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

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这一失败却激发了裴斯泰洛齐直接投身于教育实践,谋求通过教育革新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愿望。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注意对儿童进行家庭化的爱的教育,并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智力、道德和体力的教育。在这里,裴斯泰洛齐在一些助手的协助下,开展了他第三次教育实验。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成功的教育革新,也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注意,不少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第一节 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及其教育实践活动

1746年1月12日,裴斯泰洛齐出生于瑞士苏黎世的一个医生家庭。5岁时丧父,由母亲和女仆巴蓓丽带大。他从小生活于一个女性的、充满爱的环境中,这对于他今后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童年时,他常与其当牧师的祖父去探望穷人。富家儿童与穷苦人之间的巨大差距,使他对穷人抱有深切的同情。从此,拯救沉沦中的穷苦人,使他们恢复人的尊严,就成了裴斯泰洛齐一生所为之奋斗的目标。

1767年,裴斯泰洛齐进入苏黎世大学学习。他在求学期间,深受法国启蒙学派的影响,反复探讨了卢梭的《爱弥儿》、《社会契约论》等著作。在卢梭的直接影响下,他受到“回到自然”口号和重农主义思想的影响,放弃了学习转而寻求“拯救农村,教育救民”的道路,开始了他长达60余年艰难的教育生涯。

1768年,在朋友的资助下,回到家乡的裴斯泰洛齐买下了一个小庄园,取名新庄(Neuhof)。此后一直到1773年,他都在这里进行社会实验工作。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这个模范农场教给当地农民农业生产的技术,以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但是由于经营不善,实验没有成功。然而这一失败却激发了裴斯泰洛齐直接投身于教育实践,谋求通过教育革新来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愿望。

1774年,裴斯泰洛齐收容了50多名流浪儿,利用新庄这个地方,办了一个“贫儿之家”。他和儿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除了教纺纱织布、种地,还教学生读、写、算。贫儿之家由手工业工人任职手工艺教师。裴斯泰洛齐注意将教学与手工业生产劳动结合,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对改革瑞士的农村经济与教育都是有益的。1780年,由于经费困难,“贫儿之家”停办了。1781年,他以所熟悉的乡村教育生活为素材,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全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这部著作问世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

1798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斯泰洛齐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80个5~10岁的儿童。在一位女仆的帮助下,他日夜操劳,负责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他与儿童一起生活、劳动、学习,建立了父子般的感情。裴斯泰洛齐深信这正是他实践其教育理想的机会,他在这里开始了第二次教育实验。

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注意对儿童进行家庭化的爱的教育,并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智力、道德和体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还进行了初等简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管在斯坦茨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战争,孤儿院被迫改做军医院,裴斯泰洛齐的工作又中断了。对此,他曾深为遗憾地写道:“这些就是我的理想;但是正当这些理想似乎可以实现的时候,我不得不离开斯坦茨。”[1]

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年,他又担任布格多夫学院的领导工作。在这里,裴斯泰洛齐在一些助手的协助下,开展了他第三次教育实验。如何在初等学校根据人性的发展规律,组织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简化的教学方法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和谐发展教育,成了这次教育实验的中心。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试图研究出一种简便的方法,不仅使每一位家庭的主妇都能掌握,而且还能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些思想构成了“要素教育论”的基础。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成功的教育革新,也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注意,不少人士纷纷前来参观学习。

1827年,裴斯泰洛齐留下最后两部著作《天鹅之歌》和《生活命运》后辞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