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

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因此,有学者认为,孔子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2]。综上所述,孔子对话的交往内容既有理性的文化精粹,又有感性的生活经验,还有实际的行为操作,是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孔子的对话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孔子的师生交往理念_虚假与真实: 大学师生交往关系研究

1.以“仁”为核心的人本交往思想

“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思想,也是他人本交往思想的核心。他经常谈论“仁”。“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仁者,“爱人”也,从人从二,具有主体际或多极主体之义以及交往之义。针对不同的对象主体,根据“因材施教”原则,孔子曾给予过“仁”各种不同的指义规定,如“仁者爱人”“孝悌”“克己复礼”“忠恕”之道、“由己及人”之取向。[1]笔者认为,“仁”在孔子的解释中有两层最基本的意义:一是“仁者人也”,二是“仁者爱人”。所谓“仁者人也”,就是说仁学是主张以人为本的学说,其最终目的是要探求和阐明关于人的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人的价值和作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类的道德、文化等精神现象。所谓“仁者爱人”,也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来爱。在社会交往实践中表现为关怀人、尊重人、爱护人,维护人的尊严、不肆意践踏人的尊严。因此,有学者认为,孔子的仁实际上是一种“具有人道主义博大精深的人本哲学[2]

2.立足于培养“完人”的对话教育内容

孔子特别重视课程和教育内容在培养“完人”中的作用。其教育交往的内容着眼于学生丰富的情感精神和生活世界。

一方面,他重视全面的文化知识及其全面发展的价值。他将在教育教学中收集到的历史文献材料精心加工整理,编成教材“六经”,即《诗》《书》《易》《礼》《乐》《春秋》。这些内容涵盖了政治、历史、文学、道德、哲学、习俗等多方面的知识,是孔子时代的文化精粹。他从“成人”角度确立了各门学科教育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如《诗》使人态度温和、性情柔顺,教人应为人敦厚朴实,而不至于是非不辨;《书》使人知道上古以来的历史,通晓先王的施政之理,而不至于乱作评论等。为便于学生的成长,孔子还注意了这些学科的顺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孔子的教育内容偏重社会政治、伦理、历史等人文方面的知识,忽视了科技和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

另一方面,孔子强调行为修养和言行一致的教育。他认为知易行难;“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未之有得”[4],那种“巧言令色”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6],他甚至把“行”的教学看得比“知”更重要,认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7]。孔子所讲的“行”的内容非常广泛,如做人之“行”(如当仁不让、闻义能徒、择善而从),修己之“行”(如知过能改),为学之“行”(如音乐和体育训练等积极的实践内容)。具体来说包括:道德实践教育、自我修养与学习方法的教育、及时信息和感性知识教育。已有的文化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本身也是教育内容,发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及时信息是影响教育的环境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孔子经常用生活中的感性材料来教育学生。当他的学生问政、问仁、问学时,孔子皆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件,深入浅出地予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成为孔子的教育内容。如孔子生病时,“子路请祷”[8],孔子对他进行了不迷信鬼神的教育,并责备子路冒越名分;当孔子站在河边时,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9],勉励学生爱惜时光,不断进取。

综上所述,孔子对话的交往内容既有理性的文化精粹,又有感性的生活经验,还有实际的行为操作,是深深扎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的。其展开对话的目的在于培养既有渊博知识又有经世致用才能的“仁”“智”“勇”全面发展的人才。

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价值的对话教育方法

从总体上看,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是个别教学以及对话、讨论教学。孔子的对话教育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多向交往性,即通过师生民主平等的交往和相互作用(包括谈话、讨论、相互启发、对话等)来展开教学过程,实现教育目的。《论语》主要是孔子与学生的对话记录,《先进》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四人关于“闻斯行诸”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对话教学的情景。

二是主体性,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孔子从人性向善的观点出发,强调人有主动的先天趋向,强调后天自我努力的重要性:“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10]他勉励学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2]。孔子把为学、为人、为政统一在一起,把自觉主动看成是动态的自我生长过程。

三是启发诱导性,即强调教育要促进学生认知的更新、思维的发展和智慧的生长。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他认为不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培养道德,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3]他特别称赞“闻一知十”的学生颜渊。孔子教学的启发不仅包括启发式讲授、启发式问答,还包括相互启发。他曾经在与子夏讨论古诗时,称赞子夏的颖悟和其对自己的启发,“起予者商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