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平与教育活动

生平与教育活动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02年,与叶瀚、蒋智由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这是一个具有反清倾向的教育团体,蔡元培任会长。他热情支持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教育改革,参与发起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新教育共进社”、“中华教育改进社”等众多教育团体,还同时兼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中法大学校长、私立华北大学校长及杭州大学校董等职。

第一节 生平与教育活动

img22

图16-1 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年,见图16-1),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思想家、教育家。出生于商人世家,家道小康。5岁入私塾读书,后在叔父指导下研读儒家经史,14岁时拜王懋修为师,接受了系统的儒学教育。

16岁中秀才,22岁中举人,次年赴京会试,中式为贡士,但未参加殿试。24岁(1892年)再次赴京补行殿试,被录取为第二甲第34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27岁任翰林院编修,被时人誉为“年少通经”、“声闻当代”。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对清政府深感失望,也认识到要推动中国的变革,应先培养“革新之人才”。他毅然辞官归里,投身教育事业。这是其人生中的一次重要转折,他从此由一个封建士大夫转变成一名与清王朝对立的新型知识分子,并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1898年12月,回到故乡的蔡元培就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即校长),这是他投身新教育的开始,他对这所本身即是融中西文化于一体的学堂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1901年7月,蔡元培应邀到上海,代理澄衷学堂校长,9月,任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此时,蔡元培的思想已转向革命民主主义,他积极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的宣传教育工作。1902年,与叶瀚、蒋智由等人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这是一个具有反清倾向的教育团体,蔡元培任会长。同年,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这两所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意识,为辛亥革命输送了不少人才。

1904年秋,蔡元培与陶成章在上海成立光复会,并被推荐为会长;1905年光复会集体并入同盟会后,蔡元培被孙中山任命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07年5月,蔡元培赴德国留学,计四年之久,先后在莱比锡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心理学、哲学、美术史、文学等,深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

1912年,回国就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亲自领导和主持了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础。1912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独裁,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再度赴德留学,其中1913年4月应孙中山之召回国参加二次革命。是年9月又赴法国留学,并和李石曾、吴稚晖、吴玉章等人在法国组织勤工俭学会。1916年,在法发起华法教育会,任中方会长,推动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开展。同年底,蔡元培回国受命担任北京大学校长直至1926年7月。在十年校长任内,他博采众议、励行革新,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将封建思想和官僚习气十分浓厚的旧北京大学,改造成了一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型资产阶级大学。他热情支持新文化运动和现代教育改革,参与发起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新教育共进社”、“中华教育改进社”等众多教育团体,还同时兼任北京孔德学校校长、中法大学校长、私立华北大学校长及杭州大学校董等职。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蔡元培作为国民党元老先后在国民政府担任各种职务。1928年8月以后,他陆续辞去原有任职,在国民政府内仅保留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举家离开南京,定居上海,“尽力于教育学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积极主张抗日。1932年12月,他和宋庆龄、杨杏佛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被推为副主席,为营救被捕的民主人士和共产党员做了大量工作。1937年底因病移居香港疗养。1940年3月病逝于香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