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水资源和区域开发的地理实践活动

水资源和区域开发的地理实践活动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中地理主要划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实践与探究活动也可照此划分展开。根据上述两部分进行的德育实践要与学科章节内容有机结合,进一步细化每一个活动的具体德育目标,最终达成地理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的目标。本人现以“水资源和区域开发”为例,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科育人探索。
水资源和区域开发的地理实践活动_学“地”明理树人

上海市向东中学 杨 洁

赫尔巴特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百育德为先”,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学科教育进行德育渗透是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对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细致、全面和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在教学中实施德育渗透,就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

高中地理主要划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领域,实践与探究活动也可照此划分展开。自然考察活动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探究性,这部分活动的德育渗透主要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助于他们将来更好地接触社会、步入社会,因此在人文地理的大背景下主要以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间的矛盾为主题。根据上述两部分进行的德育实践要与学科章节内容有机结合,进一步细化每一个活动的具体德育目标,最终达成地理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的目标。本人现以“水资源和区域开发”为例,进行地理实践活动中学科育人探索。

一、“十分珍惜并合理利用调配水资源”的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主题:十分珍惜并合理利用调配水资源

活动持续时间:课前一周至课后一周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节水意识和防止水污染的意识,教育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习惯。

(2)通过小组合作分工的形式,积极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增强团队协作观念。

(3)正确对待我国水资源状况,并以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落实我国有关保护水资源方面的法规,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和影响他人,逐步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问卷调查表,空白的世界地图,相关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2)学生准备:分组填写问卷调查表,每组选出一名摄影师。

活动流程:

(1)投影学生抓拍的“不合理用水”行为的照片,对上述行为作出评价。

(2)反馈调查问卷表内容。

德育设计意图: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让学生意识到平时生活中的水资源浪费现象,懂得节约水资源从身边小事做起。

汇总报告:以合作小组为单位,针对上海市用水现状,为自己的家庭或者学校或者上海市政府设计一套节水方案(历时一周)。

德育设计意图:设计节水方案,使学生增强对生活所在地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还可以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获得一定程度的成就感。

项目研讨:根据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结合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模式,设计一个用南极冰川解决巴基斯坦缺水问题的行动方案。

任务分组

——可行性研究组:

(1)研究巴基斯坦缺水的原因。

(2)研究解决巴基斯坦缺水问题的各种方案的可行性。

(3)研究利用南极冰川解决巴基斯坦缺水问题的有利条件。

——技术组:

(1)研究南极冰川的选择(经纬度位置、冰川的大小和形状)。

(2)研究推动冰川运行的动力、运输设备。

(3)研究冰川运输中的水体损耗、冰川的装运。

——运输组:

(1)研究如何在空白地图上绘制最佳运输路线

(2)研究如何利用洋流和风力来提供动力,研究运输的最佳时间。

(3)研究在运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海啸、地震、飓风等)。

(4)研究巴基斯坦地形图、海岸等深线分布图,确定到达的最佳港口位置。

——质询组:

(1)研究本解决方案中存在哪些不利因素。

(2)研究本方案实施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3)对前面三组发言人的结论进行评估和质询。

德育设计意图:将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每个小组执行不同的任务,每组任务中既有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又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需要解决的新问题,问题层层推进,让组员意识到共同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增强了团队协作的意识。

二、“区域开发实践活动”的实践活动设计

地理实践活动对学生和教师来说,是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作为主体去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这除了能更好地实现基本教学目标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对情感、行为等的体会中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行为习惯,至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德育渗透目标便可实现。

在高中地理第二册人文地理教学中有关人口、城市和产业区位分布的教学告一段落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特色,开一堂实践课。学生通过学习人文地理的一般方法,对周边地理事象进行探访、考察、信息查阅,对今后本地区的发展情况做一个基本预测评估。实施过程如下表所示。

区域开发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

(续表)

德育设计意图:本活动涉及“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实践”三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德育渗透贯穿全过程。通过走访形式了解当地的自然、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活学活用理论知识,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课堂探讨活动中,学生从感性的生活体悟到理性的规律分析,深切感受到学习人文地理对实际生活的帮助,增强了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了良好学风。较长时间的课后实践如开辟自家小菜园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对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责任心。

通过梳理上述两个案例,本人对地理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有如下建议:

首先,研究课程标准,根据相应的实践活动制定合适的德育目标

课程标准是每门学科根据教学内容出台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制定三维目标的基本依据。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应: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基于上述目标的解读,根据相应的实践活动制定各自合适的德育目标。如,通过每天对大气污染指数的记录,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其次,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创设实践活动,促成德育目标的实现

实践活动开展得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如果活动设计不符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必然在开展过程中遇到很大阻碍,甚至无法顺利开展下去。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学生来说,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就是发生在身边可感可见的事实,以宝山钢铁厂为实例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倍感亲切。这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实践活动的形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宝山钢铁厂去实地观察工厂的生产过程。学生们以工厂一员的角色进行体验,能够很自然地激发对工厂的热爱和自豪感,同时对工厂今后的发展和有可能产生的问题产生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德育渗透。

再次,提供背景辅助资料,完善活动内容,引导德育目标走向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作为活动发展的指引者,而不是一步步教学生如何具体操作,但又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所以教师要设计活动流程,提供背景辅助资料,完善活动内容,引导德育目标的走向。例如,在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中,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等方式搜集酸雨的相关资料,提前准备实验用品,也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些实验器材,同时,要控制实验不同阶段所花费的时间,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通过总结酸雨产生的原因,使学生切实感受酸雨所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这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很好地体验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展开的过程与方式,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锻炼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更有助于德育目标顺利实现。

最后,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合作分工,树立团队合作观念

地理实验(实践)不同于理科实验,很多时候结果可能不具备唯一性,我们在设计活动前就应该根据不同的内容主题灵活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多媒体模拟、实地参观等。教师们认为,一些自然实验活动中很难实施德育。实际上这一类实验多需要学生之间分工协作,以完成共同的目标任务,例如,模拟地球自转、公转运动时,就需要几个学生同时通过实际运动来完成,旁边还要有其他成员记录实验结果,这样一来,只有学生们抱着共同的目的,配合默契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在整个实验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树立了团队合作的观念。

总之,地理实验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获得新的情感和感受,从而促进经验和知识的转换。教师通过对活动的设计和活动过程的指引,达成德育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实施德育,不仅可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且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德育目标的成功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