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师历史专业“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高师历史专业“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元”是指以“历史师范”为培养各种相关人才之本。“多维”是指人才培养的多种类型。

高师历史专业“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个案

廖 胜 罗建军 张天明

(绵阳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

摘 要:针对我国高师历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窄的问题,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了历史专业“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以培养历史教师为主,切实发展其他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专业教育模块方向,开设大量选修课程;在教学活动上,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模式;高师历史

目前,我国高师历史专业人才培养上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窄的问题。培养目标仅为中小学历史教师,未能结合历史学科特点、学生自身特点和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培养以历史为本的多口径人才。这未能体现出历史专业师范教育的灵活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和兴趣的培养。就眼前来看,影响着历史专业师范生的就业,就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不利于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这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对现有的历史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针对以上两大问题,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历史学教学团队,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历史学科特点、社会发展要求为依据,构建了历史专业“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模式。

一、历史专业“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在分析现存模式各种弊端的基础上构建出高师历史专业“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教学、科研、旅游、企业、文博、政府等多种人才服务。

“一元”是指以“历史师范”为培养各种相关人才之本。它是由历史学内核和师范教育内核有机组成的一个整体,旨在将历史学和师范教育最能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精髓贯穿于历史教育的各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多维”是指人才培养的多种类型。当前我院主要培养如下几种人才:第一,中小学历史教师。这是传统历史师范教育中的几乎唯一对象。目前,依然是多维中最重要的一维,且在培养方式上更为关注与中小学的联系,更为重视培养对象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第二,公务员。历史教育中有很多知识和素质与行政人员素质相通,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以便利于学生能够考上公务员,从事政府部门工作。第三,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发挥我院为历史与旅游管理两个系结合的优势,开设旅游类课程,为历史专业学生利用历史优势,从事导游和旅游管理工作提供便利。第四,图书文献人才,从事新闻出版、文博档案等领域的相关工作。第五,准研究性人才,报考研究生。其他人才。

“一元”有利于师范院校坚持历史教育的专业性,有利于发挥历史和师范的特色和优势。而只有发挥自身优势的学校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与发展。“多维”是“一元”下的“多维”。它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所主张的学生发展原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极其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并为学生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历史专业“一元多维”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培养目标:培养历史教师为主,切实发展其他人才

学科专业培养目标设置是体现学校和社会之间人才供求关系的一个重要坐标。培养目标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根据当前社会需要而制定的目标。这种目标往往是具体的,可量度的,就当前状况而言,它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起着主导作用。但这种目标强调的往往是短期内的实用性及人才的专门性,经常忽略人才的人文价值培养和通识性培养,从而导致过专、过实,而不适应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另一种是从培养“人”的需要出发规定的一种较抽象、理想的素质目标。它兼顾到了作为高级人才所应具备的各种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当然是一种最合理的培养目标。但是,这种素质目标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因此具有较浓厚的理想性。这种素质目标目前在国内叫得很响,但如何落实和操作,特别是在思想方法上如何处理具体目标与素质目标的关系,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和认真研究的问题。高师历史教育专业培养的原本目标是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整个课程教学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进行设计和安排的。但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课程逐渐由分科向综合发展,大量的综合性人才成了本专业急需人才,同时,中小学历史教师需求数量在减少,而公务员、文博、旅游人员等人才具有一定的需求,这些变化对历史教育专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师历史专业原有单一的培养目标。

为此,我院在培养目标上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本科生。主要培养中等学校和中学历史教师。同时,能够从事各级党政机关、民政、统战、民族事务等党政工作;从事文博、档案、图书、史志编研工作;从事旅游、企业等管理和服务工作,适应社会需求,拓宽就业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在培养规格上明确定规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教育理论、实践以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分析方法;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文字表达能力;熟悉教育法规,能较好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历史学教学基本理论,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素质和从事历史学教学、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了解国内外史学发展现状及史学教学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通过“特长工程”的培训,至少具有一项专长。

(二)课程设置:增加专业教育模块方向,开设大量选修课程

一种非常合理的培养目标,必须有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与之相适应。绵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学院为落实“一元多维”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重要改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增加历史专业教育模块方向;第二,开设大量选修课程。

我院历史教育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教育模块、教师教育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创新教育模块等构成。其中,专业教育模块比重最大,它包括必修、任选、限选三种课程类别。而限选课程则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中学历史教学方向。开设的课程有:“形体礼仪”“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面试方法与技巧”“中学历史课标与教材分析”“班主任工作技能”“历史基础教育改革专题”“历史研究性学习案例分析”“教师职业道德”“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道德教育”“中学历史试题命题制与评析”等。这些课程紧密结合新课程改革,突出师范技能的培养。第二,导游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导游业务”“旅游学概论”“旅游法规”“管理学原理”“旅游经济学”“模拟导游”等。这些课程主要由经验丰富的旅游管理教师担任。第三,历史研究方向。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妇女与太平天国研究”“西方史学理论研究”“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欧美政治制度研究”“近代欧洲边缘妇女问题研究”“中国近现代妇女研究”“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文物精品与中国文化”“三星堆与世界闻名”“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中国社会生活史”“专业英语”“〈大学〉研究”等。

针对历史专业普遍存在着专业课过专,基础课面过窄,选修课过少的现象。我院在课程体系上,除了开设一定量的必修课程之外,增加了大量选修课程。通识教育模块中增加了8学分的选修课;专业教育模块中任选课程必须达到20学分。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地方史(含到三星堆等四川古迹考察)”“西方史学史”“民俗学概论”“考古基础与文物鉴赏”“中国史学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国际关系史”“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制度史”“社会学”“西方文明史”等。各个方向的限选课必须达到16学分;教师教育模块中选修课程主要有:“中小学心理健康与辅导”“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教师礼仪”“教学简笔画”“中学理科综合实验”等,必须至少选修4学分课程。另外创新教育模块中还必须选修2学分。选修课程的开设遵循“内容精、课时少、门类多”原则。而选修课程是教师专业研究特长所在,学生选修该门课程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自己对该课程很感兴趣。在这种条件下开设的选修课程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又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个性的发挥。

(三)教学活动: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知识的迁移能力有限,而能力很容易迁移。因此,培养多维人才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我院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同时,对历史教学活动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教学环节上增加了大量实践教学环节。高师课程应具有实践性,因为实践是创新的基础。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多重需要,要求高师课程教学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提升实践能力与水平,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大有好处。我院除了重视教育教学类课程和见习、实习课程之外,在各门历史教育方向课程的教学中增加学生的试讲、讨论等实践教学环节。此外,非历史教师方向的课程教学中也增加一些实践环节。如开设了文博见习(或曰考古见习),参观三星堆、西安兵马俑等,将课堂延伸到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和考古现场,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年来我国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高师历史教育自然重课堂灌输,轻教育实践技能的培养。这种单向注入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束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及创造性,“教学相长”只能流于空谈。高校历史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呆板、对学生缺乏吸引力。为此,我院教师尝试着把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强化个体实践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中心,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变知识教育为智能教育,拓宽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延伸学生个体的认知领域。首先,增加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其次,创设一种科研的情境。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不同,它要求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加强自学与独立思考,进而能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论文,培养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仅仅把学生当成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注意突出其主体地位,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其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将教学空间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发觉学生的实践潜能。通过实践、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使情感和态度良性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课堂上,精心列出一个课外必读参考书目,让学生在课后去查阅,然后选择一至两本进行精读,写出读书笔记;二是加强课外小论文的训练,促使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利用图书馆资料了解有关问题的学术成果和最新研究动态,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