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新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须协调好各类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构建新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须协调好各类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重构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13]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普通教育必修和选修类课程的比重已达到30%,并且其内容结构也趋于合理、完善。

三、构建新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须协调好各类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课程体系设置必须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教学计划的核心是课程结构,课程结构必须注意整体效应,课程整体效应反映在课程的组合上。而当前,不论是体育教师职前培养还是职后培训课程的设置,其突出的问题表现为分割和各自为政,普通教育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之间、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之间缺少衔接,有机联系不够,使“各部分之和”小于整体课程应有的效应。因此,要把体育教师教育的教学计划当做一个整体来设计,要强调各类课程之间、课程科目之间的联系,并且还要考虑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课程的联系。看到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不能“只见课程不见人”,只强调本课程的重要性、系统性、完整性,看不到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和课程在培养目标总要求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必须处理好课程的开创性与继承性的关系。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必须保持课程设置的相对稳定性,采取积极、稳妥的改革办法,不能“先破后立”、“推倒重来”,而应“先立后破,边破边立”。因为原有的课程体系从本质上说是顺应当时体育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我国高师教育观念及其课程发展状况的,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因此,我们必须历史地、辩证地看待已有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正确处理好开创与继承的关系。最后,必须处理好学科专业和教育专业的关系。毫无疑问,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师掌握体育学科专业知识、技术越精深,其教学质量就越高。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质量是呈正相关的,但超出一定水平后,学科专业知识与教学质量之间就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性了。这说明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是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相区别的最重要的知识准备。主要包括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对于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而言,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是条件性知识,它决定着体育教师教学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因此,重构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重构课程结构

建立三维立体课程结构。第一维度是横向层次,即课程的功能结构。将原有的“三类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划分为四类课程、两种形式。四类课程即普通教育课程、专业相关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两种形式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第二维度是纵向层次,即课程的类别结构,可分为三类课程,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第三维度是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3]

(二)拓宽基础课程

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普通教育必修和选修类课程的比重已达到30%,并且其内容结构也趋于合理、完善。因此,当前的主要问题不是增加这类课程的学时数量,而是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这类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效果。但是从实践上看,学生对普通教育类课程认识和重视程度均不够,仅将其看成各专业共同学习的与本专业课程无关的科目。所以此类课程学生普遍学得不够系统和扎实。这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基础教育领域“通才”的定位是很不利的。而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一类“专业相关基础课程”而使体育学科专业基础课程领域狭窄,导致学生对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和层次认识不足,使自己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难免不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和行为上的盲目。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普通教育课程对于学科专业课程的基础作用,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厚的体育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增设“专业相关基础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程,借以弥补体育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先天性”狭窄带来的缺失。

(三)调整学科专业课程

体育教师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即包括体育学科专业课程,又包括教育专业课程,是这两类课程的整合。而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统一应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教育的全过程。因此,职前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于提高普通教育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质量规格,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学科能力和学术素养,而职后培训阶段侧重于开设更多的体现师范性的学科教育类课程。因此,学科专业课程的调整既是比重的压缩,更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其比重由目前的平均61.67%减少到50%。并且这50%的课时数量还包括原来单列的教育专业的部分课程。即将原有的课程结构及比重由普通教育课程约占30%,学科专业课程约占60%,教育专业课程约占10%,调整为普通教育课程约占30%,专业相关基础课程(含学科教育类课程)约占20%,专业课程约占50%,其中,调整的重要特征是增加了学科教育类课程,如体育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教育学等。至于“术科”,其时数比重可适当减少。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把“术科”改造为具有“经验课程”的特征。其特点是改变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分类体系,改变以取胜为目标的竞技价值取向,降低技术难度、减少训练强度,以教育为价值取向,重新组织内容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竞技、健身、娱乐,以促进学生的认识、技能、体能、情感、行为和个性的协调发展。术科课程也是培养体育师范生设计、指导中小学体育课程能力的课程。

(四)重视隐性课程

课程的形态结构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其中隐性课程的意义不可低估。对于体育师范生而言,体育场馆、运动设施、体育器材等物质条件,学科专业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程方案的设置、学生评价管理制度、教师的教学语言、习惯兴趣、师生关系等“软件”构成了体育教育专业隐性课程的基本要素和结构。这对于学生正确的学科意识、专业意识和课程意识的养成是显性课程所不可替代的。

【注释】

[1]王健,黄爱峰,吴旭东著: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3月,P43.

[2]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教体艺(2003)7号.

[3]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3]13号,2003年.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教体艺(2003)7号.

[5]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Z]教体艺(2003)7号.

[6]季克异,黄汉升等:跨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1999第12期,P4.

[7]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年第3期,P51-57.

[8]黄汉升,季克异,林顺英编著:中国体育教师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P144.

[9]曲宗湖,顾渊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年,P15.

[10]曲宗湖,顾渊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P59.

[11]黄汉升,季克异:我国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的研制及其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3年第3期,P1-4.

[12]季克异:努力提高体育师资的素养,主动适应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3年第6期,P1.

[13]曲宗湖: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P6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