但若进行较小课题的研究,如提高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验、愉悦情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中小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习惯调查、学生考试“怯场”心理研究等,就容易获得成果。[4]因此,在选择研究课题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选择范围大小与实际研究条件相适合的课题。而且,无论是微观课题研究还是宏观课题研究、综合课题研究还是单项(单科)课题研究,都要力求使所研究问题清晰、具体与可操作化,提高研究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选择课题时要扬长避短,紧密结合本职工作。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研究,宏观研究还是微观研究,都是必要的。但对于工作在教育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来说,一方面是实践经验丰富并能保持与教育对象的直接联系,这是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利之处,即教育教学任务繁重,难以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从事科研。这就需要扬长避短,选择那些与实践联系较密切的应用性课题、微观课题进行研究。这样既可以提高本职工作的质量,又较容易获得成功。当然,若有条件者,也可以选择理论研究或宏观研究方面的课题。

2.要多角度挖掘,拓宽课题来源

本省科研课题来源比较单一,应多角度挖掘,改变过分依赖课题指南的现状,拓宽课题来源。

第一,从教育教学实践和对教育现象进行调查中发现研究课题。

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多变的创造性工作,蕴含着大量需要研究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树立“问题即课题,过程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认识。教学活动中随机的、偶发的、情境的、个别的问题都可以成为研究的主题,观察教育实践活动,最能发现问题,若以科学的敏感,学术的敏感来进行理论的思考,就不难发现一批极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另外,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如何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与提高工作的质量中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有利于提高教育工作的科学化程度。

第二,从教育教学的热点和教育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中去发掘课题。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中学教师平时更应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及教育热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研究课题。在教育改革与教育事业发展中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也就形成许多研究课题。例如,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教育的影响等相关研究;关于加强与改革学校政治思想工作的研究;关于地区教育发展战略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教育整体改革与实验的研究;关于课程、教材和考试改革的研究;关于农村初中教育改革的研究;关于校长负责制改革的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的研究,既能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的科学依据,也有利于微观教育问题的解决。

第三,从各种信息交流中去发掘课题。

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家长、同事、朋友等的交谈、会议发言或辩论中,在广播、电视、报纸的报道中,会涉及许多教育问题,若留意将它们记录与思考,就有可能形成教育科研的课题。在与同事的交流中引发研究课题。同伴互助是新课改理论倡导的一种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一条途径。这种同伴交流包括听专家的专题报告、教师之间互相听课、参加学术研讨会和与同行交流教学心得等。这种专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具有针对性强、可借鉴性强等特点,很容易引发出新的思考和新的写作欲望,这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研究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第四,从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总结中去发掘课题。

教育工作者从教育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教育经验,有不少是成功的。但往往又是零碎的、不自觉的,也未经科学检验。因此,这些经验往往“自生自灭”,难以推广。若运用经验总结法或实验法予以科学检验与总结,揭示教育措施与教育效果间的关系,并给以理论的抽象与概括,就使它们有了推广的可能。

第五,从各种文献资料中发掘课题。

在各种理论文献、教育类报刊杂志、会议交流论文集、专题资料集、获奖论文集以及有关的课题指南等等之中,都有教育科研的成果与动态的反映,认真阅读,可以从中发掘出研究课题,其中或是别人尚未注意到的问题,或是尚有争论的问题,或是虽有进展、但仍可作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近10年来,我国在教育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累累,但阅读教育书刊、理论文献,仍可发现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如建立教育投资稳定来源和建立教育投资超前增长机制的研究;教育投资效益评估研究;学校内部结构工资改革中,物质与精神、报酬与奉献的研究;[5]教育消费满意度研究等等。

(三)要平衡好参与教育科研的价值,抓实研究过程

许多教师因为参加各类先进评比和各类组织推荐都有课题研究成果方面的要求,所以一味追求课题研究的数量和质量,存在着“多而无为,虚而失实,伪而乏真”的现象。很多教师把课题研究等同于课题立项、成果获奖,认为课题不立项、成果不获奖就没有研究的价值,而立项和获奖毕竟是有限的,于是研究积极性不高,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课题研究主要是教师通过开展研究,解决自己或同行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一线教师,对此应该有正确的认识,自觉投身于比较枯燥的课题研究活动中。在研究过程中应该多整理案例、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并及时撰写成论文、案例、随笔,积极投稿或参加各种评比。

在提出课题申请之时或研究开始之初,很多教师虽然制定了详细的研究计划,但是没有按照计划开展活动,研究计划、研究活动和教学实践三者严重脱节。很多教师能按照研究计划开展活动,但没有及时收集资料,没有及时梳理存在的问题并有效改进,也没有及时总结推广研究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开展研究活动,要么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性策划与思考。要想顺利完成一项课题,扎实开展研究,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第一,发现问题,确定主题。就是要及时发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思考问题是否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有效解决。如果能得到有效解决就确定为自己研究的课题,如果不能则暂时放一放,当然也可以找其他教师一起合作研究或等有能力解决时再研究。第二,学习借鉴,初定方法。就是要学习专家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与建议、同行对于产生类似问题的原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策略,从中梳理出自己的观点,初步形成自己对于问题解决的办法。第三,尝试实践,及时调整。就是要根据自己初步的成因分析和策略思考进行教学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并及时进行调整,从而找出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和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第四,要持续研究。很多教师研究课题时爱追热点、赶潮流,很多时候都不是研究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课题之间既没有横向的内在联系,也没有纵向的发展延续,缺少对某个方面或某个问题进行深层次、长时间的持续性研究,或者没有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序、有效的系列性研究,课题研究成了随意的、孤立的行为,研究没有深度与广度。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并不是课题研究的终点,还需要在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检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在学校里逐步进行推广应用。在检验和推广的过程中还需要对方法进行必要、及时的完善与提升,甚至对原课题再进行深入的持续研究。

(四)改进研究方法,由理论研究向实证研究转变,实现突破

目前,本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仍重点进行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只是凤毛麟角。理论研究的突破并非易事,实证研究是当今社会科学研究的趋势。如何适应这一形势,实现研究方法的突破呢?

1.提高对实证研究重要意义的认识。首先,实证性研究本身的性质、特点和功用,决定了它应该成为一种主流的研究方式。“实事求是”是每个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坚持的方法论原则,也是每一个教育科研工作者良好职业道德和思想作风的核心。目前的教育研究,许多是个人的思考、主张、感受甚至臆想,表现出过浓的想象和议论成分,不利于建立交流与对话的概念和事实体系,不利于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加强实证性研究,科研为目前的教育科研增添用事实说话的研究风气,科研对当前教育研究中涉及价值判断领域的研究分量过多的情况起到平衡和纠偏的作用。第三,当代世界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是量的研究、实验研究和质的研究,发展的趋势是三者的补充运用。它们都强调研究建立在大量调查和实验的基础之上,而这正是实证性研究的要义所在,我们应主动地自觉地融入到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中。

2.提高实证性研究的应用水平,在实证性研究的量上,既要增加总量,又要合理调整结构。既要加强实验研究,特别要加强把对研究对象的研究与一定的教育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而更具可行性和实际性的自然实验研究;也要加强质的研究,改变现实中教育实证性研究重量轻质的研究和整个教育研究中国式“定性研究”的局面。[6]在实证性研究的质上,首先,要改变那种“为方法而方法”的不良倾向,强调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同等重要,其是以研究问题的确定和研究目的的需要为前提的。其次,要改变实证性研究“无理论”的倾向。目前本省为数不多的实证性研究课题成果没有提出明确的以待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进行检验的理论假设,也没有通过资料收集与分析提出明确的理论假设,许多研究成果从头到尾看不出有什么理论作指导,是真正的有“实证”而无“研究”,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研究质量。再次,要提高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的使用水平,灵活地综合使用多种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方法。例如,对于开放性和半开放性访谈,要特别注意受访者能否理解并回答问题。对于座谈,则主要是愿不愿意真实地回答问题。在问卷调查中,研究者要特别提高问题设计和抽样技术的水平。在统计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上,应视调查研究问题和调查研究目的的需要,提高中、高级统计分析的应用水平,以便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的研究。最后,研究者要努力提高方法素养。应该增加研究者实证性研究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及基本理论,加强基本方法与技巧的训练;经常参加实证性研究的方法培训班和学术研讨会,积极向其他学科领域研究者的进行方法的借鉴、吸收和比较,提高方法素养。

(五)及时总结提升,形成成果

每一项课题以顺利结题为结项的标志,及时申请结题是严格遵循课题研究计划的标志,也是检验科研能力的重要标准,但这并不是终点,还应持续开展研究,争取拓宽提升和推广。所谓形成成果就是要把开展的活动、形成的结论、获得的感悟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梳理与总结,并用论文、案例或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成果记录与表述,便于自己在以后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思考与提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及时反思研究过程,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主动学习别人的经验,理性思考解决策略,积极实践预设策略,合理调整教学策略,科学总结解决策略,每一环节都要抓实抓好。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与深刻、分析更加深入与理性、阐述更加自信与自如、视野更加开阔与高远。很多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及时总结成败得失,往往只是机械地开展一些研究活动,很少总结阶段性成果,不重视研究成果的总结与提炼,往往只是罗列一些开展的活动或感性的经验,科学性和理论性不高,这是不能顺利通过结题鉴定的一个重要原因。还有一些教师不重视研究成果的多样化表达,只是完成研究报告并参与评奖,很少能根据研究结果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也很少写些相关的研究论文和案例并通过投稿或参评的方式与同行交流。

课题研究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总结出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解决类似问题或别人解决相同问题提供借鉴。总结的过程就是对自己研究过程的再次梳理与提升,不总结可能很快就会忘记,总结出来可以作为经验让别人分享,还便于以后自己对此问题作进一步思考和提升。教师在总结过程中要做到三点:第一,要及时梳理,积累经验。梳理“自己是怎么做的”,习惯地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怎样做会更有效”,以便发现更多的问题,尝试更多的方法,积累更多的经验。第二,要积极写作,丰富成果形式。将研究过程、改进过程、实施过程、实施效果、成败得失、教学感悟等如实地记录,成果形式应尽量多样化,可以是论文、案例或随笔,以写作的方式促使自己进行深入学习与实践反思,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培养表达的准确性、科学性、条理性和完整性。[7]第三,要科学提升,善于从理论层面梳理并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既要有感性的描述又要有理性的思辨,既要由感而悟又要由悟而发,既要由点及面作发散性思考又要由表及里进行深层发掘,从而提高思考问题的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

目前,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参与面越来越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研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平时的研究中逐个突破,从而提高本省教育科研的整体水平,提升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和转化力,为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促进作用。

【注释】

[1]*本文所有的数据分析均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相关数据为基础,观点也立足于此。

[2]罗慧:“幼儿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之选题方法”.《学前教育研究》,2002(2):第36—39页。

[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资源共享体系中的关键技术研究》总课题组网站,http://www.k12.com.cn/kt/dialogue3.htm.

[4]来源于http://www.hzzx.js.cn/ReadNews.asp?NewsID=1427,江苏省淮州中学网站。

[5]吴晓会:“中小学教师进行教育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及原则与方法”,[EB/OL],http://elearning.teacher.com.cn/cms/detail/articleDetail.action?project=71&toolsId=5&pageType=class&blockId=2015&toolsContentId=774111,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11‐07‐21。

[6]周君、肖绍清:“高教研究应加强实证性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第152—153页。

[7]汪国祥:“小课题研究中的问题和策略”,《教学与管理》,2011(9),第20—2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