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小班化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新特点

论小班化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新特点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小班化教育要有效实现教育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于是在小班中学生个体均衡的发展也更体现出师生交往的个别化。“个别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及最终归属,在小班课

小班化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新特点

徐旭东

学校是教书育人之地,课堂是师生直接交往的平台。课堂交往是一种人际沟通,它具有传递教学信息,满足师生个体心理需要,改善师生关系,激励学与教的积极性和改变学生思想和行为等重要功能。

在新课程标准下,课堂师生交往应讲究一定的策略与技巧,以促进师生交流,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小班化教育又在这新课标背景下应运而生、迅猛发展。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

一、小班化课堂教学与师生交往的理论基础

1.小班化课堂教学

小班化教育指的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既全面又有个性的发展为目的,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的改革而形成的一种班级教学活动形式。

它强调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确立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兴趣爱好等不同特点且客观上存在差异的人。这种教育观念的变化导致学校从教育目标、课程、教学到评价的整体改革,并从根本上对教师提出了改变师生交往方式的概念。

2.师生交往

说到师生交往,必须得有一定的原则,即理解、宽容、尊重、平等。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3.小班化课堂教学对师生交往的规定性

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分享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增加优质教育的机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主导”,因为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起来,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学生这个“主体”是被教师主导的,主体地位就得不到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前提下的组织、引导、咨询和促进的作用。小班化教育要有效实现教育的个别化、个性化,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二、小班化课堂教学师生交往的新特点

根据小班化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所呈现出的一些典型的具体表现,可以把师生交往的新特点概括如下:

1.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的双向和谐活动,更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过程,克服了以往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参与、部分参与、形式参与的局面。从而使主体作用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小班化课堂教学要创设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对话”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民主平等的代名词,用“对话”表述小班化课堂教学互动交往的师生关系是最具概括力的。以往大班教学中的那种从强制开始,以形成“标准共识”而结束的问答,充其量是一种“对答”,是教师站在绝对优势的先知先觉。在这种课堂环境中,学生带着一种仰视的目光,不能或不敢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交往需要心理上的“安全”,需要适合的环境。而小班化教学使得“对话性”教学成为一种可能,而“对话性”又为课堂教学建立了一个“七嘴八舌、各抒己见”的宽松环境,有效地改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往形式,使学习活动的主动方不再只是教师,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教师以自己的优势去迫使学生服从的状况,从而促进师生在交往中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深了学生对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方面问题的思考与感情。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由于小班化教学班级人数的减少,学生受教育的时间、条件得到改善,师生交往的频率加大,交往机会增多,师生之间更加了解,感情更加密切。小班的小组学习,相对于原先大班(面对全班老师照顾不周;面对同座位两个学生老师又巡视不了全体)的局面,教师参与、辅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有效,也更加便于操作了。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可以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强调的是“以人为本”而非“知识的传授为本”,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思维的火花得到激烈的交流与碰撞。

2.更有利于使每个个体受到更多的关注

传统的大班授课模式很难对每一个体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指导、与反馈,而小班教学突破了传统的大班教学的局限,使每个学生都在教师的关注视野之内,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对优质的教育和发展。

互动性是小班化教育实验的重要原则之一,它力求打破传统的由教师单一指向学生的授受式教学模式,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教师和学生双向交往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索,相互评价。纵观以往的课堂教学,交往的片面性和单一性,是造成“满堂灌”注入式教学现象的主要原因。

雷纳德·S·凯思的一项研究表明,规模庞大的班级,座位拥挤,人数众多,客观的环境阻碍每个学生自由参与课堂发言与讨论的机会,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或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自然会产生失落感,失去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信心。而在一个人数不多于25人的班级里,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进行课堂双边活动,共振的频率增多、密度加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会在融洽的氛围之中变得快乐而自信。同时,研究还表明,人数在四五十的班级,同学之间情感联系的密度与小班相比较明显会减弱,同学情感相对会冷淡一些,容易产生非正式群体,甚至有少数学生对集体产生对抗,将破坏学生安定的学习环境。班级学生成绩标准差较大,造成班主任管理困难。而在25人的班级里提供较多的师生交往、发展的机会,师生间、生生间交往频率的增多,学生的举止动作都在教师的视野之内。同学之间情感融洽,师生之间亲密无间,学生享受更多的来自教师、同学的指导。

3.更有利于全体学生受到更充分的教育

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频率与密度随之增大。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时间与空间,大大提高了每个学生接受教育的程度。于是在小班中学生个体均衡的发展也更体现出师生交往的个别化。所谓“个别化”教育是相对传统教育的班级授课制中存在的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而提出的。“个别化”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体现着发展的共性特征,又表现出巨大的个体差异,从而自觉地转变观念,在遵循共同规律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必须打破以往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的传统做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特殊性。“个别化”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及最终归属,在小班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个别化教育,具有更为有利的因素,教师在课堂中分配给每一个学生的时间增多,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好地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的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学习时教师根据组内学习情况,对一些学生实施设问的个别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这种个别化的设问方式能让每个学生都有能力都有机会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同时教师应答也体现出个别化的特点:教师对每个学生的答问、表现所作出的应答,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

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善待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班化教育的“个别化”让教师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并通过教学与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均衡、充分的发展。

在实践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交往条件,遵循一定的交往原则,采用一定的交往策略,还应恰当使用一定的交往技巧,克服常见的交往障碍,以使小班化课堂师生交往顺畅,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这也是在小班化教学中要求我们不断去摸索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