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浅谈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完整准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和方法。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浅谈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谢雪梅

(绵阳师范学院 法学与社会学院)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历史和现实证明的科学真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就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经典著述中去理解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解;运用;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90年来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历经时代的洗礼,马克思主义既显示了其真理的力量,又说明了今天就像自然科学需要爱因斯坦的理论一样,当今时代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事业更需要马克思主义。只要不带任何偏见,人们都会作出这样的结论。这就要求我们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这不仅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黑格尔曾经说过,国家并不单纯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更多的时候,国家还是建立在精神和思想上的,当一个民族缺失了它的精神和思想,那么这个国家也就随之崩溃了。面对当今中国的现实,被西方文化冲击之后,优良的传统道德正在被颓废、人心涣散、信仰丧失,为此我们绝不允许将唯一的国家的指导思想被边缘化,否则我们国家拿什么去支撑?我们复兴伟大的中华民族以什么为根基?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应该说,是付出了沉重代价得来的宝贵经验。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我们中的一些人未能走进马克思,了解马克思,认识马克思,由于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官方的指导思想,由于近些年来,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被“口号化”“标签化”“边缘化”等问题,于是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认识,一种主观的偏见,一种本能的排斥、反感、误解和抵触情绪……于是对马克思主义这一认识,噪音、杂音不绝于耳,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认识仍有待于统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向人民宣告:马克思主义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从来是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面对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我们更应强调的是指导思想的一元化,这与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矛盾,社会思想的多样化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二者是不同层次的问题。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恰好相反,正是因为它占支配地位,必然要求通过一元去引领多样。一元是多样中的一元,多样之中有一个主导,这个主导就是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要坚持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努力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在最大限度扩大共识上取得最佳社会效果。只有这样才能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这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同时,指导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部分,它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着关键作用。确立什么样的指导思想,表明了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着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

马克思主义既是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一种学术。任何人都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知识去研究和运用。许多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彼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同样对马克思主义也应当这么看。

当然,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坚持,绝不是脱离中国实际、背离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僵化和教条式的,而应该根据形势的发展、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有所发展、丰富和完善。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更具体说明了这一点“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绝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一方面,绝不机械照搬、照本宣科、对号入座,而是用活的灵魂予以规范和引导;另一方面,也不拒绝吸收、借鉴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明成果,既坚持主体性,又贯彻开放性,既坚持原则性,又运用灵活性。

二、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对待马克思主义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这是完整准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而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所谓体系是由一系列基本原理构成的,要把握这一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1)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要全面理解,保持其整体性,不能肢解、误解马克思主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科学体系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各自为独立学科,同时又都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理论基础,研究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研究人类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这个特定历史阶段的发展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最后归宿。这三部分共同围绕的核心问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解放、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这三大组成部分既相对独立自成体系又三位一体、相互贯通、不可分割,统一于为最终实现人类解放、达到理想的共产主义目标作理论论证。因此不了解哲学,就不可能了解经济学;同样,你不了解哲学和经济学,就不可能了解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的三大组成部分各自也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你只懂唯物论不懂辩证法,就不能全面地了解世界。马克思主义有两大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才使空想社会主义变为科学社会主义,有了唯物史观才有了剩余价值学说。比如,就唯物史观其原理也是多方面的,马克思唯物史观最最核心的思想是生产方式是生产发展的决定力量。当我们讲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这句话本身是对的,是唯物史观,但同时马克思又讲了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最终动力,这两个动力,要统一把握。“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是只讲阶级斗争,不讲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事实上阶级斗争是离不开生产斗争的,阶级的存在是与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仅仅是阶级与阶级斗争以及无产阶级专政问题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就变成了掐头去尾的理论学说,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样就失去了理论的基础,失去了理论的目标——这就不是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来对待,着重把握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基本原理,而不应为个人的错误认识或私利找根据,把个别论断加以绝对化、神圣化,割裂和歪曲马克思主义。

(2)着力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曲解马克思主义,不要只记住其个别结论,把马克思当时的个别具体结论当成一般抽象公式到处套用。所谓基本原理是经过长期实践,反复证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原理,基本即贯彻始终。而个别结论是针对某种个别事物,其适用范围是有限的,不具有普遍意义。不能把有限的结论当成基本原理,当成普遍意义的东西;同时个别结论有时可能就是不正确的结论。因此必须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践加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

马克思主义最高层次的基本原理有三条,一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政治立场,即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本质。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大众立言并为人民大众提供现世智慧和政治代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就在于深刻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离开了这一条就从根本上离开了马克思主义。那种不关心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不关心大众生存境遇与发展命运为少数人谋私利的理论,绝不是马克思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能够给人们以智慧,而且能够帮助人们在观察问题时具有一种穿透力。恩格斯反复告诫人们:“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他还告诫说,“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这里所说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给人们理论思维的逻辑力量,给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观。这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的最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这不是任何科学、任何思想体系所能做到的。

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三句话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的崇高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主动脉,从马克思到今天,尽管很多具体的理论有变化,但这三句话是始终未变的,我们无论是搞建设、搞改革还是抓经济都是为了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每一个社会人都有着生存和发展的平等的人格与权利;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高级阶段)是人类原始共产主义的否定之否定的回归过程。离开这两点去谈马克思主义,在有些所谓的理论家眼里的共产主义理论就只剩下了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这个把实现目标之手段当做目的来阐述,正是有些人在学习、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问题上的最大的误区。他们根本上没有理解阶级、阶级斗争是整个共产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种实现手段,没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3)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的学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相对于研究著作而言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继承人原创性的权威著作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撰写的研究性著作称马克思主义研究著作。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回到原点,就是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特别是马克思那里;回到原著,就是要读经典文献,有必要还需通读选集、全集。因为任何原理都是从原著中概括出来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也不例外,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没有捷径可走,最佳途径是读原著。马克思去世后,恩格斯反复强调要通过读原著、一手资料来准确地理解马克思的思想。1884年8月13日,恩格斯在给福尔马尔的信中指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1890年9月,恩格斯在致布洛赫的信中写道:“我请您根据原著来研究这个理论,而不要根据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研究——这的确要容易得多……可惜人们往往以为,只要掌握了主要原理——而且还并不总是掌握得正确,那就算已经充分理解了新理论并且立刻就能够应用它了。在这方面,我是可以责备许多最新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而他们也的确造成过惊人的混乱……”这就是说,不能把其他人的著作当做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材料。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自己著作表明的观点,虽然通俗的小册子也是从原著原理中概括出来的,但它已有了解释者的主观印迹,它可能有助于理解原著,同时也可能产生误导。真正对我们有帮助的终身受益的还是那些经典之作,经典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时代的反映。所以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要从原著开始,要在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文本的基础上,站在实践、时代和科学的前沿,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破解当代世界,特别是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问题。研读经典著作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原理,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最好方法,是坚持、继承和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最好途径。

马克思主义既是学说又是真理。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每句话都视为绝对真理,切忌拘泥于具体的字眼和论断,要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个别论断。基本原理反映了客观规律,在运用中结合具体实际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个别论断是针对当时某种具体情况讲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在另外一种环境下就不适用。

三、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是指导各个国家民族进行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智慧。尽管如此,然而文本不能改变和改造世界,改变和改造世界的只能是物质的力量,是那些拥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实践智慧的、觉悟了的人——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能违背,但是它的实际运用因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各国人民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尊重群众,尊重实践,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解释力和感召力,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唯一源泉。实践绝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总是具体的、现实的。现实的实践首先是处在特定的空间范围中的实践,即表现为一定的地域性、国别性的实践,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指导实践,无疑是要指导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国家之中的具体实践,而不同的地域、国家的实践总不相同。马克思主义产生于欧洲,当把它运用于指导世界不同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时,自然需要有一个民族化、国家化的过程。因此,根据实践所具有的特定空间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应当而且必须中国化,即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同中国的具体实际、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并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使起源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变为扎根于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其次,现实的实践还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即它总是处于特定的时间范围中的实践,时间性赋予了实践以历史时代性。所以马克思主义要指导实践,只能是指导一定时代的实践,而不同时代的实践又总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如果仅仅阅读经典作家的著作,不去努力运用他们的学说来研究和思考当代中国实际问题,就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原著一定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

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功范例,我们清楚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同具体社会实践有机结合所焕发的旺盛的理论创新力和强大的实践影响力。过去一个世纪,中国经历了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涣散状态,到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成就、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成功的独特轨迹。在这些成功和奇迹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忘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自己近90年的风雨历程中,一直重视用先进的理论来武装和指导我们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观点通俗化、具体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要求,马克思主义需要大众化,也必须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需要大众化,是因为任何基本理论都不是大众自发活动的产物,而是少数理论家精神劳作的产品。如果不经过大众化,即使客观上反映了大众的利益和诉求,也未必能被大众所理解。马克思主义必须经过艰苦的大众化才能为大众所理解。对马克思主义而言,大众化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加物,而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如果仅仅停留在书斋里,而没有被大众所理解和运用,那它最多只是不能实现也不能发展的学理,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大众化,因为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的实践,但这个“人”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其主体部分是人民大众。这样,实践的大众主体性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必须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所认同、所掌握,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通过武装人民、教育人民来影响并指导实践活动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还必须大众化,即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科学理论从书本走向现实、深入群众,使马克思主义站在大众立场、代表大众利益、关注大众需求、解决大众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并加以自觉运用的科学理论武器。

四、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产物,但是它没有成为只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陈迹,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是说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又不能局限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必须有新的发展。

“与时俱进”作为人类的一种思想精华,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其活水源头。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时代精神的反映。所谓时代精神也就是对一定时代的本质、主题和基本特征等方面的概括。时代精神的精华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恩格斯曾批评某些人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以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满足一切需要,期盼从马克思主义本本中觅得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对他们来说,理论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恩格斯不止一次地坚决反对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态度,强调指出“结论要是没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不足取,……结论如果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不再成为继续发展的前提,它就毫无用处”,“它就远不是完备”。不要使结论“变成一种故步自封的东西”,就是要求与时俱进。恩格斯的晚年,在马克思主义具有极高威望的时候,十分有针对性地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发展着的理论”,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因此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不断做出符合时代需要、国情需要和现实需要的理论创造。

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指引着无产阶级时代前进,推动文明进步,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自觉地植根于社会实践的丰厚土壤,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吮吸自己的生命之泉,随着时代主题的转换检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科学地回答了时代在不同阶段提出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早在1843年,马克思对空想社会主义者醉心于描绘未来社会的蓝图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并宣称:“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从本质上说,就是要实践,就是与时俱进。“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这是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告诉我们为什么必须与时俱进。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条基本规律。一句话,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发展的学说,实践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然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不断创新的勃勃生机,就是因为它始终与时代、实践的发展相一致。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客观上是由时代特点和时代进程决定的,它的创新和发展都具有客观必然性。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历史的昭示,人民的选择,实践的呼唤,是我们永远不可动摇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

[7] 郭正礼. 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N]. 宁夏日报,2008-07-16.

[8] 熊申英,罗南石. 从隐性教育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J]. 华东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9] 王增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教育机理探究[J]. 思想教育研究,201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