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引导学生产生独特体验”之我见

“引导学生产生独特体验”之我见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课改的春风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赫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文本,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引导学生产生独特体验”之我见

于雅婷

初春时节,校园里万物争春,百花绽放。一根根葡萄藤静静地卧在长廊的藤架上,藤节处还看不到一丝绿意。一位教师先说:“同学们,你们今天从图书馆前走过,在那里看见过什么景物呢?在这些景物中,哪个曾令你驻足思考、感悟生活呢?”这一问,同学们感到真的无话可说。于是教师就组织学生实地去观察一番,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仔细考察,去争论——葡萄藤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突然,一位学生惊奇地喊道:“活着,看这里有嫩黄的苞芽。”另一位学生也自言自语感叹道:“真是,表面看上去已枯萎,实际却充满生机。”教师则会心一笑:“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语文课程即如春意盎然的园林,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走进“园林”,去感受涌动的真情,去体验生命的轨迹。

在课改的春风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赫然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独特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育资源。海德格尔说:人类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是人类的终极思想,为了这一理想,我们的语文教育能置学生的生命自由、生命价值于其后吗?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至关重要。而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一、润物细无声——在情境中诱发体验

叶圣陶曾说:“读书胸有境,入境始觉亲。”“入境”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去,使学生由一个旁观者变为一个当局者,去亲近人物,去“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和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一)模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融入文本,融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从而诱发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设计了“穿越时空的对话”这一环节,在悠扬的音乐声中,教师低沉的声音缓缓响起:“夜已经很深了,劳累了一天的人们早已沉沉睡去,可总理的房子还隐隐透着光亮,推开门走进去,我们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总理带着一副老花眼镜正伏在桌案上审阅文件,抬头看看表,已经凌晨三点了,可总理还没有要休息的意思,要知道总理此时已身患绝症了呀!我们大家快来劝一劝总理吧!”一双小手举了起来:“总理你去休息吧。”“不行啊!国家大事正等着我去处理,我又怎能休息呢?”我学着总理的语调嗓音低沉地说。学生一愣立刻进入了角色,一个个情绪高涨:“总理啊!如果您累坏了身体可怎么办呢?我们不能没有你呀!”“歇一歇吧,就让我来帮你干吧!”“我的身体没有关系,这么多重要的文件我可不能疏忽,它可关系着我们国家的建设。你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注意身体呀,这么晚了,赶紧去睡吧!”“总理”满怀关切地说。“不!”一个男生激动地说,“您的病已经很严重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您就……您就……”“我知道我的日子不多了,正因为这样我才要抓紧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干更多的事,才对得起党对得起人民啊!”“总理……”有些学生有些急了,顾不得举手了,甚至有一个女生用哽咽的声音说:“总理,常听我的奶奶说起您,每当那个时候,奶奶总是红着眼眶,那时我总是不明白,今天我终于看到您了,看到了一个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伟大领袖,我知道您的胃很疼,但您忍着,我知道您很累,但您撑着,我知道您很久没有和您的家人吃一顿饭了,您也想,但您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全国人民,总理,我多么想快快长大啊,那样我就能替您审阅文件,让您睡一个好觉吧!您已经多久没有睡觉了,您不知道吗?失去您才是我们最不能接受的事啊!总理,求您了……”说到最后,这个女生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班里静得很,我分明听到了轻轻的抽泣声。这种情感体验不是远远要比“总理,我们爱您”来的更动人,更让人刻骨铭心吗?因此教师有意地安排角色对话,会无意间收获百花齐放的独特感受,这感受自然纯真,毫不矫柔,有返璞归真的课堂面貌。

(二)营造气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我摒弃以往的直入品词析句的教学策略,而是成立一个少年考察团去“实地”考察大榕树,学生们兴致高涨,好像自己就是小专家一样,他们投入到积极主动的思维情感活动中,乐学、爱学,同时巧妙利用信息技术,将课件设计成大鸟飞起来后戛然而止的效果,教师此时鼓动学生一起拍掌,掌声中众鸟群飞,学生们欢呼雀跃,真正体验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这一景象。心理学认为,情境是对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的具体环境。布鲁纳说:“教学论必须探明唤起学习积极性的最佳经验与情境。”因为“学习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安排课堂情境的学习。”的确,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设置,可以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从而调动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提供想象和思维的前提,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进行学习和创造。

课堂上音乐的渲染、直观的教具、极富感情的描述等多种方法都能很好地引学生入境。比如《月光曲》一文可以加入贝多芬的《月光曲》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课文的重点段落,《黄河象》一文中可以给学生放映真实黄河象骨架录像来启发学生的推想。我想,要让每一次语文教学在孩子们心灵中真正留下痕迹,甚至成为孩子们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有让情感去感染情感,让心灵去点燃心灵,让生命去感动生命,让教师成为进入“园林”的引路人。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一)在课内活动中加深体验

在学习《五彩池》之前,我们不妨让学生回去准备一些镜子和三棱镜,自己作实验。这样一来,不但让学生了解了阳光折射的原理,还激发了学生创新实践的兴趣。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不妨让学生自己组织,为总理召开送别会,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真实地感受课文的基调,走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和《飞夺泸定桥》时,不妨为五壮士设计碑文,为红四团的战士们在泸定桥上制作条幅,记录下他们的英勇壮举。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触发,思维已经启动,随时都可能闪现出感悟生活的思维的火花。在学习《奇怪的云》时,孩子们的心会追寻教室外的云朵,那就把孩子们带到外面吧,就这样躺在操场的草地上,去真切地用眼看,用耳听,用心想。“那云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调皮的云,像一个个跳跃的精灵,不断抖动着它身上的阳光。”“不!云像沉静的湖面,不见一点点的涟漪。”“快看,起风了,云在动……”没等他说完,另一个学生接口:“不!他们在玩耍,在跳跃,他们在追逐,在嬉戏!”“哇塞!我第一次看到这么美的云,都把我陶醉了。”在天空下,在广阔的空间里,学生唤醒沉睡的潜能的时空,情感肆意流淌,情动于中而溢于言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躬身实践不仅使学生得到了心灵化的体验、顿悟,而且使学生的思维内化为现实性的生存技能。让学生将书本与生活联系起来,不是让语文更饱满,更生动吗?

(二)在课外活动中加深体验

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是广阔无边的,让学生走出校园去采访、调查;去寻找春天的气息、秋天的收获;去吟诗,去作对;去为比赛而加油,为胜利而呐喊;去图书馆、去网络空间漫游,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飞到浩瀚的海洋里去遨游;去探索奥妙无穷的大千世界,去欣赏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去享受知识、享受语文,在广阔的天地里激发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让学生在落英缤纷的“园林”中采撷一抹春色。

三、细听春山杜宇啼——在阅读中珍视体验

叶圣陶先生说:“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底蕴,是蕴涵在字里行间的。这需要感悟体验,领会语言背后的意境,领略形象背后的人文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把全体学生看做感悟的主体,营造情感氛围,提供感悟契机,架设一座沟通学生主观存在与教材客观存在的桥梁,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获得生命体验。一段文字,一个字句,甚至一个词,都会在学生的心里泛起旁人体察不到的涟漪,他被深深震撼着,或是被久久地感动着,无论是刹那间的顿悟还是永久地回味,这一切,都是他自己独自承担。当孩子读到《小音乐家杨科》遭受毒打致死的情节时,眼里泪花闪现;当孩子读到《桂林山水》不禁被那仙境一般的景色所陶醉;当读到《长城》时被中国人民的智慧所折服。

语言文字以其独特的魅力,倾倒了所有读者。教师要作为一个倾听者,接纳学生的体验。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读书,去标注自己的感受,在读过《鲁本的秘密》后,学生写道:“我曾经总以为妈妈为我做的少,从不曾去反省自己为妈妈做过什么。鲁本,一个13岁的孩子,为了送妈妈礼物,花了一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劳累的,但在鲁本的心中写下的是甜蜜是幸福,这幸福的支撑点是妈妈的笑脸。而我却不曾拥有这幸福,只因我忽视了人与人之间流溢的亲情。”在这一小文段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是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人文的拓展,使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这样的感悟,恐怕只有学生自己才能抒发出来,绝不是老师的讲解所能替代的。

《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是经典的童话故事,文中的老太婆贪婪的样子至今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21世纪的今天,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于是,课上我提出了“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读书思考,学生兴趣盎然,一阵热烈的讨论后,我叫起了一个女生。“我喜欢渔夫和金鱼,因为他们善良,不喜欢老太婆,因为她太贪婪。”果然和我预想中一样,这时,一个平时不太爱说话的学生举起了手:“我不喜欢渔夫……”话还没说完,同学们一片哗然,他急忙解释说:“那是因为他明知一再要求金鱼来满足老太婆的愿望是不对的,但他还是照老太婆说的去做,所以我不喜欢他。”挺有创意而且分析得头头是道,下面的学生已经开始小声议论了,看来他们也接受了这种分析。这一下子学生的思维不再成为定式,小手纷纷举了起来。“渔夫太懦弱了,总是去满足老太婆的愿望。”“对,帮人要有一个限度,无限度地去满足别人反而会害了她。”一时之间,孩子们将这个故事与社会背景联系起来,对人物的分析更细致了,也更充满了矛盾性。最后一个男生的回答让我们大吃一惊:“我觉得老太婆也挺可怜的,她本来并不是一个十分贪得无厌的人,是渔夫一次次地答应要求,金鱼一次次地满足她的愿望,使她变得越来越贪婪,如果没有他们,也许老太婆只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婆,她与渔夫生活了这么多年,并没有嫌他穷呀!再说,谁遇到这样的事都会这么做的,这是人的天性。”真是一段精彩的分析,学生们不禁为他鼓起掌来。一下子“老太婆”变成了大家同情的对象。此时的我惊讶于他们独特的见地,这是当年的我所体会不到的。可是,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对矛盾,矛盾的两个方面都很重要。正确处理这对矛盾是一个难题,教师必须面对,绝不可回避。于是我话锋一转:“你们分析得很有道理,这三个人物都有正确的一面,也都有错误的一面,而这个故事的结局又是什么呢?”学生们马上回答:“老太婆变得一无所有了。”“虽然你们对人物的理解不同,可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学生一起回答:“贪得无厌终将会导致自己一无所有。”虽然他们的价值取向不同,但这篇童话所要讲述的道理大家明白了,为何要阻止孩子们心灵深处的语言呢?珍视孩子们的体验,让他们在知识的“园林”中纵情释放吧!

语文课程是一个情感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是一个丰富的生命世界。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徜徉其间,沉浸其中,获得生命的体验与表达,感受生命的涌动与生长的一个动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用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就让我们带领着孩子们去感受“春色满园”的鲜活世界吧!

(作者系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第七小学教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